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投票吃过杂交稻的举手 -- yj999

共:💬28 🌺14 新: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53 / 0

    0
    8/0
    0
    5/0
    0
    1/0
    0
    33/0
    0
    1/0
    0
    5/0
    0
    0/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

来源:中国枣网 加入时间: 2006年03月22日

--------------------------------------------------------------------------------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大米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近些年来,稻谷生产的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已从单纯追求最大产量转变为开始重视稻米品质,粳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南方优质籼稻的种植比例也明显增大,稻米品质有很大提高,同时提高了大米加工水平,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了大米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大米生产已经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加上中国大米的生产成本较低,大米已成为中国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产品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一、稻谷生产的变化

(一)稻谷生产量增加,单产提高很多 1980年以来,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基本上是稳定的,近些年来略有减少。1980年种植水稻3388万公顷,到1990年的种植面积为330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均为29%;从1991年起,水稻种植面积开始减少,到2000年已不到3000万公顷(2996万公顷),2001年为2881公顷,10年间减少了12%,2001年的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为27%,比199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

  

  稻谷总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全国稻谷产量在1980年接近1.4亿吨,到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01亿吨。近年由于种植面积减少较多,总产量有所下降,2001年为1.78亿吨,但仍比1980年增加了27%。

 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很多,使稻谷产量在水稻面积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还能有明显的增加。1980年每公顷水稻的全国平均产量为4.1吨,1983年超过5吨,达到5.1吨,1989年达到5.5吨,1995年上升的6吨,1998年的单产最高,达6.4吨。近年由于北方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和优质水稻比重提高,稻谷平均单产有所降低,2001年为6.2吨/公顷,但仍比1980年的单产提高了51%,提高幅度很大。

 (二)稻谷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优质稻谷比重迅速提高在水稻生产发展中,稻谷品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10年来粳稻生产的比重明显上升,籼稻中早稻比重下降较多,优质稻比例提高。据我们的调查估计,全国粳稻种植面积在水稻总种植面积中的比重,在1980年只有11%,1990年也只有16%,但到1995年就增加到21%,2000年已经占到27%;全国的粳稻产量也从1980年的1700万吨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5300万吨以上。

  近10年来,品质差的早稻种植面积持续减少,早稻产量减少很多。1990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达942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28.5%,早稻产量5165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27.3%。到2000年,早稻种植面积只有682万公顷,比1990年减少260万公顷,早稻产量3752万吨,比1990年减少1413万吨。2001年早稻种植面积继续减少,为639万公顷,占水稻面积22.2%,早稻产量3400万吨,只占稻谷产量的19.1%。在增加粳稻种植比重和减少籼稻生产中早稻面积的同时,各地都加强了优质粳稻和优质籼稻的推广力度,明显提高了全国优质稻谷的生产量。据农业部种植业司统计,1999年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已达1267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2000年达到1513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尤其可喜的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培育出的一些香型籼稻品种,已由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成功,进入了一定面积的商品化生产,质量不亚于进口的泰国香米。

  (三)水稻种植面积北方扩大、南方减少1990年以来,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主要是南方早籼稻面积的减少;但是,北方特别是黑龙江省的粳稻种植面积增加很快,水稻生产的区域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粗略估计,北方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1980年只有6%,1990年上升到10%,到2000年已经达到14%。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1990年水稻种植面积172.8万公顷,只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2%,稻谷产量1013万吨,占全国稻谷产量的5.4%。到2001年,东北三省的水稻面积已增加到276.9万公顷,占全国水稻面积的9.6%,稻谷产量1723万吨,占全国水稻产量的9.7%,面积和产量几乎都增加了一倍。

 考虑到气候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我们用前后三年的平均值来分析各省区稻谷生产量的变化。尽管水稻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单产提高,2000年全国稻谷总产量1.88亿吨,还是比1990年的1.84亿吨有所增加,增加357万吨,增长了2%。从地区看,南方许多稻谷生产大省的稻谷产量是减少的。浙江省的稻谷产量减少最多,2000年比1990年减少了26%,其次是广东省,减少幅度为12%,湖北省减少8%,湖南省减少4%。四川、江西、安徽省的稻谷产量变化不大,广西和江苏的稻谷产量是增加的,分别增长了7%和6%。稻谷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南方9个省区10年间共减少稻谷产量635万吨。而北方的稻谷产量是增加的,稻谷生产发展最快的是黑龙江省。黑龙江省1990年的稻谷产量只有286万吨,但到2000年已超过1000万吨,10年间增长了2.5倍,增加稻谷产量715万吨,几乎等于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四省减少的稻谷产量。

 二、稻谷生产的经济效益

  

1996—2000年间,中国主要粮食的原粮市场价格是下降的,因而其生产经济效益也是下降的。2001年粮食的市场价格有所回升,经济效益也随着有所增加。但是,不管哪一年,稻谷生产的经济效益均明显高于小麦、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具有明显的比较经济效益。1995年,全国粳稻每亩平均的净产值达到673元,分别是小麦259元和玉米375元的2.6倍和1.8倍,每亩的减税纯收益为512元,分别是小麦155元和玉米264元的3.3倍和1.9倍。2001年,粳稻每亩的净产值为417元,分别是小麦136元和玉米255元的2.7倍和1.6倍,每亩的减税纯收益为216元,分别是小麦3元和玉米103元的72倍和2.1倍。

