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113):人类的起源 -- 语迟

共:💬52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52):西安事变

  三国鼎立这个情况是比较罕见的,从上古时期到现在,这种历史上的割据局面只有唯一的一次。怎么罕见呢?就是说,当时魏蜀吴三国,都具有统一中国的实力和雄心,居然因此而形成了一种罕见的平衡。很巧的事情。我们看春秋战国时代,就是欧洲一直以来的状况,各国势力都不大到足以统一欧洲。后来是南北对立的情况多次发生,两个力是很容易平衡的嘛。

  所以说不完的三国,从游戏的角度来看,这一段历史真的是很有意思。

  历史总是重复的,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是也不是再也没有出现。

  最象三国状况的一段历史,就是西安事变前后。

  当时是哪三国呢?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与魏蜀吴情况完全不同的是,这次三国的个性都非常鲜明。共产党是圣人,国民党是小人,日本不是人。最终化解了危机的却是一个和尚,出家人。所谓的方外人。和尚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丝毫不考虑自己。普度众生,利益他人是唯一的信念。这个方外人迫使小人和圣人达成妥协,一致趋赶跑到中国来的野兽。

  张学良

  

  张学良这个人如果不是西安事变,就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人物。这是没有疑问的。

  9?18事变的前三天,1931年9月15日,在南方,中共红军全歼蒋介石第52师全部,一共4万多人。这一仗打完,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蒋介石正灰头土脸的时候,日本人却在东北悍然发动9?18事变。所以战后何应钦见到被俘的冈村宁次,破口大骂,说你这个蠢货,你知不知道你们在帮助共产党?

  作为蒋介石,这个打击可是够意思的。腹背受敌,是兵家大忌,他必须作出对一方的妥协。于是给张学良一纸命令:“不抵抗”。

  张学良后来把这张纸条藏在欧洲的银行里,仿佛救命稻草一般。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好洗刷自己。

  但是能洗得干净吗?事实是什么呢?

  在9?18以前,张学良就是一个四体不勤的阔少帅哥,他根本不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本来,日本对中国的野心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的。张学良身为国防军副总裁,东北边防军总裁,手下十几万人马,兵精粮足,为什么没有战争准备呢?他如果战备搞得好,东北军枕戈待旦,日本人也不会仓促行动的罢。

  总之,日本人那边一放枪,这边的大少爷是慌了张了,方寸大乱。注意,这就是一般没有经过磨难的人,不读书不修德的昏聩之辈,在猝临大变时候的反应。头一下子大了,蒙了。

  正好蒋介石的命令来了。头都蒙了还能怎么样?有人过来指点迷津,又是老大哥,又是总裁上级,借坡下驴顺水推舟罢。

  短短半年,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时间不长,张学良就反过劲来了。这个痛苦可是非同小可。本来嘛,“东北易帜”的英雄,还是热血的好青年嘛。“爱国狂”呀。但是老爹被日本人炸死,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日本人又在东北被烧杀淫掠,白山黑水数千万老乡水深火热生不如死。你张学良到底算什么玩意儿呢?国贼逆子的帽子不算过分吧?

  这个痛苦对于张学良来说,是人生第一个沉重打击,打击如此沉痛,连吗啡都戒了。所以说到底,英雄还是英雄,狗熊在这种情况下只会自暴自弃,吸毒过量,或者自残自杀。英雄就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然而,清醒过来的,做梦都想着报家仇报国仇的张学良,却被蒋介石派到东北以西三千公里的地方来屠杀同胞。更要命的是,张学良和周恩来接触以后,他认为和这样的人发生战争简直就是开玩笑。

  为什么说张学良是“方外人”呢?因为在整个事件中,张学良丝毫没有考虑自己,连命都不要了。

  蒋介石

  全国反内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蒋先生干脆捂起耳朵,“我不听我不听”。是啊没错,“剿共到了最后5分钟就要胜利的时候”,但是蒋先生实在应该在这个时候读一读历史,中国历史上一意孤行,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孤家寡人从来没有一个成功的。

  “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痛哭呼号理解万岁,他认为谁也不理解他,就给我5分钟,我只要5分钟,把共产党干掉,我就带领你们去打日本!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共产党究竟有什么失德之处非要如此赶尽杀绝?

