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唯识中的了别识和辨别识zz强烈地推荐一下~ -- simplyred

共:💬7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能相和所相

二,能相和所相

  韩老说,把慈氏学的整体性发掘出来,就是有能无所。去除能所的分别就是证真如的过程。唯识无境就是对治所,就是证明根本没有所;所不存在,能也就不存在了。慈氏学的核心理论三性,实质上就是在讲能所关系。理解三性的关键,是区分清楚依他起性和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就是能进行分别活动的心识,遍计所执性就是心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法。依他起性是缘起有,但未证空性的凡夫感知不到能分别的识本身;而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性,必须彻底空掉,才能亲证空性,从而以后得智现证依他起性的真实面目。这个道理韩老概括成了一句话: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也就是说,只有离言依他起性的能够进行分别活动的心识的存在,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由凡夫意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事物,只要我们能够彻底舍离这种遍计所执性的妄想,圣者的无分别智就会自然现前。

  这个道理在凡夫名言境界中说出来的时候,在其本义上就多出来了一个“能分别识”的名言相,能分别识本来是离言境界中的依他起性,现在又在意识所分别出来的遍计所执性中,假立了一个表述能分别识的名言相。我们凡夫只能感知到这个名言相,而感知不到真正的能分别识本身,也就是说,凡夫感知不到实际存在的能分别识的真正自相,而只能感知到名言境界中由意识的语言抽象表达出来的共相,凡夫正是在这种共相之中安立出了万法的“自相”。

  这个能分别识的名言相,也可以叫做能相,即能界定事物的识的名言相。能界定的方法就是起名字和下定义,表现出来的名言相就是所起的名字(名)和所下的定义(言),实际上我们说的每句话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名字或者定义,这些名言都会熏成种子,种子在因缘和合时就会生起现行,因此我们这个现行世界的本质就是名言所成,我们凡夫所知的一切都是处在名言境界之中。

  名字和定义所指的具体事物,就叫做所相,即名字和定义所界定事物的名言相。所相就只有名言相,而没有所界定事物的离言自相,因为这些事物根本就不是实际存在,而只是凡夫意识中的主观映象和想像。一般人会误认为意识(包括前五识,因为前五识实际上是依意识五个方面的功能假安立的)认识到的一切法(实际只是名言相)就是缘起法(唯识学中叫做依他起性),实际上真正的缘起法甚深甚细,凡夫的意识是认识不到依他起性的。用凡夫意识的语言描绘出来的世界与实际存在的缘起法是两个境界,意识的语言就是名言,所以意识所描绘出来的对境——所相中的一切事物的自相,实际上全都只是个名言相。

  名字和定义所指的事物,也叫做名言所指的义,也就是概念、境界,也叫做外境。唯识无境的意思就是说,世上只存在起名字、下定义等能分别识的活动,而并不存在识用自己的语言所分别出来的那种对境。这是唯能无所的根本含义。这个“能”,本来指的是离言境界的依他起性,但是这一说出来,实际上就成了识“所”分别出来的对境中的“能”了,所以说能相是在遍计所执性中假安立的依他起性,而所相则是名符其实的遍计所执性。

  遍计,即周遍计度,这是意识的功能,因为转起识中只有意识才能够周遍计度一切法,而其它识的辨别范围都是有限制的,如眼识辨别色境,耳识辨别声境等。所以遍计作名词用时,就成了意识的异名。所谓遍计所执性,也就是意识所分别出来的东西,或者说是意识在周遍计度时所执着的一切事物,而在意识不遍计的时候自然就没有这种遍计所执性。凡夫所知的一切法,全都是意识所分别出来的东西,都是在依他起性基础上生起的意识的主观映象及其想像。实际存在的是缘起法,但是由于种子与现行互相熏生的真正的缘起机制非常深细,我们凡夫的意识认识不到它的真实面目,所以就只能依靠自己意识的语言模拟出一套世界的景象,但这个虚拟的世界却不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

  凡夫所知的一切法,我们习惯上都认为是各有实体,都有自性的,无始以来我们就这样颠倒妄想所以形成了习惯的思维方式,而这也正是我们发生一切错误的根源,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我们凡夫意识描绘出来的这种样子的一个世界,世界的真实面目用意识是认识不到的,只有通过修行把凡夫的意识转变成圣者的妙观察智以后,才能证见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的意识认识到的对境,完全是用意识的语言描绘出来的一个世界模型,实际上眼识之所见就只是一种视觉现象——颜色,耳识之所听只有听觉现象——声音,身体之所触也只是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感觉,并不存在依据这些感觉所推测出来的那些事物,而这些感觉产生的依据——了别识,离言依他起性的缘起法,凡夫是感知不到的。

  意识思维的材料是名言,名言也就是颜色、声音和触觉,人们把这些材料中的一部分规定为“名”,而把另一部分规定为名所指的义,所指的对境,也就是具体事物。比如一个人的名字,说出来的时候是声音,写下来的时候是颜色,人们在想到名的时候,一般是用声音思维,有时也用文字思维,文字也是一种颜色,所以说名就是颜色、声音和触觉,反过来,颜色、声音和触觉也都可以作名用。而名言所指的具体事物,实际上也还都是些颜色、声音和触觉。所以意识活动的境界就叫做名言境界,只有在意识转成圣者的无分别智之后,才能证到离言的真实境界。名言境界全部都是意识所分别的境界,而意识所熏习的种子我们凡夫感知不到,种子生起的现行我们也感知不到,我们凡夫的感知工具只有意识,所以我们只能感知到意识所分别出来的境界。

