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30:郑寤生——量力而行 -- 桥上

共:💬20 🌺15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30:郑寤生——量力而行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隐元年传》(p 0010)(01010401))(002)。

这一段我们都很熟悉,庄公是郑庄公,“名曰寤生”,是周王室支系,所以也属于“姬”那个“姓”;他的“氏”应该是“郑”,“庄”则是他的谥号。

如上,这位郑寤生一生下来就不得他妈妈武姜(姜氏)喜欢,后来虽然已经三十五岁,当了二十二年国君,可妈妈还是想让他弟弟共叔段(大叔,或者应该称郑段)也当上国君。于是就有了“郑伯克段于鄢”:

武姜(姜氏)为大叔(段)要到了与“郑”大小差不多的城邑“京”,大叔(段)自己又抢了好几个城邑,还不满足,就计划勾结武姜(姜氏)偷袭“郑”。可郑寤生早就看透了他,就等着他动手。公元前七二二年(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大叔其实还没动手,只是准备动手,郑寤生就出兵把他给灭了,郑段只好流亡去了卫国。郑寤生和他妈妈姜氏(武姜)也彻底翻脸,幸亏有颍考叔,编出“黄泉相见”的戏码,为此事抹上了一层喜剧色彩。

郑国其实和一般的诸侯并不是同类,在我看来,郑国是“男”,是直属于周王室的附庸,而不是独立的“侯”或“伯”,当然后来这两类诸侯的区别逐渐消失,但周王朝也同时逐步消失了。

因为直属于周王室,春秋初期的郑国国君才会在周王朝任职,而且和周王室那些人有非常多的交集,就有了下面郑国和周王室的种种纠葛。

关于“男”与“侯”与“伯”的区别,我在别处有系统些的讨论,如您感兴趣可移步《春秋左传注读后-补充与修正-公侯伯子男-上》《春秋左传注读后-补充与修正-公侯伯子男-下》

此时,由于郑寤生正担任周王朝执政的卿士,所以能指挥周王室的部队,报复收留了大叔(共叔段)儿子公孙滑的卫国。可周平王已经烦了,见郑寤生假公济私,指挥周王室的部队为自己打仗,平王就想拉另外一家贵族虢国来担任卿士,分郑庄公的权。庄公听到风声,前去质问,平王矢口否认,还搞出了互换质子的花样,让广大贵族阶层看了笑话,批评他们:“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平王很快就在公元前七二〇年(鲁隐公三年,周平王五十一年,郑庄公二十四年,齐僖公十一年)去世,周王室再度筹划,仍打算引入虢国国君担任卿士并执掌周王朝的政权。得知此消息,郑庄公为泄愤,派自家的卿祭足率兵去周家田地里抢收麦子和谷子,进一步惹怒了周桓王。即使三年后郑庄公首次去朝见,桓王仍没有消气。

以后,郑国就设法加强与齐国的关系,郑庄公亲自前往齐国跟前的“石门”与齐僖公盟会,还在那一带济水的河滩上翻了车。五年后,郑庄公又推动齐僖公朝见周桓王,为自己的盟友造势。

不过,因为听说郑国即将失势,另一些诸侯马上落井下石,在公元前七一九年(鲁隐公四年,周桓王元年,郑庄公二十五年,齐僖公十二年,宋殇公元年,陈桓公二十六年,蔡宣公三十一年,卫桓公十六年),以宋国为首,宋、陈、蔡、卫四国的部队两次进攻郑国,也抢收了郑国的谷子,就此揭开了九年混战的序幕。

混战中,公元前七一八年(鲁隐公五年,周桓王二年,郑庄公二十六年,晋鄂侯六年,齐僖公十三年,宋殇公二年,卫宣公元年),郑庄公还派兵帮助晋国的曲沃庄伯攻打晋鄂侯,把鄂侯赶跑了。随后,卫国拉燕国(南燕)来攻打郑国,却被郑人打败,郑庄公的两个儿子郑忽(世子忽,大子忽,曼伯,后来的郑昭公)和郑突(子元,后来的郑厉公)也在此次战斗中展露头角。

