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 二、篇外之三 两位汉奸 1 -- 1001n

共:💬10 🌺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 二、篇外之三 两位汉奸 1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一):晋升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二):受贬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三):招逆(1)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四):招逆(2)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五):招逆(3)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六):弑君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七):继位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八):升赏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九):杀宫(1)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杀宫(2)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一):杀宫(3)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篇外之一):秦王支系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二):杀宫(4)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三):杀宫(5)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四):杀宫(6)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五):杀宫(7)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六):杀宫(8)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一:改制 1

二、篇外之三:两位汉奸 1

  [ 以下两篇,都属于【完颜亮的一生】的篇外篇。之所以把它们摆在前面,也是为了让后面行文的时候比较顺畅。追看完颜亮事迹的朋友,这两个篇外篇已经扯出了九千六百多公里,可以直接跳过了;而对金史有兴趣的朋友,看看倒也无妨,呵呵……此外,篇外篇的编号是按后来整理过的文稿修正的,篇外之二【疏诏之间】是后来补的,没有发在西西河,特此说明:) ]

  首先得说一句的是:这里说的“汉奸”,与我们平日理解的“汉奸”还略有一点区别。首先,文中的汉奸指的是出卖汉族利益、曾经在宋朝为官的汉族人;其次,它只是个称谓,我们不对它进行道德评估和考量。

  生逢金宋乱世,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面对气势汹汹、趾高气扬的的异族军队,大宋境内的很多汉人选择了沉默。也有很多汉人无法继续忍受,于是啸聚山林,或者投奔宋军,走上了以暴易暴的反抗道路。

  当然,沉默和反抗之外,也还有第三条道路——虽然一走上去就会遭到臭骂,但是,这条“耻辱之路”却始终没有寂寞过……

  比如,我们文中的两个进士,就鱼贯走了上去。

  第一位进士,名叫张邦昌。

  这位伪皇帝的事迹足够有名,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咱们这里,也就泛泛提一些不那么著名的事情吧。

  张邦昌曾经出使大金,并因此被金朝看中,选做傀儡,这一段比较著名。但既然是“出使”,总得有个名目吧?我们知道,自隋唐以来,字面意义上只是个皇家通讯员的“使”,其实往往是个大得不得了的中央派遣职务,例如节度使之类,以至于有“出将入相”乃至“使相”的说法——那么似乎也可以研究一下,这张邦昌的“使”,又是个什么使呢?

  历史告诉我们,堂堂的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先生,不是什么“节度”地方的“节度使”,而是割地求和的“割地使”,具体来说,则是“河北路割地使”……

  实际上,割地使当然不仅张邦昌一位,也当然不止河北路一路。迫于大金的军事压力,宋钦宗总算想通了,于是按约定派出多位割地使,把太原、中山、河间等“三镇”割给金人。这样一来,大金总该领情了吧?

  他没想到的是,不领情的居然是当地百姓和驻军,有的割地使甚至被激愤的人们打死——结果,没有一位割地使能够完成任务,通通辱了“使命”。而我们要说的,其实还不是这些使者究竟辱不辱使命的问题,而是朝廷居然就能设立这么个职务,末年的北宋也实在是够可以的了……

  金军攻陷汴京后,将徽钦二帝废为庶人(后来又讽刺性地分封为昏德公、重昏侯),并把捕来的皇族和官员浩浩荡荡押回了大金。大宋已灭,而康王赵构再建的宋朝廷——也就是南宋政权——还得等到半年以后才能出现在历史书上;如此一来,放眼原大宋的疆域,就出现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景象。

  仗打赢了,敌国灭了,地盘也扩展了一大块儿,可是却没有政府来管理,这还了得?那就设个政府呗——而出人意料的是,“设立什么形式的政府”这个问题,竟然也成了金人的一大心病。

  最简单的方案,无非是将新征服的地区纳入大金的行政建制序列,多建几个省一级的“路”也就搞定了。这样一来,管理者势必是金人,或者至少是大金的肱股之臣。

  可是谁能想的到,这么个活计,居然就是没人乐意干……

  起初,左副元帅完颜宗翰亲自点名,让萧庆留守汴京,并以此为节点,将新占领的地区牢牢控制住。

  关于萧庆,现在能找到的记录不多。看起来,他似乎是跟随耶律余睹一起降金,尔后连遇提拔的。到了金熙宗天会十三年(1135年)十一月的一天,他和完颜宗翰的心腹高庆裔同时升官:他当上右丞,而高庆裔则当上了左丞。

  说起来,萧庆和高庆裔这二位同僚,还真不止这个同日升官的缘分:他们名字都带个“庆”字,都不是女真族,却都是大金的高级干部……不止如此,翻翻他俩的履历表就不难发现:一个从前当过平阳尹,一个当过大同尹;更有意思的是,俩人还先后死在了曾经提拔过他们的金熙宗手里,而且被杀的性质还都是“陪绑”:金熙宗打算消灭完颜宗翰,于是砍了高庆裔;三年零两个月以后,金熙宗又杀掉完颜希尹,顺手砍了萧庆……

  ——冥冥之中,自有天数?说他们是一对难兄难弟,怕是不太离谱啊。

  扯得够远了,把话拉回来吧。听到完颜宗翰提名自己来管汴京,萧庆明确表示不乐意。是啊,汴京已破,大宋已亡,但是大宋子民的抵抗远未停止;而金军限于种种实际困难,又不可能在此久留。那么,金军一走,把自己搁在汴京,面对着四面八方的怒火和刀兵,岂非是极为坐蜡?

