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喷火魔龙—空中炮艇的航迹一 -- 南山贼

共:💬38 🌺3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喷火魔龙—空中炮艇的航迹四(结束)

AC-47的武备并不强大,只有3挺通用电气的加特林7.62MM机枪,该枪射速可在3000发/分和6000发/分之间调节,据说它可以“在3秒内用普通实心弹和曳光燃烧弹覆盖足球场大小的目标区域内的每一平方码的地面”,关于它的评价是“该型武器易于装填、维护、并能高速射击。故障率很低,且维护人员无须昂贵的专门训练。它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精确而可靠的武器!在越南,无论昼间还是夜间任务都可胜任。”飞机携带24000发7.62毫米机枪弹和45枚20万烛光照明弹,照明弹投掷设备是简易的手动装置,这在以前空中突击队的飞机上已经装备。其他辅助设备包括1台甚高频和1台超高频电台,1台用于飞机与地面部队联络协调的调频指令电台,加上军机上必备的塔康导航系统和敌我识别装置。最开始AC-47的射表很难确定,因为在实验时大家发现观察2500尺外的弹着点简直是强人所难,后来干脆规定了固定的射击高度来解决这一问题。AC-47典型的攻击模式为接近目标区域后,飞行员应当让目标保持在AC-47的左舷,当视野里的目标通过左舷发动机舱下方时,立即向左倾斜,并保持这个姿态以使瞄准具能抓住目标。此时飞机已自然进入“灯塔盘旋”状态,跟踪几秒后即可开火,通常是3-5秒的急促射。绝大多数开火高度都在3000英尺左右,斜距5000英尺,空速大约120节。盘旋过程中,副驾驶有义务观察仪表并随时警告飞行员。如果条件不满足,飞机必须再做一次进入。12月15日是AC-47的首次执行昼间战斗任务。 12月23日和24日夜间AC-47进行了首次夜间攻击,在湄公河三角洲芹苴以西他们扔下了17枚照明弹,发射了4500发机枪弹,地面部队报告游击队进攻被打退。随后AC-47又前往春禄以西20英里的一处阵地救火,当时1架南越空军的C-47已经投下了70枚照明弹,AC-47用4500发机枪弹构成的瞬间弹幕再次击退了游击队的进攻。这次成功大大鼓舞了美国空军和南方军队,因为当时越共游击队总是在夜幕掩护下对南越政权的“绝对安全区”内的村庄或哨所展开进攻,基本上这些进攻都取得了成功,“恐怖的夜晚”使南越军队士气低落,惶惶不可终日。遏制这些夜袭成为南越政府挽回颜面的唯一指望,作为特种作战一部分的美国空军突击队也不具备夜间攻击能力。这些C-47和C-123运输机们通过在村落上空盘旋,投下照明弹,将越共游击队的进攻队形暴露给防御部队,起到一点辅助防御作用。暴露在照明弹下的越共游击队会受到防守部队的打击,从而迫使他们暂停攻势。当然等到照明飞机耗尽油料离开后,他们又会重新进攻。仅在1963年11月一个月中,C-47和C-123运输机就投下了超过7000枚照明弹以帮助防御作战。按照《新闻周刊》(Newsweek magazine)当时发表的一篇文章的说法,这些照明弹至少阻止了越共70%的攻击行动。

为了便于与地面的南越军队联络,AC-47的机组乘员包括1名南越观察员。7名机组人员包括负责飞行和射击的机长,辅助他的副驾驶,为加特林机枪装弹并排除故障的炮手,不同于休伊,AC-47的炮手是不操纵机枪的,装填手负责投掷照明弹,另外两人是机械师和领航员。早期的AC-47作战时,常常会搭载一些特殊客人,例如1968年12月28日,美国驻越南联合研究和测试局局长约翰•K•波里斯准将就作为观察员亲自参加了炮艇机出击。至于喷火魔龙的绰号是因为机枪弹链中装入了曳光弹(每5发子弹里有1发曳光弹或每20发子弹里有2发),当机枪快速射击时,就好象黑色夜空中喷出的火龙,伴随着骇人的声响。一位《星条旗报》的战地记者使AC-47就获得了“喷火魔龙”(Puff the Magic Dragon)、“龙炮艇”(Dragonship)的绰号。他报导AC-47在夜间攻击时的景象:曳光弹在夜空中划出的轨迹仿佛是龙在喷气,从远处看,加特林机枪射出的红火的曳光弹像一条奔流不止,永无尽头的小河。画面极其壮观,只不过播洒的是死亡。Puff,The Magic Dragon!是一首美国孩子非常熟悉的儿歌,歌词经常被AC-47的飞行员们即兴改编了歌词,把它用到了AC-47身上——“喷火魔龙/一只在白昼沉睡的鸟/总在夜空中飞来/飞翔在一片名叫越南的土地上”。