凭着积威,这两年郑庄公还能指挥得动一部分周王室的部队,甚至带他们去攻打宋国。宋国则借机派兵包围郑国在自家跟前的“长葛”,并于下一年,公元前七一七年(鲁隐公六年,周桓王三年,郑庄公二十七年,宋殇公三年,陈桓公二十八年,卫宣公二年,齐僖公十四年),拿下“长葛”。同时郑庄公则抓住对方诸侯之中比较弱的陈国猛攻,占了不少便宜。

再下一年,公元前七一六年(鲁隐公七年,周桓王四年,郑庄公二十八年,宋殇公四年,陈桓公二十九年),宋国、陈国和郑国讲和了,郑庄公还答应陈侯(陈桓公)把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忽(郑忽,世子忽,大子忽,曼伯?后来的郑昭公),陈国从此退出了和郑国的战斗。

又过一年,公元前七一五年(鲁隐公八年,周桓王五年,郑庄公二十九年,宋殇公五年,陈桓公三十年,卫宣公四年,齐僖公十六年),因为在和几家诸侯的战斗中得到经验教训,郑庄公就谋划着用自家在鲁国附近的飞地“祊”,交换在自家附近的“许田”,后来又打下另外两座城邑“郜”和“防”送给鲁国,还送了玉璧。

郑庄公这是认识到自家以后很难再借到周王室的光,而且将来与那些诸侯之间的战斗会越来越残酷,那些遥远的飞地无法防守,迟早会丢掉,不如现在换得些利益。另外,郑庄公已经看上了许国的田地,现在拿下靠近许国的“许田”,正好可以让下一步的进攻更加方便。

到这年夏天,虢国国君虢公-忌父终于当上了周王朝执政的卿士,郑庄公则成为左卿士,而当时周王朝是尚右的。

到下一年,公元前七一四年(鲁隐公九年,周桓王六年,郑庄公三十年,宋殇公六年,齐僖公十七年),郑庄公又借口宋殇公不朝见周桓王,以桓王名义进攻宋国。鲁隐公也在此时背离宋国倒向郑国。这年冬天,郑庄公在“防”会见盟友齐僖公,策划还要去进攻宋国。但不久后,北戎来侵扰郑国,郑庄公采纳了儿子公子突(郑突,子元,后来的郑厉公)的计策,设下埋伏,诱敌深入,“大败戎师”。

转过年来,公元前七一三年(鲁隐公十年,周桓王七年,郑庄公三十一年,宋殇公七年,蔡桓侯二年,卫宣公六年,齐僖公十八年),春王正月,郑庄公就和齐僖公以及鲁隐公在“中丘”会面,举行盟誓,并约定了进攻宋国的日期,到这年夏六月,三家联军去进攻宋国,在“菅”击败宋国部队,随即攻克宋国的“郜”和“防”,郑庄公就把这两座城邑送给鲁国,作为交换“许田”的筹码。

到这年秋七月,趁着郑国的部队还没回来,宋国又联合卫国攻入郑国。然后召来蔡国部队,一起去攻打郑国的“戴”。这年八月,三家的部队攻进“戴”,还没来得及离开,就被赶来的郑国部队围住,因为蔡人不满意宋、卫两家在攻打“郑”的时候没叫上自己,三家不团结,被郑国部队抓住机会,轻易就打下了“戴”,三家部队全军覆没。到这年九月,郑人攻入宋国。随后,郑国部队又去帮助齐国部队攻入齐国附近的郕国,当然也是以周桓王的名义。

下一年,公元前七一二年(鲁隐公十一年,周桓王八年,郑庄公三十二年,宋殇公八年,卫宣公七年,齐僖公十九年),七月,郑庄公又拉齐国和鲁国部队一起进攻许国。攻城时,上次在“黄泉相见”一事中替郑庄公出了主意的颍考叔很勇猛,举着郑伯之旗“蝥弧”率先登城,却被嫉妒他的郑国大夫公孙阏(子都)从后面射了一箭, 尽管郑国部队终于打下许国,但颍考叔却死了。

不过郑庄公认为目前吞并许国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量力而行之”,仅让自家大夫公孙获带兵与许大夫百里奉许叔共同居住于许国城中。但在庄公去世若干年后,许国受郑国威逼,终于受不了,只好央求楚国把自己迁往楚国的地盘,郑庄公的夙愿得以实现,许国变成“旧许”,其土地被郑国收入囊中。

