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喷火魔龙—空中炮艇的航迹一 -- 南山贼

共:💬38 🌺3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喷火魔龙—空中炮艇的航迹一

飞机诞生以后就是一个奥林匹克精神的标准代表,更高、更快、更强、更远始终是飞机制造者和使用者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更强的目标人们一直以来都在尝试在飞机上安装重型火炮,期待制造出能像战列舰那样强大的破坏者,但大口径航炮的运用始终受制于一些技术瓶颈,事实上37毫米以上口径的航炮从来没有作为机载武器大范围的流行过,小范围的得意并不意味着它的性能真的符合要求了,例如米格-15系列的37炮就被认为是不合适的空中格斗武器。大口径航炮根本性的优势在于其对重型轰炸机,小型舰船和坦克的一击必杀的威力,这点在导弹和制导炸弹出现以前的年代对人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大口径航炮的缺点也和它的优势一样突出,首先它重量太大,对飞机载荷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其次大口径航炮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对载机的结构强度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再次,大口径航炮相对较少的弹药携带量和相对较低的射速也是个棘手的问题。虽然从理论上来讲无后坐力炮是一种前途光明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在飞机上应用无后坐力炮几乎就从来没有成功过。

  尽管大口径航炮没有成为机载武器的主流,但空中炮艇的梦想却始终没有消失,我们向上追溯它最早的发端是在法国—浪漫的世界航空发源地。最早能被称为空中炮艇的是Tellier T.7,这种主要被用作反潜的大型水上飞机拥有4名机组成员,最大留空时间可达8小时,机上装备2挺机枪,120公斤炸弹和一门75毫米航炮(携弹量30发)。但是该型飞机最终停留在原型机阶段,并未服役,后来在1920-1922年间,它仍然作为75毫米航炮的测试平台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法国人喜欢在飞机上装大口径火炮的喜好由来已久,单发的布雷盖-5和瓦赞-5装备了哈奇开斯37毫米/47毫米火炮。这种脱胎于海军型37毫米炮的武器生产数量十分巨大,从陆军到海军都使用这种东西,瓦赞-5型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双翼单发轻型轰炸机,于1915年开始服役,除了安装1门37毫米航炮外,还可携带60公斤炸弹。这种哈奇开斯37毫米航炮与他的原型一样需要采用手动装填,因此射速极低,法国人主要将其用于对地攻击。

  另一种早期炮艇机是英国海军1000型(TYPE 1000),通常被称为AD-1型。这种巨型水上飞机1916年首飞,当时英国人的设计思路是用这种攻击机对付德国的小型舰艇,为它配套的武器可非同寻常,当时的英国人偏爱技术革新,克里兰德•戴维斯设计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戴维斯大口径航炮,其炮身简单到几乎就是一段前后开口的钢管。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被向后喷射的部分火药气体抵消,从而实现无后坐力。戴维斯航炮共有3个型号量产,分别是2磅、6磅和12磅炮,作为攻击德国巨大的齐柏林飞艇的机载武器服役,但不久就被英国皇家空军从装备序列表里除名,因为它巨大的后射焰对当时机体结构脆弱的飞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本来计划安装在AD-1上的戴维斯12磅炮也被换成了传统型的12磅海军炮,大炮被安装在AD-1的机鼻上,射角为+49到-38度。最终一战的结束使一切工作都停止了。

虽然如此,无后坐力炮仍然被当时的设计师频频搬上飞机,因为大口径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尤其是使用DPR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100mm,苏联的B•S•斯特奇金和L•V•库尔奇耶夫斯基试图和图博列夫一起向机载火炮口径纪录挑战,要不是图博列夫和库尔奇耶夫斯基都被大清洗给人家蒸发了,他们两个不知道会弄出什么怪物来,不过就这几年的工夫他们还是做出了几个非常有想象力的东西,例如ANT-23,它有两台发动机,一推一拉,被分别安装在机身前后的发动机舱内,这就使得飞机必须采用双尾梁设计来给螺旋桨让地方,一个天才的设想诞生了,APK-4型炮长长的炮身被做成了飞机的双尾梁!在气动布局上该机是成功的,但是安全性则非常糟糕,因为无论是炮管膛炸还是被击中,损害都是致命的,飞机的整个尾翼都会不翼而飞。因此ANT-23方案最终被放弃也就可以理解了。改进后的ANT-29是一架传统的双发飞机,机身上装备1门102毫米DRP炮。接下来就是肃反了,当然这些研究都被搁置了。

 等到图波列夫重获自由二战已经开始了,这时的他已经没那么富于创造精神了,他只是在图-2的第二架原型机图-2Sh上装备了一门75毫米炮,它的第三架原型机本来可以成为世界上正面火力最强大的飞机,它装备了两门ShVAk20毫米机炮,两门37毫米NS-37机炮和两门45毫米NS-45机炮。可惜这时候已经进入喷气时代了。苏联人的空中炮艇梦结束了,而美国人的魔龙还是未孵化的龙蛋。但是就是这最后出生的两只龙宝宝实现了喷火魔龙的赫赫威名。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