  也许是被十年剿共梦想的实现搞得昏了头,蒋介石对周围渐渐浮起的杀气浑然不觉。我认为这缘于蒋介石对张蒋的私人关系的自信。在中国的政治中,蒋和张的私人感情是很不错的,这种情况不多见。蒋介石喜欢张学良,无论是东北易帜的时候,还是张喋喋不休地要求抗日的时候,还是在飞回南京的飞机上,都是这样。张学良是赤诚君子,人见人爱。

  西安事变对蒋介石的打击太大,铁腕军人潸然泪下。我一直奇怪蒋介石怎么撑得住?要是我就会万念俱灰一甩袖子出家得了。

  毛泽东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出发时的30万部队剩下不到3万。1年长征,辗转2万5千里,作战370余次!从此开始,一直到西安事变的1年多时间,毛泽东很少写作,度日如年。

  1935年12月,毛泽东说,“...(我们)如果搞得不好的话,还有可能失败”。1936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成立的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要学习项羽的精神,干到自杀也要干”。

  现实是什么情况呢?到1936年底,不足4万红军面前,摆着东北军17万人,西北军4万人,加上正在集结的蒋氏嫡系360个团30万部队,兵力对比是过分的17:1。蒋介石当然成竹在胸,他甚至有些保守地设计了红军的结局:1/3被打死,1/3投降,1/3流亡苏联。

  虽然毛泽东预见到“国民党有发生内部破裂的可能”,虽然毛泽东认为“中国这么大,总有回旋的余地”。但是毛泽东非常清楚,历史是冷血的,六亲不认。历史虽然标榜“邪不胜正”,邪胜正的事情却是数不胜数。红军人员物资匮乏,装备低劣,苏联是画出来的饼。而陕北正好又是一片鸟不下蛋的荒原。红军这次真是山穷水尽了。

  毛泽东接到西安事变的电报之后,根据张国涛的回忆录据说是“狂笑”,我认为这是比较真实的。在如此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收到这样一封电报,想不笑实在是太难了。这位一向冷静深沉漫不经心的思想者,很少这样失态。没过多久,思想家又失态了一次,同样是因为一封电报。

  斯大林坐在莫斯科命令中共:立刻无条件地释放蒋介石。斯大林认为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阴谋。毛泽东雷霆大怒,他后来说,“他们把我们看得狗屁不如”。

  是啊,中国乱了套,日本乘虚而入,对苏联只有威胁没有好处。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解放全人类,对于伟大的约瑟夫?斯大林同志的利益来说,全是狗屁不如。

  正如西安事变“震惊世界”的开始一样,更让所有人都掉了下巴的是,最后保护了蒋介石的居然是互相撕杀了10年的死敌共产党。蒋介石终于发现,想干掉他的不仅仅只有共产党,连何应钦都随喜来扔炸弹。至于张学良为什么一定要陪蒋介石飞回南京,老子就是不要命了,众说纷纭。很多人就象埃德加?斯诺一样,认为毫无必要。这其实是对中国和中国人了解得不够。还是毛泽东看得明白:“如果没有张汉卿送蒋先生飞回南京一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则无可能”。这件事只有靠诸君自己想明白了,文字是讲不清楚的。也不一定。我看能不能说清楚。

  如果张学良不跟着蒋介石走,留下来。张学良何去何从呢?参加共产党?正好给蒋介石一个张毛早已串通的口实,于是立刻翻案,重起内战。不参加共产党,张学良又能怎么办呢?另立山头绝不是张学良愿意的,还得听蒋的命令。与其将来你来抓我,不如主动地跟你走,正好也是大丈夫光明磊落的作为。看来只有张毛二人看得远,懂得。周恩来说张是“负荆请罪”,周公当时也未必想得明白。

  张学良虽然毕生未曾斩杀一个日本兵,他却为4万万中国人争取了抗日的权力。更长远的说,他挽救的是一个新中国,甚至挽救的是一个在不远的将来将统领世界的国家。

  结语:

  一直走着背字儿的宋江,在行将受戮的千钧一发之际,半空里突然跳下李逵,赤条条地,砍翻刽子手,众好汉扬长而去。终于作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似幻似真,是小说还是现实,现实怎么可能象小说那么戏剧化,看得人瞠目结舌。细细地琢磨起来,是根本搞不清楚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