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论说“文革博物馆”问题 -- 清徽

共:💬244 🌺16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花!
家园 同意

博物馆先建在心里,而后便更容易建在城市里,否则,建了,也可以拆,还可以被人变成文革纪念馆的。

顺便聊聊公私问题,这个,倒有一点可能偏颇的看法,也是向您请教的意思。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公而忘私,公大于私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并且被历代推崇,私人的所有,并不被尊重,中国的皇权可以轻易赋予或者剥夺臣子的一切,就是这种思想的一方面体现,同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这种思想的另一种体现。这和西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是有所区别的,所谓对传统思想的去芜存菁,在这方面也有取舍的命题。

文革开始的土壤,包括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迅速被接受,和这种文化环境或许有一定的关系。

讨论这个思想的真谛与影响,不是今天我们所有力量可以做到的,至少我个人达不到这样的深度。然而有一个历史现象又让人值得思考,那就是中国士阶层的死亡。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一个士阶层和一个平民阶层的区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这种区别的记载,同时中国文化也清晰分为两个部分 -- 以花鸟画青铜器等代表的士文化,和以剪纸舞狮子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所以外国人眼里中国古代的形象,常常是文明与未开化相间杂,既有灿烂的文化,又有可怕的落后。其实这是因为国家的物质文化被少数士阶层垄断,不能为平民阶层所均用的原因吧。士阶层是在民国建立以后逐渐衰落,并且走向末路的,今天中国早已不存在这样一个阶层。

所谓公而忘私这样的训诫,从历史上说,是对士阶层的精神层面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在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历次运动中,已经成为对于全体国民的要求,并且将精神层面的要求与法律形式相结合。由于这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故此容易为国人所接受,同时,又由于这部分文化传统有特定的人群指向,因此不免有大人戴小帽的不适应。同时,道德要求与法律是否要一致似乎也成了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

这个题目太大,无法自己想明白,子矜方家,幸有以教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