  “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的道理,换一种说法,也可以把它称做最基础层次的能相和所相:如果把离言境界中的能分别的识叫做能相,凡夫意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法就是所相。在这个完全是凡夫名言境界的所相之中,再进行第二层次的能相和所相的区分:能界定事物(起名、定义等思考)的名言称为能相,所界定事物之相就称为所相。也可以说,这个能相,就是基础层次中离言的能分别的识在名言境界中的表述。因为实际存在的能分别的识属于离言说的境界,而佛陀为了让我们也像他一样能够证到真实,又必需对我们讲述他证到的万法唯识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要告诉我们,万法实际上都不存在,实际存在的就只有(妄以为存在万法的)识,就必须在凡夫的言说境界里假立一个能分别识的名言相,依靠它才能向众生说明真相。名言境界中的识,是对识的描述,不是真正的识本身,因为被心识所认识的东西,就已经不可能是能进行认识的心识本身了,而是心识所认识的对象——所相了。但为了能够讲明白能相和所相的道理,我们可以方便称它为能相,而把这种能相所指的一切事物称为所相。实际上,这种第二层次上的能相和所相,全都是第一层次中的所相,都是离言意识所分别出来的妄想,都是根本不存在的。

  假立能相和所相的目的,是为了让凡夫能够在言说境界中相似地领悟佛所证的真实境界:只有能分别的识存在,而根本没有心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事物相(即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法)的存在,这种相就是我们意识所执着的心识所对的外境,也就是名言所指的义,从而能够先以假立的能相为依据,空掉毫无疑问的那部分所相;然后再空掉当作舟船拐杖用的实际是所相的假立能相,至此就彻底空掉了基础层次上的全部所相。而当所分别相被彻底舍弃的时候,能分别识的活动自然也就止息了,因为能分别的识的活动必须与其所分别的相同在,如果没有所分别的对象,那么能分别的识也就不可能单独存在了。所以全部所相的彻底舍离,就等于是所相和能相共同的舍离;整个凡夫名言境界的舍离,同时也就是圣者真实境界的证得,因为所谓所分别相以及与之相对的能分别识的舍离,就是超越了能所对立的名言境界,此时的识就转成了圣者的无分别智。所以能相和所相的理论,是使我们能够从所相入手空掉凡夫所知的一切法,从而达到能所双泯、实证空性的方法。

  在名言境界中描述一个事物有三要素:名相(藏文:mtshon-bya)、性相(藏文:mtshan-nyid,梵文:laksana)和事相(藏文:mtshan-gzhi,梵文:laksaya),名相,是给事物起的名字。性相,规定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事物的定义。事相,就是名字和定义所指的具体事物。名相和性相都是能界定事物的能相,事相就是所界定事物的所相。我们确实给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起了名字,也都下了定义,这种能分别的识本身的活动(能相)我们凡夫虽然感知不到,但其认识活动的对境(所相)——意识所认识的一切事物我们是能感知到的,也就是说,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我们的意识对实际存在的主观映象和想象,这个意识用自己的名言材料所描绘出来的世界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两回事,所以说,虽然有能分别的识在活动,但它所分别出来的那种样子的一切法却不是实际存在。

  意识的活动形式就是起名字和下定义,使用的材料就是前五识提供给意识的颜色、声音和触觉,我们的意识就是在这种实际存在的缘起法的基础上妄想执着、起惑造业的,所以说只有能分别识。而我们的意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法,仅仅存在于我们意识的主观映象和想象之中,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离言境界中的依他起性,就好象我们凡夫看到的是意识用自己的语言(颜色、声音和触觉)描绘出来的一幅世界地图,而圣者看到的才是实际存在的世界一样;又好像凡夫看到的是梦中景象,而圣者见到的是觉醒之后的真实情况一样。所以说,见道时就如同大梦初醒一样,正醒之时,梦中境界全部消失,相当于根本无分别智生起时,凡夫意识完全息泯,原来由意识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如梦幻相自然也就不会再生起,这就是证到了空性;醒来之后,真实境界自然现前,就相当于后得无分别智随之生起,世界的真实面目自然现前,即于世上一切实际存在的依他起性全都如实现量证知,了了分明。所以也可以说根本智是体,后得智即是其用。

  凡夫所见闻觉知的都是梦中事物,而圣者见到的是凡夫们正在做梦的真实情况,其中也包括他们梦到了什么事物。比如,人道凡夫看到的河水,鬼道有情同时看到的却是脓血,天人看到的又成了水晶宝石等,而圣者看到的就是:人道凡夫正在做看到河水的梦想,鬼道有情正在做看到脓血的梦想,天人却正在做看到水晶宝石的梦想,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河水、脓血和宝石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实际存在着的只有凡夫认为自己正在见闻觉知某些事物的妄想心识,而并不存在他们认为自己感知到的那些事物,因此圣者如实证见的也就只有有情的各种妄想心识。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用“唯”字的意思就是说只此而已,没有其它了,这才是圣者证到的真实境界。所以佛说恒河沙数佛世界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就等于说佛是正遍知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