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韦应物名篇鉴赏 -- 九霄环珮

共:💬67 🌺45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韦应物名篇鉴赏:续十五:出处(中)(修订版)

按:略改《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一篇阐释。

3.5 出处(中)

【京兆功曹期】

京兆功曹期有两首令狐诗和两首云阳诗值得注意,这两组都是出使诗,令狐诗使蓝田,公事应和采玉有关(见本章第二节《采玉行》诗),这次差使也催生一首老僧诗(见本章第三节《 上方僧 》诗);云阳诗使云阳视察水灾。《赠令狐士曹》(见本章第四节)有“到家俱及东篱菊”一句,含蓄表现出归隐之愿,另一首令狐诗也表现了相似的情调:

《答令狐士曹、独孤兵曹联骑暮归望山见寄》 韦应物

共爱青山住近南,行牵吏役背双骖。

枉书独宿对流水,遥羡归时满夕岚。

骖,原指驾车时居于两侧的马,此但指马,背双骖意谓行程相背。“共爱青山”结合“满夕岚”,即得“共爱风满林”(见本章第四节《简郡中诸生》诗)。这些诗中的归隐情调已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意象,语气冲淡许多。

《使云阳寄府曹》韦应物

夙驾祗府命,冒炎不遑息。

百里次云阳,闾阎问漂溺。   

上天屡愆气,胡不均寸泽。

仰瞻乔树巅,见此洪流迹。   

良苗免湮没,蔓草生宿昔。

颓墉满故墟,喜返将安宅。   

周旋涉涂潦,侧峭缘沟脉。

仁贤忧斯民,贱子甘所役。   

公堂众君子,言笑思与觌。

此诗大历十二年秋在京兆府功曹参军任因视察灾情奉使云阳作。夙驾,早起驾车。祗,恭奉。不遑,没时间。百里,京兆距云阳县一百二十里。次,临时驻扎或住宿,此指到达。闾阎,原指里巷内外的门,此泛指乡村民居。漂溺,漂没沉溺,此指受水灾百姓。愆气,谓阴阳之气不调,此二句言上天旱涝不均。仰瞻二句,言洪水水位曾经高至大树树冠。觌,音笛,相见。

颓墉,崩塌的城墙。良苗颓墉四句应谨慎对待,窃以为“良苗免湮没” “喜返将安宅”有可能是作者戏仿某些官员的报喜不报忧的上奏,而“蔓草生宿昔”“颓墉满故墟”则是实况,意谓“都说良苗免湮没,如何我见到蔓草丛生。 明明颓墉满故墟,还说什么喜返将安宅。”

周旋,谓往复经行。涂潦,道中积水。侧峭,山高峻貌。沟脉,即水流。周旋二句言己来回奔波,爬高下低,此中况味,难与君说。

仁贤,谓时任京兆尹之黎干。《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大历十二年十月,京兆尹黎干奏秋霖损稼,韩滉奏干不实,上命御史按视。丁未(即二十九日),还奏:‘所损凡三万余顷。’渭南令刘澡阿附度支(韩滉时任户部侍郎、兼管度支事务,故此指刘澡依附韩滉),称县境苗独不损;御史赵计奏与澡同。上……更命御史朱敖视之,损三千余顷(此当单指渭南损苗数而非总数)。……贬澡南浦尉,计沣州司户,而不问滉。” 韩滉就是画《五牛图》的那个著名画家,忠臣,但是人无完人,璧有微瑕,德宗即位后,嫌其过度搜刮赋税,改任他为太常卿,后外放藩镇,但泾原兵变和李希烈叛乱(见本章第一节)期间韩滉立下大功,德宗便又接他入朝拜相,继续掌管财税,死后谥号“忠肃”,忠且肃,肃字大体反映了其为政治下之严苛。

韦应物此诗写他作为一个基层官员的苦差事,末尾写如果上级都象黎干(韦应物任京兆府兵曹参军为黎干所荐)那样“仁贤忧斯民”,那他就算当个“贱子”也“甘所役”,可是想到那些 “公堂众君子”,谈笑间尽想着暗通款曲,用时下的话说就是递消息、打招呼、同声连气、口调一致,那他言外之意,他跑路跑得就不那么开心了。此诗语气独特,甚至有点怪异,其中暗含讽刺,联系使蓝田时的《采玉行》的讽喻,可见韦应物的出世思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有意思的是,韦应物云阳之行,不但写了一篇以济世为主题的,还写一篇以出世为主题的,两相对照,颇为有趣。济世诗写济世之累,出世诗写出世之难。

