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对蒋介石的一点补充看法 -- 温相

共:💬113 🌺41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至于蒋介石的抗日态度,

我同意下文中的观点:

链接出处

蒋介石抗日,今天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但既然抗日,为何仍会有以妥协换取和平的想法呢?七七事变前国家积贫积弱,四分五裂,日本侵略也以蚕食为主,对日“一面交涉,一面抵抗”,尽力避免全面战争,也许还有可以讨论的地方;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大举入侵,全国上下一致奋起抵抗,继续秘密寻求和平途径,则多少有些让人不好理解。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化地从“和”“战”不两立的观点出发,把妥协等同于投降。但蒋自抗战开始后何以要与日本秘密交涉,这些交涉中有没有丧权辱国的投降行为,历次交涉失败的原因何在,这些都是众说纷纭的问题。十分明显,如果我们说蒋不过是在“捉弄日本对华的谍报核心”,并通过“玩‘和平牌’”以“钓取‘美援’等大鱼”,这是一种看法;如果我们说蒋仅仅是因为“力争保留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不可得,或受到国民党内外各种抗日势力的强大压力,才没有走上妥协之路,这又是一种看法。[1]而这两种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换言之,不弄清楚抗战期间,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日之间这些秘密交涉的真实情况,特别是蒋介石对交涉的真实态度,要想客观评论抗战中的蒋介石,几乎是不可能的。

......

第一, 蒋介石是坚持抗日的。他自抗战开始,即坚持以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为基本诉求。当然,在此诉求下,蒋也并不拒绝停战议和,但就目前所知,几乎所有与蒋直接有关的议和之举,均为日方主动。而蒋接受议和,除受内外形势压迫以外,通常又都是消息传递不确或对日方妥协意图估计过高所致,使他误以为敌方准备接受其关于接受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状态,乃至撤兵至长城一线的要求。因此,就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这一抗日目标而言,无论蒋有否同意对日议和,其态度从未有所动摇。

第二, 蒋对卢沟桥事变前状态的解释根据内外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亦有调整的空间与趋势。如战争爆发初期,整个党政高层心理承受力较差的情况下,蒋对要求日本停战撤兵至长城内,还是长城外,是退入东北,还是可以继续占据内蒙古地区,态度上明显有所犹豫和摇摆。而随着抗日战争的进一步持续,他则逐渐把自己的要求扩展到包括长城之外部分地区的整个绥远、察哈尔,甚至是热河地区去了。进而更基于民族主义的心态,再三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其他种种限制日人特殊权益的要求。其所谓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后来在实际上被大大突破。

第三, 蒋对抗日战争所带来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压力,较国民党内多数领导人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故其抗日态度明显较众多国民党高层领导人更为坚定。 但蒋也无意完全堵塞对日秘密沟通渠道,故对自己信任的,特别是有亲属关系的党政要员或明或暗地从事此项沟通,蒋感觉有需要时便不坚决反对。惟因对此种人平时过分依赖,有时反而往往难以左右,结果难免会感受其消极情绪的冲击,甚至因其擅自向敌人秘密接洽条件而备受困扰与牵累。许多传闻甚广的蒋日谈判,其实未必有蒋介石直接参与其间。

第四, 蒋在抗日问题上最值得讨论者,即抗战前期实际上缺乏持久作战的足够思想准备,较多地寄希望于依靠外力的帮助与干预尽速结束战争。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蒋太过牵就于就便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而没有及早提出明确的收复东北的抗战目标。抗战前期国民党高层中之所以弥漫和平空气,且各显神通活跃于对日秘密接触之中,受此思想影响,企盼能早日结束战争,也是原因之一。当然,国民党人历史上习惯于把国家统一的范围划在长城以内的事实,也妨碍着蒋把收复东北三省列为当务之急。但这并不等于说蒋有心放弃东北主权,他从不承认伪满洲国,极端反感日本将“日、满、华”并列的提法,都显示他在东北问题上仍有坚持。故蒋持久战思想的欠缺以及在东北问题上的暂时妥协,并不影响他坚持抗日的基本立场。其到底没有走上妥协与和平的道路,最终把收复东北及一切失地规定为抗日目标,并走向持久抗战,与他的这种坚持不无关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