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共:💬451 🌺3017 🌵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说我的理解,正反两方面的想法。

分田单干前的集体化,目的之一是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提供销售市场,提供剪刀差。毛有个形象的比喻,亿万农民不好管理打交道,编成辫子不就好管理了吗。集体化,这个是原因之一。

分田单干,一定程度上是解放了农民,给农民以一定程度的经营自由,同时伴随着国家低积累政策实施,提高粮食棉花收购价格,80~85年,是父辈记忆里生活改善最快的几年。那段时间生产积极性也确实高,家里老人恨不得拿出绣花的功夫去种田。

以上是正面的。

负面的影响,劳动积极性带来的粮棉单产增加,其实很有限,哪怕天天在地里绣花,也就那样。高产的几大因素,灌溉,粮种,化肥,农药,后三者都是工业化的结果,第一个因素一半是组织能力,一半靠工业化修灌渠建泵站。

去集体化的恶果之一,基层农村的水利设施兴建,维护维修,就跟不上了。大江大河还好,一出事人或为鱼鳖,国家得组织维护维修,底层的毛细血管,基本上梗阻失修。老家农村恢复了各自为战的状态,好在地下水位低,井灌基本能解决问题,保证粮棉产量。印象中,很多年都是靠井灌,重新使用地表水,大概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顺便说一句,改开前二三十年,政府和人民在机械不足的情况下,靠肩挑手提,靠人力小推车,修建了大量的大中小水利工程,极大提高了抗洪减灾,灌溉增产能力。建国后前三十年粮食增产增收,人口增加,这都是关键因素之一。这部分财富,现在好多人没有意识到,严重低估的。

更搞笑的事情,分田前本来村里通电了,好像电灯没有普及到每家,但是村里有磨坊可以加工粮食,有有线广播到家里。分田后不知道哪年,电全断了,再次通电已经是九十年代末。无论怎么评价,这个是妥妥的退步。

分田后农村集体经济衰退,公益事业衰退,劳动力多和劳动力少的家庭贫富差距拉大。读书无用论盛行,八十年代,老家出现十来岁给孩子定亲,十七八岁结婚的怪相,好像上过央视还是央媒。同时,小学学生辍学率上升,高中生人数下降。

教育衰败,是公益事业衰败的典型代表。

总得说来,农村的富裕,最终还是靠工业化。一个是工业反哺农业,提供技术,提供补贴,提供高端产品销售市场,提供转移支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一个是农业人口向工商业转移,向城市转移,融入主流工商业,才是提高个人收入的最快方式。楼下有人说的非常深刻,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家不会也不应允许农产品高价,更不能允许大资本家大农庄的出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