 从水稻生产内部看,粳稻的经济效益最好,中籼稻次之,早稻最差。在2000--2001年间,粳稻的出售价格比早籼稻高出30%--40%。2001年,全国粳稻的净产值为417元/亩,分别高出早、中、晚籼稻97%、22%、51%,每亩的减税纯收益高出更多,粳稻高出中籼稻的69%,高出晚籼稻1.5倍,高出早籼稻10倍。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快速发展,与该省水稻生产的高比较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水稻的经济效益要比小麦、玉米和大豆作物高出很多,特别是近年来,比较经济效益越发显著。2001年每亩粳稻的净产值为325元,而玉米只有179元,大豆只有123元,小麦更低,仅17元。每亩减税纯收益的差距更大。2001年小麦的每亩减税纯收益是负值,玉米为93元,大豆为52元,而粳稻达到193元,是玉米的2倍多,大豆的近4倍。各地区稻谷生产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 1997—2001年间,全国粳稻的平均生产成本为0.83元/公斤,而辽宁省为0.71元/公斤,吉林省为0.66元/公斤,黑龙江省为0.62元/公斤,一直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其中,黑龙江省近几年的粳稻生产成本处于全国的最低水平,稻谷生产成本低的优势非常明显。

  三、稻米生产率的变化

  

 在水稻生产中,肥料费用通常要占到整个物质投入费用的35%--40%,其中主要是化肥投入的费用。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每公顷早籼稻的化肥投入量(折纯的氮、磷、钾数量,下同)增加了1倍,每公顷粳稻的化肥投入量增加了1.5倍。早籼稻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主要出现在前10年内,1990年以后的化肥用量没有明显增加,通常在300公斤/公顷以下。粳稻的化肥施用量则是持续增长,每公顷的施用量在前10年增加了100公斤,1990年以后的10年又增加了100公斤,达到350公斤左右,不过,近年来施肥量已趋于稳定。

与化肥投入量的增加相反,每公顷水稻的直接生产用工是减少的,而且,这种减少是明显的。其原因是水稻生产中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除草剂的大量应用减少了田间中耕除草的劳动。2001年早籼稻的用工量只有188工日/公顷,比1980年的467个工日减少了60%;2001年粳稻每公顷的用工也只有219个工日,比1980年的483个工日减少了55%。水稻生产中劳动用工量的持续减少,是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土地生产率看,20年来,早籼稻每公顷的产量变化不大,大体在5.3—5.8吨之间,但粳稻每公顷产量是不断提高的,从1980年的4.5吨逐步提高到2001年的7.2吨,提高了60%多。

从劳动生产率看,由于生产用工量的不断减少,水稻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很快。 1980年每一工日生产的早籼稻只有11公斤,而2001年达到了30公斤,增长了1.8倍。粳稻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每一工日生产的粳稻从1980年的9公斤增加到2001年的33公斤,增长了2.6倍.

  这20年来,中国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的方向发生了转折,从追求高产量、以土地生产率为主导方向的技术进步模式,转向了生物化学技术和机械技术相结合、并偏向以劳动生产率为主导方向的技术进步模式。粳稻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明显高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是典型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导方向的技术进步模式,而早籼稻走的则基本上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道路。

 四、中国稻米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之一。从 1998年的统计资料看,全世界大米出口量为2852万吨,其中泰国的大米出口量最大,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22%,其次是印度,占17%,中国和越南各占13%,美国占11%,巴基斯坦占7%。这六个国家的大米出口量占到世界出口总量的83%。中国出口粳米和籼米,也进口一些,主要是进口泰国的香米,但出口量大于进口量,是稻米净出口的国家。今后中国仍将是稻米净出口的国家,因为中国稻米具有国际比较优势,而且具有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性。

中国水稻生产的单产水平高。1996--2000年间的中国稻谷平均单产达到6.3吨/公顷,比世界平均的3.8吨/公顷高出65%,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主产国中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单产高,加上劳动力成本低,使每公斤稻谷的生产成本较低,具有价格竞争力。

  为了可比,我们用不含土地费用和税金的生产成本进行比较。中国的粳稻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全国1997—1999年3年平均的粳稻生产成本为0.88元/公斤,粳米主要出口省的黑龙江省的生产成本更低,只有0.66元/公斤。按可比口径,美国的生产成本为1.55元/公斤,是黑龙江省的2倍多,日本更高,每公斤稻谷生产成本达到15元。台湾省的稻谷生产成本为3.14元/公斤,是中国大陆的4倍多。

  

  从籼稻的生产成本看,泰国的生产成本很低,只有0.60元/公斤,越南南部的水稻生产成本也很低,为0.64元/公斤,越南北部高一些,为0.99元/公斤。我国1997—1999年3年平均的中籼稻的生产成本为0.74元/公斤,高出泰国20%多,但低于越南南北两地区的平均值。就总体来说,我国和泰国、越南、印度等东亚、南亚国家的籼稻生产在国际上都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只是比较优势的程度有些差别而已。

  通过计算农产品的保护率,也可分析其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保护率为正值,表示得到保护,缺乏国际比较优势,而保护率为负值,则表示具有国际比较优势,负值越大,优势越明显。中国主要大田作物产品,除稻谷以外,其名义保护率都是较大的正值,表明缺乏比较优势,但是大米和大多数畜禽产品、蔬菜、水果等的名义保护率是负值。据黄季昆等人的计算,2001年中国大米的平均名义保护率”为—3%,其中优质粳米为—11%,一般粳米为—8%,杂交稻籼米为—5%,一般籼米为3%。这表明中国大米,特别是优质大米有着很强的比较优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