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下 239 -- 陈不到底

共:💬32 🌺4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下 240

240年

魏改元正始。

二月里,加中书令刘放左光禄大夫,中书监孙资右光禄大夫,金印紫绶,仪同三司。(是曹爽、司马懿两人对孙、刘的报答?)

此时,边境大员开始调动、任命、升迁。

凉州刺史徐邈进京为大司农,(可能在此时)由前幽州刺史王雄子王浑出任凉州刺史,雍州刺史郭淮如故。右将军夏侯霸开始驻扎陇西。原大司农赵俨头年新皇帝继位就出为监雍、凉军事,此时转征蜀将军又迁征西将军,正式督雍、凉军事,成为西线最高负责人。

北面,辽东平叛也立下功劳的幽州刺史毌丘俭如旧。另转汝南太守田豫,领并州刺史,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

东边,扬州刺史是头年离京的孙礼。前任刺史王凌升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东线负责人。

南线,徐州东莞郡太守胡质迁任荆州刺史。前征蜀护军夏侯儒出任征南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成为南线负责人。

来看看这四方人才:

王浑出任凉州刺史的时间不大确定,大概在此时,说不上此人偏向那边,他的儿子却是大大有名(*注四十一)。夏侯霸是故征西将军夏侯渊次子。颍川人赵俨在曹操时代就做过关中护军,后来一直是曹休重要的左右手,历任征东、大司马军师,曹休卒后入京为大司农。他和司马懿旁边的裴潜身份类似,赵俨当然是曹家的人。

毌丘俭是曹睿太子时代的旧臣,田豫更是曹氏老臣。

孙礼是曹睿挑来帮助曹爽的,可惜曹大将军不领情,但还不影响孙礼尽忠;历仕曹家四代的王凌(69岁)总算熬出头,成为东线最高长官,当然也是衷心为曹。

寿春人胡质出仕稍比蒋济晚,曹操的幕僚,曹丕的吏部郎,曹睿的郡太守(*注四十二),此时的州刺史。夏侯儒是前征南将军夏侯尚的从弟,曹丕时在凉州参与平叛羌胡,后来在陇西做征蜀护军。

这样看来,天下还是曹家的天下(当然是北方),或者说大家从情理上都站在曹爽这边。但事情总会又有变化。

何晏顶替卢毓兼任吏部尚书,卢毓升做尚书仆射,曹爽等人不满意,又把卢毓转为廷尉出尚书省。

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平叔外表看来清净无为,实际上却热衷名利;伶俐乖巧,不在根本上下工夫。我恐怕他会先迷惑引诱你们兄弟。正直而有见识的人,将远离而去,朝政可能会因此荒废啊。”

平叔是何晏的字,傅嘏是故侍中尚书傅巽(以前刘表的下属)的侄子,由故司空陈群征辟进入仕途。230年洛阳的浮华案之前,何晏、夏侯玄、邓飏名动一时,此三人想结交名声也很好的傅嘏,却被拒绝。傅嘏的好友荀粲(荀彧第七子)责怪说,“夏侯太初是一时之杰,虚心同你交往。你怎能拒绝?”傅嘏回答说,“太初此人志气远大,能获得虚名却没有足够的才干。何平叔喜好辩论却无诚心,是那种贪图口才而会颠覆国家的人。邓玄茂有始无终,贪图名利,言语挑衅,嫉妒他人。我看他们三个,远远躲避还怕祸及自身,怎可能会同他们交往?”