可对颍考叔一事的处理,郑庄公却没了魄力,因为宠爱子都(公孙阏),他未能帮颍考叔报仇,只是下令手下一起诅咒杀害颍考叔的凶手,当时的贵族们都认为他这么做“既无德政,又无威刑”,不靠谱。

周桓王见郑庄公越来越不受自己控制,就把原来属于“郑”的“邬、刘、蒍、邘之田”收了回去,换给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这苏忿生是周武王的司寇,而此时的这些城邑不太受周王室控制,所以周桓王是用实际不属于自己的田地换走了郑人靠近王城的好地,于是当时的贵族都明白周桓王算是再也挽不回郑国的心了。

周桓王收走的那些田地其实郑国也很难控制,当周王室与郑国关系良好时,自然可以顺利得到这些田地的收益,但一旦两家闹翻,人家也可以学郑国,到临近收获时抢先下手,把谷物收走。不过我猜测,郑国一直在用这些田地的收益贿赂某些周王室部队,以便指挥他们出动为自家效力,所以这些田地被收走以后再不见周王室的部队为郑国出征。

这一年还有南边的息国和郑国闹了意见,他们的国君息侯带兵来进攻郑国,被郑庄公打得大败而回。当时的贵族们都认为息侯“不度德,不量力”,息国也就长不了了。到这年冬十月,郑庄公又指挥虢国的部队进攻宋国,“大败宋师”,宋国都不好意思向各家诸侯通报此次失败。而郑庄公能指挥得动虢国的部队,也出乎我意料,反映他在周王朝任职积攒下的人脉十分丰厚,大概也因为跟着他总能打胜仗吧。

再下一年,公元前七一一年(鲁桓公元年,周桓王九年,郑庄公三十三年),郑国终于和鲁国完成了用飞地“祊”交换郑国南面“许田”的交易,除了已经交割给鲁国的“祊”和“郜”、“防”,还搭上玉璧。两家的国君为此举行了盟誓,郑重其事,郑庄公是生怕鲁国反悔啊。

下面是用“祊”交换“许田”一些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又下一年,公元前七一〇年(鲁桓公二年,周桓王十年,郑庄公三十四年,齐僖公二十一年,陈桓公三十五年,宋殇公十年,蔡桓侯五年,楚武王三十一年),趁宋国内乱,郑庄公联合齐僖公、陈桓公、蔡桓侯和鲁桓公,把流亡在自己这里的公子冯送入宋国当国君,扶持了弑君的大宰华父-督执政,也就彻底解决了与宋国的战争。

随后,郑庄公敏锐地发现南方的楚国正在崛起,判断其将对华夏诸侯构成威胁,所以和那边的蔡桓侯在“邓”那里盟会,商议如何对付楚国。

三年后,公元前七〇七年(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庄公三十七年,蔡桓侯八年,卫宣公十二年,陈桓公三十八年),郑庄公和齐僖公一起去算计小国纪国,但纪人已经有防备,他们白忙了。

郑庄公一直在想方设法扩大自家的疆域,这也是郑国一贯的传统,他们就是靠算计别的小国起家的。

到这年秋天,周桓王纠集了蔡人、卫人和陈人找郑庄公算账,他亲自指挥中军,两位新的卿士虢公-林父和周公-黑肩分别指挥右军和左军,蔡人和卫人归右军指挥,陈人归左军指挥。

郑国方面,子元(郑突,后来的郑厉公)建议在左翼和右翼各结出一个方阵,分别对付蔡人、卫人,以及陈人。他还建议先冲击陈人,冲垮了他们,蔡人和卫人也会逃走,然后集中兵力对付“王卒”,展开“鱼丽之陈”,让战车轮番上前向对方射箭。郑庄公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繻葛”开战那天,郑庄公下令左、右两个方阵的指挥官:“旝动而鼓!(看到我这里挥动大旗就立即擂鼓!)”,蔡人、卫人以及陈人的部队都被打垮,“王卒”的阵形也乱了,于是郑国的部队一齐展开“鱼丽之陈”向他们射箭,郑国的大夫祝聃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王卒大败”,但部队没有垮掉。这一战似乎是“王卒”在《左传》中最后一次现身,离开郑庄公,以后周王室的武力就再也不值一提了。

