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John Cassidy:互联网骗局 -- 万年看客

共:💬111 🌺38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交易的国度3

假如巴顿能够再坚持几个礼拜。那么这场大屠杀兴许就不会发生了。接连下跌好几个月之后,亚马逊股票在8月份强势反弹,整个互联网板块也紧随其后。这时候巴顿枪击案基本上已经被媒体无视了,无非是又一起愤怒白人男性杀人事件而已。诚然,巴顿的精神状态从来都不太稳定。枪击案发生之后人们发现他曾经是几年之前第一任妻子以及岳母遇害案件的首要嫌犯。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反常的人。比方说他放弃正规工作的决心,对于互联网股票的痴迷,以及相信买卖股票是迅速发财良方的信仰,都与无数其他美国人没有什么区别。

日内交易毕竟只是在线交易的一种极端形式,刚刚发展成一项全国范围的消遣活动。大约有超过500万美国家庭拥有在线交易账户,许多家庭还拥有不止一个。嘉信理财拥有600万个顾客账户,每月还会增添10万个。零售股票交易总额的1/3是在线进行的,而且这一比例还在增加。到了6月份,括弧括弧,全国第二大在线经纪公司TD Waterhouse已经拥有了超过200万账户,公司发动了当时规模最大的互联网IPO,融资超过10亿美元。

华尔街上的老牌公司们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丰厚佣金维生。他们对于在线交易的增长也经历了震撼、否认与投降这三个阶段。1998年夏天,美林公司副总裁劳尼.斯特芬斯将在线交易称作“针对美国理财生活的严重威胁”。但是不出十二个月,到了1999年6月1日。他就站在了美林公司董事长大卫.科曼斯凯身边宣布,公司顾客很快就可以以29.95美元的价格在线买卖公司股票——这正是嘉信理财的收费标准。在他看来,“显然有一部分市场希望获得美林股票,希望通过在线交易接触美林股票,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迎合这一部分市场。”

如果不考虑日内交易员的话,美国的在线投资者大概分成两类。第一类的人数大约有二十万人,他们是最积极的交易员,每天或者几乎每天都会买卖股票。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将投资当成了自己的第一职业或者第一副业。与日内交易员不同,他们往往会将股票持有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这些人经常光顾TheStreet.com,RagingBull.com以及其他理财网站,并且利用仅仅提供基本服务的在线经济公司进行交易——例如每笔交易只收取10美元的Datek。这些公司的交易额占到了在线交易总额的3/4,也正是它们经常要为互联网股票突然上涨负责(有些互联网股票如此难以捉摸,以至于嘉信理财这样的大公司根本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第二类在线交易员也会经常买卖股票,但并不将自己的个人生活完全投入市场。这批人是个人投资者当中的多数派。他们更喜欢与嘉信理财以及富达投资这样的大公司打交道。这些公司将在线交易与办公室结合在一起,好让顾客能够亲自来到公司与真人谈话。富达基金调查了自己的在线客户群体之后发现他们平均每月会交易5.5次。相比之下,上线之前的个人投资者每月平均交易次数是2.7次。毫不奇怪的是,老资格网民的交易活动也最积极。绝大多数新来者都会对海量在线理财信息冲得头昏脑胀,37%的人们承认自己的交易决策完全基于本能。

绝大多数在线投资人都是男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参与了进来。1999年底,富达基金大约有1/3的新增在线客户是女性,许多此类女性最初都是通过在全国到处开花的投资俱乐部了解了股票市场。投资俱乐部的增长是股票市场繁荣大现象当中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方面。2000年,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出版了《独自打保龄》。他在书中宣称,保龄球俱乐部与其他能让人们走到一起的传统组织的衰落也反映了“公民社会”的不祥败落。帕特南的文章写的很有意思,也有一定道理,但他却忽视了某一类自愿组织的繁荣发展。千百万美国人在这些组织里定期会面,相互交谈,并且采取统一行动,诱使他们采取行动的由头则是最贴近他们心坎的事物:金钱。全国投资者俱乐部协会是一家位于密歇根麦迪逊海茨的非营利组织。1992年该组织共有7200家注册俱乐部,到了1999年初这一数字增加到了37000家。当时美国的投资俱乐部数量比电影院还多。而且这一数字还仅仅包括了那些专门去协会注册的投资俱乐部,此外恐怕还有将近一半的俱乐部根本就不愿费事。

一家典型的投资俱乐部大约有15到20名成员。每人每月要缴纳40美元作为共同资金,用来投资全体成员共同选择的股票。投资俱乐部中超过2/3的成员都是女性。许多女性投资俱乐部成员的榜样都是比尔兹敦女士俱乐部。1995年这家俱乐部出版了一本《比尔兹敦女士的常识投资指南:我们跑赢了大盘,你也能做到》,书中宣称俱乐部的年回报率在过去十年里接近25%。后来的外部审计表明这家俱乐部的实际回报率不到10%,但是在此之前俱乐部成员就已经登上了《今日》与其他很多电视节目,推广她们的家常投资新方法。包括要用合理的价格购买实体公司的股票。并非所有的模仿者都采取了如此保守的立场。《洛杉矶每日新闻报》为当地投资俱乐部组织了一场选股比赛。一家由当地美发师组成的格拉纳达山华尔街女子俱乐部摘得桂冠,她们的投资组合包括了美国在线、eBay、EarthLink与雅虎。

投资俱乐部瞄准了各种社会群体:非裔、亚裔、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全国投资者俱乐部协会专门开设了青年成员项目,并且刊发了配套的通讯刊物,《青年与金钱》(Young Money Matters)。CNBC组织了一场高中选股比赛,优胜者的奖品是在CNBC的《权力午餐》节目中露面。2500多名中学生应邀参赛。此外还出现了面向青少年投资者的网站、书籍与夏令营。在百业凋敝的布朗克斯区南部,甚至有中学老师带着学生到华尔街进行实地考察。

只要股票市场继续上行,就没有多少人会质疑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前提:经常性地买卖股票确实有利可图。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布拉德.巴伯与特伦斯.奥丁查看了一下这种说法的证据。他们检查了1991年到1996年之间某家大型折扣经纪公司的交易记录。这家公司的前12000名最活跃投资者每年平均能挣到10%的回报。相比之下公司全体客户的平均回报率是15.3%,而股票市场的总体回报率是17.1%。之所以积极交易者的表现这么糟糕,一方面是因为佣金成本,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交易时机太差。“我们的核心信息是日内交易对健康有害,”巴伯与奥丁总结道。他们的研究肯定了之前很多人得出的结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佳投资方式就是购买多种股票或者一家互惠基金,然后放上一二十年不动。最糟糕的方式则是每天交易。

唯一不受股票市场流感影响的美国人就是那些太穷或者太边缘化以至于主流文化无法影响的人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规模比一般人们的看法要大很多。谈论一个痴迷于雅虎与亚马逊的国家也就等于忽视以下事实:尽管流行股票市场文化日益增长,美国的股民依然高度集中于中产阶级。1998年,也就是能够得到可靠数字的最后一年,48.8%的美国家庭拥有某种股票,1989年的数据则是31.6%。这样的增幅确实很大,但就算在股票价格上升了十五年之后。绝大多数美国家庭依然没有步入股市。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日内交易、在线交易与投资俱乐部不断增长,但是大多数投资人依然并不持有任何个股。1998年不到1/5的美国家庭直接拥有股票——也就是在互惠基金与退休账户之外拥有股票。绝大多数投资者依然坚守着互惠基金。个股交易的狂热尽管确实史无前例,但却依然只是少数人的追求。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