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二十六)

尽心是礼!

【原文】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二代指的是夏代和商代。孔子说 :“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这句话放在这里是干什么的呢?其实是解释下文孔子行为的。孔了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很熟悉,前面说了能言之么,但是他同时也认为,礼仪制度在历史发展部过程中是有所损益的,到了周朝,那就要尊崇周礼。前面或问禘之说他明明知道却说不知道,就是不想再变回去了。看不下去是看不下去的,但他不会违背历史的潮流。以下三小段连在一起看语意才能完整。

这里的吾从周,解释了下文为什么孔子要“入太庙,每事问”。

【原文】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是君主的祖庙,鲁国的太庙里供奉的是周朝的先祖。太庙不是公共游乐场所,逢年过节需要祭祀的时候还是要有资格的人才能进入太庙。这是大前提,孔子不是去参观游览的。再有一个,这里孔子应当是主持祭祀的官员或者至少是承担着与主祭相关的重要任务,因此需凡事谨慎。因为从众就不需要“每事问”,跟着做就是了。

孔子到太庙参加祭祀典礼的时候(生怕行差踏错失礼),因此每件事都要问具体该怎么做。于是有人说:“谁说诹人叔粱纥的儿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才是知礼呀!”

这应该是孔子早年时发生的事!当时孔子对夏礼殷礼非常熟悉,反而对周礼的某些细节拿不准,所以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别人该怎么做或者是自己做得对不对。也因此,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遵从周礼,而对于自己非常熟悉的夏礼殷礼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周礼该怎么做(吾从周)。至于别人质疑他是否懂礼,孔子解释说,问清楚不出错才是真正的知礼啊。

大家想想,如果孔子按照古礼来做,自然他有他的理由,但其实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而没有对周朝祖先表示出应有的敬畏。再说谁到东家去祭拜都得遵守东家的规矩才对,你用西家的规矩去祭拜,本身就是不尊重么。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段话很好翻译。孔子说:“比赛射箭,(比的是射没射中靶心)而不是比箭穿没穿透靶子,因为这时候不是比个人力气的大小。自古道理就是这样的。”

“射”是君子六艺之一。孔子在这里是进一步举例子说明“每事问才是礼也”。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比如射箭,大家比的是谁射得准,不是比谁力气大。我在太庙里,不能为了怕人家说啥也不懂丢面子就啥也不问,最后礼仪出了错那才是大大的失礼,大大的丢面子。在太庙不是跟人比谁更懂得周朝礼仪的时候,做事要抓住重点。说了这些还不够,他老人家又找古人给背书,所以用“古之道也”来做结语。

其实职场也是一样,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就是没搞清楚重点是什么。毛主席的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但是,不能因为工作生活中到处都是矛盾而放弃斗争。而要想干好革命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有些人一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总是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于是就表现为患得患失。其实有什么不知道怎么办的,该咋办都写在党纪国法、写在公司的规章制度里了。忘记自己的一点小心思,那没什么不知道咋办的。

所谓患得患失,实质就是做事前把自己的小利益摆在了国家集体企业部门的大利益的前面来考虑了。

孔子要是先考虑自己“知礼”的名声,自然不会“每事问”。其结果呢?那就不好说了对吧。

再有,质疑孔子“每事问”的人,也是心态有问题,或者说做人格局太小了,因为他看不到孔子内心的恭谨反而质疑孔子的“知礼”名声。

有时候一个人暴露自己思想境界的并不是他的某些行为,反而是他对某人某事的看法。网上的人谁认识谁呀,但认真看某人的回帖就可以判定其思想高度和政治水平。所以职场人,水平如果自认不是很高,尽量少评价他人。因为在公司里,你怎么评价他人也是他人评价你的一个参照。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