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 十八亩段

共:💬153 🌺8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告诉你放牛的情况吧。

此外,本来还有很多农村有意思的话题想谈,包括放牛,后来被你气得够呛,没兴趣了。既然想知道放牛的时候还干啥,我告诉你啊,小时候是很不负责的,把牛拴在碾子(几乎每个大一点的水田都有这玩意儿用来压田埂)上,跑去偷生产队的玉米啊□豆啊花生啊,总之没干啥好事,没得办法啥,饿就一个字,两个字呢就是“很饿”。有啥想了解的,随时问,哥哥随时解答。以后呢不要太尖酸刻薄了,讨

论问题不要老打擦边球,没意思。

为什么要问“其实岂止放牛,拾柴、割草也得干”?呵呵,落实了你没有放过牛,看过别人放牛罢了。时间长了,记忆不免有缺失的地方,很正常。

放牛是与你说的“拾柴、割草”连在一起的。

牛在吃草,放牛的孩子就结伴,让一、二个放牛的孩子(通常是年纪最小的),看住牛(十条、二十条的……),其余的就去“拾柴、割草”什么的,他们年纪大几岁,一般放牛的时间也长一些,有“责任”照看年纪小的放牛娃,他们手脚块一些,那些地方有柴禾,哪些角落有草隔,熟门熟路,他们拾的柴、割的草等,当然包括这一、两个看守小兄弟的份额的。

这些放牛娃自己都是这么过来的,世代流传。当过放牛娃的老红军这这样,当过放牛娃的老八路是这样,我都见过,听过,还讨论过。江西的、福建的、浙江的、安徽的、贵州的、四川的、河南的、陕西的……山区都这个模式,平原地区有些不样,大的方面还有差不多的。

再往上代人推也是这样。牛的主人改变了,给放牛的“工钱”:给一口吃的、什么也不给(还父辈欠下的债等)、给工分、给钱……放牛时不干这些活儿的就不须要来放牛了。5、6岁的放牛娃,一般都会有大孩子带,这位仁兄一般由家长“说一大筐好话”之后,双方家长确定的(很多情况都带亲带故的),即使邻村的也会要这么一位带一带的,你放过牛的话,决不会忘记这些细节。

放牛娃不愁肚子饿的,没放牛前,在小孩堆里,是公开的秘密,人所共知啊。一般都是偷自留地里的东西,今天是你家的,明天是他家的。队长恐怕也放过牛,知道的一清二楚,如果牵涉赔偿(队长自家没放牛娃),就恐怕得挨自己家长揍了。

放牛娃自制南瓜酒,冬瓜酒,下河捕鱼捉蟹(看地区的自然条件)……我都喝过、吃过不少。我们那儿,放牛娃还在山里找到一个小山洞,大概上几代的爷爷辈发现的,到了70年代的放牛娃发明了“南瓜酒”和“冬瓜酒”,这个山洞就成了酒窖啦。储存着红薯、玉米、南瓜等,加上酒(南瓜、冬瓜上开一小口,放入一定量的酒酿丸药,封住口(密封住),做好记号,这是哪天放入酒丸的,置于山洞了,等过了多少日子就行了,开口子,往外倒出来的液体他们就算是酒了,哈哈哈,酒味是有一些,有点酸、甜,满香的,……南方的夏天、秋天、甚至初冬,过年前吧,放牛娃的日子至少比同龄的穷孩子好过。不知现在如何了?……

你说放牛的事情是为了支持你的观点,可以理解,但编故事(撒谎)惯了,不好,小伙子。

“夹背”当然有,是背而不是挑,同时在背牛粪和水稻之类水淋淋的东西时,是要穿“蓑衣”的。而这个背粪的夹背呢一般都是专用,很大;

另外,穿蓑衣背着“猪粪”显然也不尽合理,那年头蓑衣在农村,常常是传代的,用几十年很普遍。让猪粪去弄脏,谁舍得呀?杜撰不好。告诉你吧,竹子是可以编成形状象垃圾奋箕一样的土箕,正是挑猪粪、牛粪等用的,前面你说了;从谁家牛圈里挑出多少筐“牛粪”。筐太大了你也承认了,谁知一改,改成用“夹背”背了,接着又穷以应付,应付出了个穿蓑衣背猪粪的笑话,又撒谎。套句你的话:怎么说你好呢,放你一马吧,这里的网友被忽悠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