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资料】王芗斋(请勿跟贴) -- 朴石

共:💬15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资料】王芗斋生平简述

王芗斋生平简述

 

  王芗斋于1886年11月24日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与郭云深所住的马庄村相邻,且有亲戚谊。

  从学郭云深后,因其聪慧得郭晚年绝艺之真传。王芗斋说:“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簧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1906年(光绪33年,见<<拳学要义>>),王芗斋离师出走,藉广交游,足迹遍大江南北。

  1916年左右,北洋军执政者成立“武技术教练所”(此名见刘文华著<<形意拳术抉微>>),目的是培养中高级军官,时陆军部长为靳云鹏,次长为齐振林(此人及钱砚堂、李存义、张兆东等对王芗斋的一生有较大的影响)。聘请王芗斋主持“武技术教练所”教务工作。当时训练方法传统的与现代的兼有,现代训练主要是身体素质,技术方法还是以武术功法训练为主。在此的名家有刘殿琛、刘风春、刘纬祥、尚云祥、马玉堂等。主要以形意、八卦为主。这时王芗斋收了第一个弟子周子岩(其中有周与王芗斋较技比武的经历省略)。与此同时,在武技术教练所之外,齐振林之子齐执度亦拜在王芗斋门下,这一时期,王芗斋所传授的是形意拳。这是郭云深晚年所传给王芗斋的形意拳,与郭云深早年所传的拳法不同,但亦讲站桩,为三盘落地桩与推窗两种。

  1918年后,因时政等原因,王芗斋潜心拳学,负笈南游,路经河南、湖北、湖南、至福建等。这期间,对后来王芗斋拳学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在河南访到少林心意把传人衡林和尚,湖南谢铁夫,福建方恰桩、金绍峰等大家,北归路经淮南遇拳术巨匠黄慕樵先生,从学健舞。剖析研究了他们的拳术内容和拳理,使王芗斋开阔了视野。视野的开阔、对拳学理论不倦的研究、大胆的实践,对拳术的理解的深度已不拘于形式,结合当时拳术界的“花法”现象,他认为形意拳之重点应在于“意”而不在于“形”。1926年,提出舍形取意,称自己所练为“意拳”。在京期间与太极拳家杨少候、杨澄甫交谊颇深,使王芗斋能清楚地认识了解太极拳。和太极拳家李瑞东,形意拳家尚云祥等有过交流。

  1926年左右,王芗斋应其师兄张兆东之邀赴天津。后教授张兆东之弟子赵道新,从学者有顾小痴、苗春雨、马其昌、裘稚和等。同年完成<<意拳正轨>>。

  1928年随张兆东、李存义二位师兄去杭州参加全国武术游园大会担任评判。比赛结束后,王芗斋下场表演游龙舞,艺惊四座,叹为观止。当场就有求学拜师的多人。

  1929年左右,王芗斋应友人之邀携赵道新等来到上海,时郭云深之弟子钱砚堂在上海武术界可谓风云人物,当初诸同门不信王芗斋是郭云深之弟子。经过一番了解、切磋后得出的结论,王芗斋乃郭云深当年英武之再现。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介绍王芗斋。以后几年里,王芗斋在上海武术界乃至金融界等的声望如日中天,出尽风头。与中外拳术家较技,无有一败。这时从学者有张长义、张长信、韩星桥(韩樵)、朱国福、朱国禄、朱国桢等。除韩星桥外,他们原来都从学于马玉堂。此阶段王芗斋的好友亦常与之切磋交流。如心意六和拳家吴翼翚,六和拳家佟忠义。

  