《云阳馆怀谷口》韦应物  

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

念昔白衣士,结庐在石门。   

道高杳无累,景静得忘言。

山夕绿阴满,世移清赏存。   

吏役岂遑暇,幽怀复朝昏。

云泉非所濯,萝月不可援。   

长往遂真性,暂游恨卑喧。

出身既事世,高躅难等论。

云阳馆,指云阳馆驿。谷口,汉代县名,在唐云阳县。清泚,清澈水流,指泾水,此处显然兴出世白衣君子的清流风范。白衣士,平民,此指郑子真。《汉书·王贡两龚鲍列传》:“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又载杨雄书曰:“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

石门,即谷口。吏役二句言身怀差役,哪里有时间去谷口赏景,但是内心从早到晚都向往着谷口,这里的谷口已经是隐逸的象征符号了。云泉二句言云泉与萝月这些山中特有的景致对他而言是可想而不可及的。长往二句言长期隐居才能遂其真性,暂时游赏只能以卑微的喧闹来扰乱谷口宁静。躅,足迹,出身二句言既然为官从事世俗事务,那么就难以同高尚的事迹相提并论了。

此诗以诚实的笔触,象征性的笔法,透彻地表明韦应物那种矛盾而又无奈的心态。他既期望出世归隐,与云泉萝月相伴,但现实决定了他不得不扮演自己在世俗中的角色。这种思想上的矛盾挣扎也预示了他不久后又再度辞官归隐,这次是闲居在沣上善福寺。

【鄠县、栎阳期】

在京兆功曹期与沣上善福寺期之间,他还做了一年多的县令,一年在鄠县,一月在栎阳。《校注》年谱勘定韦应物代宗大历十四年六月除栎阳令,七月辞官,值得注意的是,德宗正是在大历十四年六月即位的,那么值得一提的问题是,为什么德宗即位与韦应物除栎阳令同在六月,而韦应物七月便辞官?这里面是否仅仅是一个巧合,是否有可能是因为韦应物对新皇即位而己仅获大底平调的结果大为失望,加上之前任官所积恶感,导致他上任一月即辞官而去?实际上德宗在位前期政治相对较为清明,栎阳令之事,背后的原因,是否有可能是因为德宗朝廷和韦应物双方还没来得及了解彼此?这些都只是凭空猜测,我们这里不做文史考证,有些事情也未必能考证得清,有太多的信息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我们这里所能依赖的,只有一部《韦应物集》本身。

鄠县期间有一首酬答诗颇有特点。

《答徐秀才》韦应物  

铅钝谢贞器,时秀猥见称。

岂如白玉仙,方与紫霞升。   

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

一枝非所贵,怀书思武陵。

秀才,唐时对举子之通称。铅钝,铅刀不锋利,作者自比。贞器,谓玉,指徐秀才。 时秀猥见称,自谦语,言己被人谬称时秀。方与紫霞升,疑徐秀才时归隐向道,故有此语。一枝,指科举及第。武陵,陶渊明《桃花源记》记武陵渔人入桃花源事,后遂以桃源或武陵代指仙境或隐者所居。

韦应物以艳雪玄冰来比喻清诗与孤抱,是对隐者存在方式的审美化的赞叹。杨慎:“韦应物《答徐秀才》诗云:‘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极其工致,而‘艳雪’二字尤新。又《五弦行》云:‘如伴流风萦艳雪,更逐落花飘御园。’又《乐燕行》:‘艳雪凌空散,舞罢起徘徊。’屡用‘艳雪’字而不厌其复也。或问予:雪可言艳乎?予曰:曹子建《洛神赋》以‘流风回雪’比美人之飘摇,雪固自有艳也。然雪之艳非韦不能道,柳花之香非太白不能道,竹之香非子美不能道也。”

【善福寺期】

同是闲居,沣上善福寺的诗作和洛阳同德寺的诗作相比,数目远多,面目已发生较大的变化,诗中多见一种乐于孤独和欣于淡泊之意,这大概和他此次为主动辞官有关。同时,这些诗中常常在出世语中夹杂着一些对处世情形的描写,至少能说明韦应物这时虽处世外,但并没有忘记世俗社会,甚至在某些诗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如萤火诗中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见第二章第三节)以及《独游西斋,寄崔主簿》中的“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见本章第三节),这些都在预示着他此次闲居也不是长久之计。

《沣上西斋寄诸友(七月中善福之西斋作)》韦应物   

绝岸临西野,旷然尘事遥。

清川下逦迤,茅栋上岧峣.   