  幽灵是AC-47炮艇机的无线电呼号。这个呼号的诞生也充满了美式幽默。1965年中的时候,当时驻越南的美国空军只有一架AC-47,第一个AC-47中队——第4特别行动中队还没组建起来,许多队应有的架构、规章全都没有。一天下午,第4空中突击中队的指挥室接到第7航空队司令部(7th Air Force Headquarters)的电话,询问AC-47飞机的无线电呼号。2位第4中队的军官(都是前战斗机飞行员,对AC-47仍然抱有偏见)面面相恤,惊讶的叫到:“什么?!还要给那个该死的像幽灵一样难看的老信天翁一个战术呼号?”电话线那头传来回答“好,就叫幽灵”。无法考证这个典故的真实性,但至少它一直在空军的军官俱乐部里流传。

  AC-47的出动能力确实惊人,在1964年末、1965年初整个驻越南美军只有1架AC-47,结果这架AC-47在湄公河三角洲到岘港的各个热点区域连轴转。打了这么多仗当然它也轻武器击中过,曾经有一次一发子弹穿透飞机外壳,击中了领航员的脚后跟但没有造成伤害。。由于加特林机枪在生产上的困难,首批4架AC-47被装上了12挺7.62毫米勃郎宁M-2空冷机枪,事实上老旧的M-2勃郎宁机枪远没有加特林机枪那么好使。首先,10挺M-2机枪一起开火倾泻的子弹还不如一挺加特林!所有的AC-47都被编在第14特别行动大队(14th Special Operations Wing),这是一个古董飞行单位,装备的几乎都是过时的活塞式飞机——A-1E、C/AC/EC-47、U-10等等,以前干的都是送邮件之类的活,早就对光挨打的窝囊日子受够了,所以换装后他们爆发出巨大的战斗热情。这么积极地参加战斗难免会有损失, 1966年3月9日,第4空中突击中队的1架炮艇机(编号幽灵-70在支援离老挝边境仅仅2英里的A Shau兵营战斗中被击落,当天的云层很低,他们不得不飞得很低,结果被地面的步枪和机枪击中了发动机,迫降后的机组人员抵抗了十几分钟后被直升机救走,但是能活着的只有三个人了。

   在越南战争期间,总共有53架C-47D运输机被改装成炮艇机。在1965年12月到1969年9月的作战中,共损失15架。AC-47保持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在它的战斗出动中支援了6000个村落的战斗——据说一个也没有失守。

接替AC-47的并不是AC-119,AC-130A才是第二种炮艇机,但是AC-119比AC-130更早投入使用,在美国空军的正式项目编号里,AC-130研制项目被称为炮艇机-II项目(Project Gunship II),AC-119才是炮艇机-III(Project Gunship III)。新的四发C-130A大力神运输机本来更受青睐,但是东南亚地区对于炮艇机的需求非常急迫,而C-130又有着繁重的空运任务,当时的C-130运输机本来就不多,而大量的C-119运输机又处于闲置状态。因此,最终决定先生产一批AC-119作为过渡方案。但是C-119的G和K是两种相差很大的飞机,G型安装有两台活塞式发动机,而K型在左右两翼下各加挂了1台J85-GE-17涡轮喷气发动机。K型的动力强劲,爬升率超过了152米/分,但G型在成本上占据上风。AC-119K项目的成本几乎是G型的5倍。最终财大气粗的美国人选择了同时开展。

费尔柴尔德公司承担了这项工作,AC-119G安装了4挺7.62毫米SUU-11A加特林机枪,比AC-47多1挺,可提供更大的火力密集度。后来又换装了通用电气公司专门为炮艇机研制的MXU-470加特林机枪,AC-119K安装了20毫米的航炮,所以通常被用来执行卡车猎杀任务,甚至被用来打坦克。1970年2月28日,负责为南越军队在老挝境内的进攻作战提供空中支援的AC-119K炮艇机执行了那么一次任务,当时它被要求攻击北越军队的苏制坦克部队。AC-119K在攻击行动中击毁了8辆苏式PT-76两栖坦克,为它在封锁作战中的战果纪录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它还是最早安装微光夜视装置的飞机,但实战使用中发现曳光弹太亮了,微光夜视装置经常处在无法工作的情况下。首批AC-119G炮艇机在1968年12月抵达越南,接受3个月的战斗评估。按照惯例,每个中队都会拥有自己的无线电呼号,譬如AC-47中队的无线电呼号是“幽灵”。或许是第7航空队实在太讨厌AC-119G了,他们给第71特别行动中队指定的无线电呼号是“Creep”!这个词含义众多——爬行、蠕动、令人讨厌的家伙、献媚者、胆怯的...——但没有一个是好的。这立即引起了第71中队飞行员的强烈抵制,最终,第7航空队同意将无线电呼号改为第71中队要求的“Shadow”(鬼影,一步在美国流传甚广的广播小说中的主角,一位惩恶扬善的科学怪人,有点类似蝙蝠侠或者蜘蛛侠,唯一的不同是从未有人见过他)。时间长了,这个呼号也就变成了AC-119G炮艇机的绰号。