  其后,王芗斋应上海某银行家之约,准备周游世界作拳术交流。随于是1935年前后,带门下四大弟子(当时)卜恩富、韩樵、张恩桐、张长信等回老家深县系统训练(训练时间达二年左右)。在深训练期间,王芗斋师徒见到了郭云深早年在家时所收的弟子韩老秋和魏老栓。因为他们极少、甚至没有出过门,没有受其它拳术的影响。所以他们继承了郭云深早期拳术的风格,换句话说魏、韩二位的形意拳与李洛能的形意拳没有较大出入,魏老栓、韩老秋为王芗斋演示了拳法及推手等。王芗斋看后,对自己拳术的改革发展又有了新的启迪。这一阶段是王芗斋拳学生涯及为重要的阶段,如果说意拳还有形意拳之烙印,此时的意拳已看不到形意拳的痕迹。如早期魏、韩的“大胳膊拐、二胳膊拐”,王芗斋演为健舞的“挥浪”,现在又升华为“波浪追”含有螺旋直伸之意。其演变过程为“大胳膊拐,二胳膊拐”?挥浪舞?波浪追。其后,拳理、拳风、训练体系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再如,龙虎法中的意拳十二式中的乌龙翻江(乌龙倦臂)过度到钩锉试力。并提出了“在不动中求速动,在无力中求有力”的新观点。1930—1937是王芗斋拳学的成熟时期。

  1937年,王芗斋重返北京。同年秋天,北京名拳师洪连顺访问王芗斋后,随率弟子就教于王芗斋门下。著名武术家姚宗勋从此追随王芗斋先生。此后,前来拜访切磋者就没有断过,李永宗、敖石朋、窦世明等皆投在王芗斋门下。这一阶段王芗斋博采各家之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参研究讨,汇集一炉又创拳学十二式(不是龙虎法十二式)。此时的拳术已没有早年所学习拳术的痕迹。因其以形意拳之整劲作基础,同时吸收了八卦掌的身法和步法,太极拳的柔化之力,以及鹤拳、健舞等武技,形式简易而内容极其丰富。朋友观之认为王芗斋的拳术已汇集各家之长,演化为新的拳学。随赠名大成拳,王芗斋说“欲却之而无从也,随听之而已”。大成拳练习要求形、神、意、气、力高度统一,养、练、用并重。此阶段与王芗斋交往甚密者有梅花拳家刘丕显。

  1940年,北京《实报》刊登“大成拳宗师访问记”及“王芗斋先生谈拳学要义”。指出武学之原则、锻炼之要领,并公开声明,愿接待各界,交流拳技。王芗斋的学说,在我国的拳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就象姚宗勋先生所说“同其他的学术领域一样,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免会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发生矛盾……”

  1944年在北京中南海万字廓居住时著有《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同年于永年跟随王芗斋学练站桩。

  1947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旧称太庙),成立“拳学研究会”直至解放。

  1950年担任全国体总筹备会武术组副组长,其后因某些学术观点不同而去职。同年,常志朗追随侍从王芗斋左右.

  1955年在北京中山公园初见王选杰,即认定“此子可教”,被誉为“后起之秀”。

  1958年习站桩者编写《站桩漫谈》是王芗斋先生在中山公园教授站桩时讲解稿。

  1959年在天津著<<断手述要>>。

  1960年,应《中医》杂志主编董德懋介绍“中医研究院”之邀在广安门医院开展以站桩功治疗多种慢性病。王芗斋结合拳术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功用,创编了一套内外温养防病治病的健身功法—站桩功。至此以后,王芗斋的站桩功犹如“o”型血,流向诸多拳派。

  1961年,王芗斋携弟子何镜平、于永年参加在保定召开的养生协作会议。

  1963年7月13日,王芗斋病逝于天津。

  纵观王芗斋的一生,拳学思想与抱负,理论与实践,继承与改良、发展,无一不是骇世之言,惊世之举。

  

  “拳者,力之奋也”,“拳拳服膺谓之拳”,“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迄今为止,只能从王芗斋的拳论中看到武术能与社会教育、人生哲学、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拳术的真义是“民族精神的需要,社会教育之命脉,人生哲学之基础”。王芗斋说,“铭心究理性,技击乃其次”。王芗斋一生与国内外拳家切磋无数。其态度为“比较有胜负而於人格无损,且人格道德赖此而增高”。大成拳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技击方法,及拳学养生――站桩功的举大贡献,都是长期的理论研究和锲而不舍的实践中完成的。王芗斋的一生是拳术改革、实践、发展的一生,他对拳学的贡献乃中国武术历程上的一块丰碑。在武术界“百花齐放”的今日,我们有必要从新、严谨、科学的研究王芗斋及其拳学。

关键词(Tags): #王芗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