玩月爱佳夕,望山属清朝。

俯砌视归翼,开襟纳远飙。   

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

闲游忽无累,心迹随景超。   

明世重才彦,雨露降丹霄。

群公正云集,独予忻寂寥。

逦迤,曲折连绵貌。岧峣,山高峻貌。属,正值。砌,台阶。归翼,归鸟。秩,官吏的俸禄或级别,小秩,即小官。陶,即陶渊明。朱,即朱买臣,《汉书·朱买臣传》:“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通刈,割)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咏书。”雨露,喻皇帝恩泽。忻,同欣。

此诗写闲居心境, “闲游忽无累”可呼应前文《云阳馆怀谷口 》中写郑子真的“闲游忽无累”,“等陶”“效朱”二句是其言志之语。韦应物言“等陶”是在两方面等陶,一则是和陶渊明一样辞去小官;二则是在诗中有等陶的文字,如“望山”似“悠然见南山”, “开襟纳远飙”似陶《和郭主簿二首》“回飙开我襟”。等陶是学陶渊明辞官归隐,意思简单明了,效朱则意味隐深,朱买臣可不是隐士一类人,而是一个励志型的典范,此公早年贫穷不忘读书,妻子都嫌弃他,可他最后传奇性地竟然位列九卿。值得一提的是朱买臣曾任会稽太守,会稽郡治就在今苏州市,而韦应物最后一个官职也就是苏州刺史,相当于朱买臣担任过的职位。冥冥中韦应物似乎一直在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暗中努力。“明世重才彦,雨露降丹霄”二句更是反映出他并没有完全忘记世俗社会。

《九日沣上作,寄崔主簿倬二季端系》韦应物  

凄凄感时节,望望临沣涘。

翠岭明华秋,高天澄遥滓。   

川寒流愈迅,霜交物初委。

林叶索已空,晨禽迎飙起。   

时菊乃盈泛,浊醪自为美。

良游虽可娱,殷念在之子。   

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

孰能同一酌,陶然冥斯理。

望望,一再瞻望。委,同萎。索,索然,空乏貌。盈泛,此谓菊花酒泛满酒杯。之子,这个人。

此诗和上篇结构类似,前半写景,为“时菊乃盈泛,浊醪自为美”二句作铺垫,表达的仍是等陶闲居无累的情怀。 因为是写给两位弟弟和崔倬,都是和作者极为亲近之人,所以有“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这样更加表明心迹的话语,最后三联隐有劝亲友一同归隐之意,同时也显出作者虽闲居无累,却感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式的萧索,这一点又是和上篇殊途同归的。

此诗最为警拔之语当属“人生不自省,营欲无终已”二句。韦应物在善福寺观山观水之余,有一篇别开生面的观田家之作,更为具体地表露出这种自省意识。

《观田家》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场圃,场则打谷之地,圃则种菜之地。饥劬,饥饿劳累。闾里,乡里。

倘若一般人写观田家,或者写田园之乐、之美,或者写田家之苦,但韦应物点题之笔却在自惭自愧与自省,正如刘辰翁道:“苏州是知耻人。”谭元春道:“体贴人情之言。” 钟惺道:“‘惭’字入得厚。” 此诗无奇景丽句,然而沈德潜针对此诗言道:“韦诗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   

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

犹,一作独。排,推开。

此诗中间而联直似从王维《赠房卢氏琯》“萧条人吏疏,鸟雀下空庭”二句变出。另外,此诗还可以和陶渊明《饮酒·其五》挂上钩:“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都有一个“远”字和一个“喧”字,但是韦应物不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是“闲居离人境,而有寒雀喧”。陶渊明诗中有“远”字而无“寒”字,这说明二诗有同有异,韦应物是效陶,但并没有真正“等”陶。 “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亦似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变体,都见隐者之闲散。 斋“高”山“远”,韦应物于幽独凄清之中善写高情远致。

《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末二句:“相望曙河远,高斋坐超忽”,同一个“曙”字和同一个“远”字重复出现在善福寺诗中。“曙河”是指拂晓时的银河,“山曙”是指拂晓时的山峦,都写曙光。这个“曙”字,结合上下文并对照两首诗的意境,有意无意中似有一种象征意味,和《幽居》中的“世荣”有那么一线潜在的联系。这些字眼,都似在暗示诗人虽然闲居世外寺庙,但仍然留意世俗中的荣光。