这时傅嘏向曹羲再次警告,何晏越来越看他不顺眼,就借小事将傅嘏免官。不久,司马懿在傅嘏去外地之前将他请为从事中郎(属官,参与谋议),成为自己的幕僚。

而就在这一年,司马懿的亲家王肃出为冀州广平郡太守。(*注四十三)

当年与王肃论战的王基,在离京后出为冀州安平郡太守,因公事去官。此时由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同傅嘏),转而为豫州安丰郡太守。安丰在魏吴边境,东西各是魏扬州、荆州,南面是吴扬州,是个非常关键的军事要地。曹爽提拔王基没看错人,王基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吴军不敢轻易进犯,不久被加为讨寇将军。

曹爽等人从此时开始,征辟许多年轻俊才做幕僚:

兗州刺史王昶之子王浑、侄子王沈;荀彧族孙、钟繇外孙荀勖;卢毓之子卢钦;毌丘俭推荐的裴潜之子裴秀。(还有贾充,但不是作为掾属,而是不久被何晏提拔做黄门侍郎)

大家都看到了,这些人日后却都是司马氏的重臣,起家却是曹爽的推荐,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就在王沈被举荐的时候,20岁的羊祜也同时被征,王沈劝说两人同去,羊祜却说了一句很模糊的话来拒绝,“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前面说了,羊祜的姐姐已经嫁给司马师,年轻的羊祜身长七尺三寸(大概1米76),美须眉,善谈论。夏侯威(夏侯渊三子)做主将兄长霸之女嫁给羊祜,年轻人一下子同两大辅臣都成了亲家,羊祜连续拒绝地方和曹爽的征辟,避免身处政治漩涡。(直到15年后,羊祜才离家出仕)

曹魏在忙着搞新人新气象,一般的大事还真是没有。

陇西那里,雍州刺史郭淮发现了姜维的军队,蜀军被发现没有交战而是及时撤退。蜀地南方蛮夷反叛,张嶷出任越巂太守,在南中一带对夷人恩威并施,逐渐平息了内部的骚乱。

吴国,孙权刚平定了廖式在荆南的反叛,却又面临着大面积的饥荒。

但孙权却还没有忘记那个北伐的计划。

*注四十一

王浑的儿子就是后来所谓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别看小孩子今年才10岁,可已经是大大的有名。王戎6、7岁在宣武场观戏,有猛兽在笼中虎吼震地,吓得大家四散奔逃,偏只这个孩子独立不动,神色自若。当时的皇帝曹睿在台阁之上见而奇之。

后来有个故事可能大家就更熟悉了,王戎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旁有李子树累累果实,别的孩子都忙着去摘果子,就王戎不动(或许这孩子反应超级迟钝~哈,开玩笑),别人问他,人说,“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小孩子能有这样的胆识,可真是不简单,不过正应了孔融小时候听到的那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注四十二

前面有人回帖说王基、胡质等一方大员都是司马懿提拔的,这不完全对。

拿胡质来说,丞相属——吏部郎——郡太守的经历正是魏标准的做官三部曲,一个在地方上有知名度的年轻人,先由曹操征辟为幕僚,接着做中央各曹省的郎官,再到郡太守锻炼,只要发挥出色,或者成为地方大员,或者成为中央高官。对汉魏之际的士人来说,这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九品中正的选择大多是起步由州郡征辟,做州郡长官的幕僚,跟着才能发挥自己希冀露出锋芒。

胡质征辟的时代只有曹操开府,到了曹睿,四辅臣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都可开府,三公、三省长官也可按照九品中正制的各地人才名单征辟,王基是州郡长官(王凌)挖掘,王朗、司马懿、中书省先后征辟,作中央郎官,再到地方做州郡长官。

当时皇帝曹睿亲政能力强,可到了曹芳就剩下两辅臣开府,这时的征辟属官是加强自身派系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提拔。

胡质恪守本职,而王基则是官场立场转变的显著例子。

*注四十二

王肃身为散骑常侍领秘书监,那可是三品官,魏的郡太守也就是五品而已,照理说只能是小字辈的郎官(比如散骑侍郎)出为州郡还比较正常,王肃都快50岁了,还要出去锻炼就有问题了。

没多久(找不到具体时间),王肃因“公事徵还,拜议郎。顷之,为侍中,迁太常。”这么几个字有可能就是好几年的时间,50多岁的王肃又从郡太守、郎官、侍中轮了一圈,到正始六年245做到太常还真是不容易。“公事徵还,拜议郎”不知道是不是司马懿出的力~~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