祝聃建议追击“王卒”,但郑庄公认为应该适可而止,到这天晚上,他还派出郑国的卿祭足去慰问了周桓王及其左右。我感觉,这也是郑庄公一贯懂得“量力而行”的一个显例。

一年后,公元前七〇六年(鲁桓公六年,周桓王十四年,郑庄公三十八年,齐僖公二十五年),“北戎”进攻了齐国,齐国派人向郑国请求支援,于是郑国的大子忽(郑忽,世子忽,曼伯,后来的郑昭公)领兵救齐。这年六月,“大败戎师”,斩获了他们两位将领大良和少良,以及三百个甲士的首级,献给齐国。

当时前往救齐的诸侯不止一家,齐人要去慰劳他们,就请也是来救援的鲁国大夫排个先后顺序,鲁人按周王朝那里的排位给出顺序,也就把郑人放到靠后的地方(这也是“郑”是“男”、不属于一般诸侯的一个佐证),可郑忽(郑国的大子忽)觉得自己这回功劳很大,生了气。

下一年,公元前七〇五年(鲁桓公七年,周桓王十五年,郑庄公三十九年,齐僖公二十六年,卫宣公十四年),夏天,被周桓王换给郑国的“盟”和“向”那两个城邑先是要求和郑人讲和,接着又后悔,结果到这年秋天,郑人、齐人和卫人一起来进攻,周桓王趁机把“盟”和“向”那里的“民”迁去了自家属地“郏”,不留给郑庄公。

三年后,公元前七〇二年(鲁桓公十年,周桓王十八年,郑庄公四十二年,齐僖公二十九年,卫宣公十七年),因为上次排先后顺序被鲁人轻视,郑庄公替自己儿子郑忽(世子忽,大子忽,曼伯?后来的郑昭公)找场子,去进攻鲁国,齐僖公拉了卫宣公来为郑庄助阵。

下一年,公元前七〇一年(鲁桓公十一年,周桓王十九年,郑庄公四十三年,齐僖公三十年,卫宣公十八年,宋庄公九年),夏五月癸未那天(杨注:癸未,七日。),郑伯-寤生(郑庄公)就去世了。他在位已经四十三年,享年五十六岁,也算长寿了。

郑庄公死后,他亲自选定的卿、祭封人仲-足(祭足)竟被宋人设计抓去,背叛了郑庄公的大子郑忽(世子忽,大子忽,曼伯,后来的郑昭公),转而拥立也被宋人设计抓去的郑突(子元,后来的郑厉公),结果此后六年郑庄公这两个出色的儿子郑忽和郑突为君位进行了激烈争斗。

先是郑忽被郑突赶走,后来郑忽又打回来,郑突逃到“栎”据城反叛,接着郑忽被郑庄公留给自己的另一个卿高渠弥杀死。但郑突也没能回到“郑”,高渠弥立郑庄另外的儿子子亹为国君,很快子亹被齐人杀了,郑人又立另一个郑庄儿子子仪为国君。同时,郑突仍然占据着“栎”,郑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公元前六八〇年(鲁庄公十四年,周僖王二年,郑厉公二十四、子仪十四年,齐桓公六年,楚文王十年,卫惠公二十年,宋桓公二年),郑突(郑厉公)回到“郑”,杀了子仪,坐稳君位,这才算消停了。

这二十一年的战乱也使郑国从大国变成小国,还搭上了郑庄的三个儿子。加上郑突(子元,后来的郑厉公)流亡在靠近楚国的“栎”时,顾不上警惕南面楚国的崛起,反而要引入楚国的支持,引狼入室。结果以后楚国成为南面的霸主,同时晋国则崛起为北面的霸主,从此郑国夹在晋、楚两大霸主之间,就只有见风使舵的份了。

————————————————————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相关段落及我的粗略翻译和一些补充说明(002郑伯克段3节、010周郑交质4节):

关键词(Tags): #桥上(林风清逸)#左传人物事略(林风清逸)#郑伯克段于鄢(林风清逸)#郑庄公(林风清逸)通宝推:caj306,飒勒青,李根,东海后学,为什么不可以,豹子头,迷途笨狼,年青是福,领班军机,mezhan,林风清逸,hullo,diamond,胡一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