统观前三联,可把景语情语分为两组: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和“道心淡泊对流水”一组,“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和“生事萧疏空掩门”一组,前一组写其淡泊道心,林木、白云、竹林、涧水,特别是白云和竹林乃是典型的隐逸意象;后一组则闲散中透出萧疏与冷清,雀喧不是热闹,而是反衬冷清,人少故而雀多,所谓门可罗雀是也,因而此诗淡泊之中又显复杂而矛盾的心态。

尾联“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紧扣收信人“于、张二舍人”。舍人指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品级虽然不甚高,但这是最接近皇帝的一类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尾联暗示这种闲居和陶渊明的归隐大不相同。韦应物虽然闲居,诗也写得恬淡,但仍时常和政府官员保持联系,诗中时见对皇恩、对仕宦的一种若离又若即的态度,因此他的闲居更象是一种给自己放的长假,随时都会东山再起。我们在前文提过德宗在位前期政治较为清明。

回看首联,写景精彩之余,读来更给人一种万物普遍联系的印象。金圣叹言他也“不知其如何谓之‘出’也”,也就是说,平常人观景,不会认为万木丛云和香阁存在“出”这种联系,也不会认为“万木”“丛云”“香阁”和“碧涧”“竹林”是“连”在一起的。“出”字,首先须考虑“云无心以出岫”一句,不止于同有“出”字,且同有“云”出;祖咏也有句“远树低苍垒,孤山出草城”,丁仙芝有“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这些“出”字和“万木出香阁”如出一辙,金圣叹不知道“出”字何解,其实这里的“出”字未尝没有一种“高出”、“超出”之意,反映两者之间的相对势态。由此观之,韦诗首联所写万木、丛云、香阁、碧涧、竹林等,这些本身都是隐逸意象,但作者附加其上的相对态势给人一种万物互联之感,是颇具“气象”的佳构。尾联可见出世之己与处世舍人之间的感情联络,首联则可想一个整体统一而相互关联的世界。金圣叹说“有意无意,不必比兴”,我们要说,不必比兴,也不必不兴。

《沣上对月,寄孔谏议》韦应物

思怀在云阙,泊素守中林。

出处虽殊迹,明月两知心。

谏议,谏议大夫,正四品下,分左、右,各四人,分别隶属门下省和中书省,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

云阙,宫门前高耸的观阙。泊素,谓胸怀淡泊。中林,即林中,指隐居之地。出处,或出或处。殊迹,行事不同,谓孔谏议处而己出。

这首五绝和上篇七律实属姊妹篇。“云阙”对应“阊阖”。“泊素”对应“道心淡泊”。“明月两知心”则隐隐对应“万木”“丛云”“香阁”“碧涧”“竹林”诸象所构成的互连世界。有意无意,不必比兴,不必不兴。

从这两首诗来看,善福寺期的韦应物产生了一种“出处两可”的调和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分别心,不止《沣上对月》有“出处虽殊迹,明月两知心”,同期的《谢栎阳令归西郊》也有“伫君列丹陛,出处两为得”,说明韦应物为诗为人,都开始往冲淡、往禅心的方向发展去了。 善福寺期的韦应物思想的两个变化(出处皆可思想与自省意识)都在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善福寺期可谓其人生与艺术之转折点,这一时期不只是他的一个长假,也象是其思想上的一次闭关修炼。

在唐代那样的时代,一个文人到底应该出世还是处世,这个恐怕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无非自己能够安心即可。韦应物之前一直都在出处之间徘徊,处世之时总想着出世,出世之时又想着处世,处世时不安心,出世时也不能完全安心。从沣上善福寺期的诗作能看到出处的矛盾依然存在,但比之前的作品更多了一些思悟的成分,力图调和这种矛盾的对立,这种思悟绝不是佛家的那种完全抛开世俗的彻悟,它所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历练社会的过程中其思想认识的不断演变。我们不该忘记韦应物少时本是一个任侠使气的皇帝侍卫,性格又是刚直方正一类,这注定他在步入仕途,从基层干起的时候一定饱经磨砺,是任性地一退了之,还是默默忍受中坚持?韦应物选择的是第三条道路,能做的时候就做,实在干不下去就退一步再说,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认识也自然会发生一定的转变,而这种思想变化的轨迹,正是我们这里的兴趣之所在。

(待续)

通宝推:南方有嘉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