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南北志---北朝志(第二章) -- 南北朝大蟑螂

共:💬28 🌺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其十八:什翼犍的早期工作

什翼犍在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当时就行政体制而言极度落后的拓跋鲜卑部族引入了一个官僚系统。

这个官僚系统是由什翼犍听取汉族官员的提议所建立的,但正如《魏书.志十九》“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矣。”中所言,这么大的体制变革,也绝对不是来自什翼犍个人的心血来潮。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在所谓的始祖力微时期,拓跋氏就已经开始考虑将南方先进的文明体系逐步引进了,尽管这次汉化的结局因为文帝悲剧性的死而宣告失败,但某些诸如长史,郎中令等极具中原文明特色的职位还是保留了下来。

这里有一点是我在读那段时期的文献时候注意到的,那就是,鲜卑,特别是拓跋部,就文献而言,似乎是一个很注意文献收集和历史整理的民族。不说崔浩刻典与碑的例子,就是在《魏书》中描述拓跋早期的文字比如《序记》中,如“累石为亭,树碑以记”的字样也是相当的频繁。但奇怪的是,《魏书》中所称的,被刻碑备典了的同样的事情却又多不曾在同时期的《晋书》中得到体现,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了,其一是中原王朝的史官们不愿意或者懒得去提及。其二是,在那时候,“树碑以记”的文字很有可能是有别于华族的又一文字体系。而该文字体系却在南北朝的漫长岁月中逐渐消亡以致于无人可识了。

综上所述,在这次的改革中,在比如官职和爵位上,什翼犍的拓跋官僚体系和晋朝相比可以说是相当的相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如此,就汉化的程度而言,此时的拓跋氏仍没有达到同期甚至更早期的慕容氏的水准。而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具体的来看一下什翼犍的官僚体系的详细结构。

其一,“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侍直禁中,传宣诏命。”《魏书.志十九》,可见什翼犍为自己建立了一个近侍机构,来作为向下传达指令的窗口。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在帝王和群臣之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带后,比如文帝和平文帝的悲剧都可以因为近侍们的存在而加以避免。其次是首次明细出了群臣和帝王之间的沟壑。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这点无疑可以增加群臣对与君主的畏惧感。但正如《魏书.志十九》中“建国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称,什翼犍此时依然无法摆脱部族中老旧势力的纠葛,取材也只能局限于“大人”或者“豪族”子弟…

其二是建立了一个类似参谋部的机构,“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也。”这样做的优点不言而喻,最主要的是降低了因为一人独断而带来的不明确和思维混乱的风险。在这点上,什翼犍可以说是做的不错。

其三是将归附代境的流民分为二部,并让自己的弟弟孤以及儿子实君分别监管。“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分为南北部,复置二部大人以统摄之。时帝弟孤监北部,子实君监南部,分民而治,若古之二伯焉。”《魏书.志十九》,这样就极大的缓解了因为流民所带来的民族矛盾。也在无形中化解了因为孤的让位而带来的无法封赏的难题―――此文当可和《魏书.列传第二》中的“乃分国半部以与之”相比照,可见,孤让国之后,被封半国的说法或者更多的,是夸大自他对于流民的统率作用吧。

从《魏书》中的资料来看,什翼犍的政治变革主要也仅仅是集中在了以上三点,而不是如《魏书.帝纪第一》所言的“始置百官,分掌众职”那么吓人。我不清楚一个合格的官僚体系是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样的官僚体系无疑是简陋之极的。更何况,这个时候的拓跋部有官无禄,在这样的政治结构下谋生,无疑是荣誉感大于即得利益,这也是典型的正处于开化阶段的民族的特征了。―――说句早话,拓跋族的这个毛病似乎在后来的魏国也好不了多少,大好喜功,四下封王,而诸王也没什么实权…

在完成了本部族的变革之后,什翼犍开始将眼光瞄向了东边。而这个时候出现在东边的土地上的,已经不是为拓跋部所熟悉的鲜卑宇文部了,而是上文提及过了的又一个鲜卑大族,鲜卑慕容部。

而这个时候(公元339年)的慕容部,则早已经完成了平定东北的历程。虽然慕容廆已死,但是他的儿子慕容皝却颇有乃父之风,为人干练,颇为爱民,继位没几年,不但平定了慕容部内的慕容翰争位事件以及东北的高勾丽,更是以慕容翰为由一举击灭了收容了慕容翰的鲜卑段部和与慕容部累世为敌的鲜卑宇文部。

但就是这样的慕容部在这个时候却没有乘胜进袭正处于变革中的拓跋部,这点却实在是让人不解了。更何况,在此时的拓跋部和慕容部之间还有因“三年,石虎遣将李穆率骑五千纳烈帝于大宁。国人六千余落叛炀帝,炀帝出居于慕容部”《魏书.帝纪第一》而带来的罅隙。唯一的解释或者是尽管此时的慕容皝已经建立了以鲜卑慕容为根本的前燕王国,但是,第一是国内鲜卑段氏和宇文氏并没有完全的被征服,这点,从《晋书.载记第九》中“段辽谋叛,皝诛之。”等字样不难看出。其二是就当时的战略格局而言,拓跋于慕容实在是一个鸡肋性质的存在,要丢弃了似乎可惜,但要拿下又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慕容皝此时最大的对手,无疑是石虎的后赵王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慕容皝也实在是没有再招惹一个这样的敌人的必要了。

而对于此时的拓跋代国而言,炀帝的存在也仅仅只剩下了一个符号而已,随着政治制度上的初步改革以及流民的稀释作用,什翼犍的王位愈发的巩固。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拓跋部炀烈故事的重演,什翼犍默认了慕容皝在东部的存在,并以为己寻求个皇后为由,寻求和慕容部交好的机会。

这个机会当然不会被慕容皝放过,他很快的就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公元339年,“娉慕容元真(慕容皝)妹为皇后”。这是拓跋和慕容两族联姻关系的第一步,尽管这个慕容皇后在两年后就因病而亡。但以此为肇事,公元341年,“十二月,慕容元真遣使朝贡,并荐其宗女。”,公元343年,“秋八月,慕容元真遣使请荐女。”,公元344年,“秋七月,慕容元真遣使奉聘,求交婚。帝许之。九月,以烈帝女妻之”…慕容皝就如一个媒婆一样劳心劳力,而两部之间的关系也随着姻亲的增多也越来约巩固。当然了,基于权利是第一要素的原则,甚至出现了姑侄同嫁一夫的现象,公元334年的“春二月,遣大人长孙秩迎后慕容氏元真之女于境。”就实在是让人看的目瞪口呆…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下的亲戚关系表,也好了解下当时两部之间为求交好不择手段的程度。

夫 妻

什翼犍 慕容皝妹,慕容皝女

慕容皝 烈帝女

也就是说,因什翼犍和烈帝翳槐为兄弟关系,因此,慕容皝可以说是什翼犍的侄女婿了,辈分要低那么一轮。但是如果从慕容皝来看,什翼犍却既是他的女婿,又是他的妹夫,就辈分来说,什翼犍则是要小上了那么一截…这种情况真是让人很不舒服,也真不知道这两人在相见的时候会采用何种称谓。

撇开道德上的因素不谈,在两族开始结盟之后,相互都解除了后顾之忧。慕容燕国得以放手攻击时已江河日下的后赵,而拓跋代国,则也开始了一段很有悲剧性质的兴起/灭亡之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