  不干,说死也不干——没办法,大家只好又推荐都统制刘彦宗来管理汴京。

  这位刘彦宗的经历比较复杂一点点。他是汉族人,籍贯宛平(今天的北京市宛平);而从前那位“儿皇帝”石敬塘割给大辽“幽云十六州”,其中的幽州,就包括了宛平。由此,纯种汉族的刘家“六世仕辽”,而且官运亨通,“相继为宰相”。等到了刘彦宗这会儿,大辽终于气运已绝;而这位当时的大辽高干、签书枢密院事,也就投降了带兵前来的金太祖。

  由于本人的文才干练,降臣刘彦宗得到了金太祖的青睐,还特别受赐金牌一枚。尔后,他发挥了祖上善于作官的优良家风,以自己的能力,迅速升为大金的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再加侍中,尔后又受命辅助军国重臣完颜宗望。而完颜宗望对他也极为信任,以至于 “(完颜)宗望奏,方图攻取,凡州县之事委彦宗裁决之”。及至大金伐宋时,刘彦宗又拟定了十条策略,到最终攻破汴京的时候,他已经是节制诸军的都统制了。

  一个大辽降臣,能够成功地进入大金的核心统治阶层,本就为数不多;而刘彦宗更是以一个汉人的身份,掌握了大金的军事重权,如此际遇,完全可以称得上罕见了。只是,所有的光荣都属于过去,而现在,对他寄予厚望的女真集团,要求他来管理汴京了——又该怎么办?

  还是俩字:不干。噢,萧庆能看出危险来,我刘彦宗就看不出来?谁也不傻,大天白日朗朗乾坤地,为什么要主动去坐这个火山口?那不是有病么……?

  结果就是,把汴京直接纳入大金行政建制序列的想法,就这么因为大金内部没人乐意当汴京一把手,而彻底流产了……

  但是到手的肥肉,能说不要就不要么?于是完颜宗望提出了另一个方案:既然我们自己没人愿意管理汴京,大金朝廷也确实暂时没有治理整个大宋疆域的能力,那我们就扶持一个新政权,让它来管理以汴京为代表的原大宋土地吧。

  此计一出,大家纷纷同意。这样一来,一个在大金绝对控制下的新政权的诞生,也就是必然的了。问题是,谁来当这个傀儡政权的头头呢?想来想去,既然大金内部没人乐意出头,那么为了平息新征服区人民的怒火,索性从汉族人中间找一个算了。

  这种手法,也就是“某人治某”,古、今、中、外简直是史不绝书;无论是“汉人治汉(这里的“汉”是指原宋疆域内的汉族人)”、“港人治港”还是“阿富汗人治阿富汗”、“伊拉克人治伊拉克”,都是这一原理的各种变形。当然,每个例子间的区别非常之大,意义也完全不同,咱这里不过是泛泛一提而已,大家就别叫真了,呵呵。

  而为了这个新政权头头的位置,大宋唯一的漏网王爷——康王赵构,那是想方设法,又摇橄榄枝又递小话,必欲争得而后快。而金人已经恨透了赵家父子的言而无信,立谁都可以,就是绝对不能考虑赵家骨血。在《大金吊伐录校补》中收录的《行府告谕亡宋诸路立楚文字》里,就很明白地表明了这个意思:

    寻以赵氏父子不守信誓,为罪之深,将所以必废赵氏之意。

  长话短说,历经重重的内部斗争以后,金人最终选定了张邦昌来做这个新政权的头头,也就是伪皇帝;国号,则是“楚”。我们上面提到的《行府告谕亡宋诸路立楚文字》,也正是行(元帅)府为立楚而发布的告示。

  我们都知道,汉奸十分该死,为了一己私利,就出卖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但是如果仅仅以此来看,张邦昌这个汉奸,当得还真是有点特殊——当金人选定他来做皇帝时,张邦昌居然誓死不从,并打算“引决”,也就是自杀!

  看到这里,事情就变得非常怪异了:既然不惜以死拒绝卖国,张邦昌当得这又算是哪门子汉奸?而且,第二个问题马上就出现了,那就是:既然他不怕死,为什么还要当傀儡皇帝,去坐实这个汉奸的罪名呢?

[没办法,受到字数限制,只好再跟着帖了……]

关键词(Tags): #完颜亮#金朝#金代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