  AC-119G鬼影专门执行对地支援任务(主要打击面目标,且杀伤人员居多),在 A Shau山谷AC-119G被用来压制北越军队的防空炮火,掩护C-7北美驯鹿运输机空投,使用氙光照明系统为空投地区实施照明。这就像在夜里点亮火炬招蚊子一样召唤高射炮弹。在3周时间内,这样的行动共进行了68次,没有一架C-7被击中。

  AC-119K型比G型多安装了2门M-61A1 20毫米6管加特林机炮,还安装了得克萨斯仪表公司(Texas Instruments)研制的AN/AAD-4前视红外系统(FLIR)和AN/APN-147多普勒地形匹配雷达(机鼻)、摩托罗拉公司AN/APQ-133侧视信号追踪雷达(机尾),得克萨斯仪表公司的的AN/APQ-136搜索雷达(带有移动目标指示模式)。所以它成本高也很正常。在选择无线电呼号上,第18特别行动中队大费脑筋,第7航空队提供的呼号包括Gun Shy(害怕枪炮的,风声鹤唳的)、Poor Boy(可怜男孩)和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似乎是史奴比里那个小男孩的名字)。第18中队的飞行员很无奈的选择了查利•布朗,因为好歹他是这些名字里面还算过得去的一个,不像其他的那么难听,但是他们仍然向空军提出了强烈抗议,要求得到更好的呼号。飞行员们发现岘港基地的第366战术战斗机大队有一个不合常规的无线电呼号——利刺(Stinger)。第18中队在第14特别行动大队的支持下提出了对这个呼号的要求。他们之所以看上利刺这个呼号,是因为它虽然与炮艇机部队的呼号传统稍有背离,但还算是个不错的名字,呼号关系到单位的集体荣誉感,飞行员们想要个更顺耳的名称也在情理之中。加上利刺这个单词也是S开头,倒是符合了炮艇机部队无线电呼号均以S为起首字母的惯例(最初的AC-47的无线电呼号是幽灵——Spooky;其后的AC-119G是鬼影——Shadow;而AC-130A是鬼魂——Spectre)。第7航空队司令部批准了这个无线电呼号的转换,1969年12月1日,AC-119K正式获得了“利刺”的无线电呼号。

  这时的第14特别行动大队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最特殊的单位,他们拥有整个东南亚地区唯一的AC-47中队——第4特别行动中队;仅有的2个心理战单位(第5和第9特别行动中队);第20特别行动中队是空军唯一装备了武装直升机的单位;加上仅有的2个AC-119炮艇机单位。他们是整个越南最繁忙的人,平均每天要出发执行175个任务,在1970年3月,共起飞了200000架次!!

   AC-119K炮艇机和陆军飞行员驾驶的OV-1莫霍克飞机组成特别卡车猎杀队。OV-1莫霍克飞机负责发现目标,利刺摧毁它们。他们成为胡志明小道上的卡车杀手。1970年6月6日损失的第二架AC-119K比较独特。这架飞机从岘港空军基地起飞后不久,左发动机突然失控,飞行员试图返航但飞机已失去控制。不得已,机组在岘港以东的南中国海上空跳伞。但空飞机却继续向东北方向飞行,似乎要一直飞向海南岛,这引起美国空军的恐慌,最终,这架AC-119K在公海上空消失在雷达屏幕上。推测是中国空军将其击落,但未得到证实。第18特别行动中队在1970年9月取得了毁伤2206辆卡车的惊人记录。1972年末,除了数量有限的AC-119G和更少的AC-119K被转交给南越空军外,其他AC-119G/K炮艇机都不再上天。据说一名美国兵在阵地上面对蜂拥而来的北越军队时,在无线电里向前线空中管制官大叫:“去他妈的F-4——给我们一架鬼影!”。不过更新式、威力更大的AC-130已经代替了鬼影,开始了炮艇机的绝唱。

  AC-130是战后唯一装备了超大口径重型航炮的飞机,也创下了航炮口径的记录—105MM,雏菊切刀这样的温压弹也是他们第一次带上战场。但是在越南以后的战场上她们上场的机会实在太少了,便携式导弹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新的AC-130U已经考虑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毒蛇打击”导弹取代105毫米榴弹炮,因为这样他的攻击距离可以拉大到20公里,以避免遭到地面小口径高炮的威胁。如果这项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恐怕将会拉上空中炮艇近百年的大幕。

元宝推荐:萨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