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谈对施琅其事大加宣扬的谬误和危害 -- catchu

共:💬12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倒觉得原作者的观点所依据的论据比较明确

“愿贵君臣同于箕子,毋蹈田横之故辙。则何不罢兵休士,全车甲而归台湾,自处于海外宾臣之列。其受封爵惟愿,不受封爵亦惟愿。我朝廷亦何惜以穷海远适之区,为尔君臣完全名节之地。……执事如感朝廷之恩,则以岁时通贡如朝鲜故事,通商贸易,永无猜嫌,岂不美哉?”

  

  “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而足下父子,自开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弹丸之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

当然,清廷此番言辞所要表达的主观意愿(想把台湾郑氏政权当作藩属看待)也比较明确,但这并不能改变由此将造成的台湾分离的客观事实。要知道朝鲜是有陆路相通的,而台湾却隔着大海,所以想把台湾郑氏政权当作藩属看待的主观愿望并不能等同于其后台湾会跟朝鲜一样会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换句话说,这样的主观愿望只表现出了一个天朝的面子而已,双方真要是达成了如上的协议而郑氏政权又不肯像朝鲜那样称臣纳贡的话(即便无视“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这句话),大清会因此而对台湾用兵么(这时候的台湾对大清已无威胁)?

举个例子,假设今日之大陆跟对岸谈判时,主观上仍把台湾视作地方政权,同时却斩断两岸的往来以致于对岸的离心倾向越来越大,那么请问这样的作为是应以其主观上的“统一”还是以其客观上的“分离”来作为评判标准呢?而这样的假设,就是当年的清廷所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