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高考啊,高考,我的1999 -- lervine

共:💬13 🌺8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3

篇8:高考后

考试结束第二天,所有考生回到学校,坐进教室等待老师。班主任在教室的最后压阵,所有任课老师一个一个来过堂,详细讲解每道题的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我记得评讲的过程是很快的,毕竟只说答案,不用讲解答题过程和思路。讲评完毕就是下到每个考生面前,查看估分结果,有任何疑问都马上解答。

我记得最清晰的就是在胡老师讲评完物理后,走到我面前问我考的怎么样。而我的回答是:“好像没发现有错的地方。”

胡:“你真的确定没有任何错的地方?”

我:“真没发现,太简单了,考试中我做了两遍,两遍的答案都一样。”

就这样的对答,反复进行了3次,惊动了压阵的班主任,他也走上来和胡老师一起把我审问了一遍,最终相信我没在敷衍他们,而是仔细的回忆了自己的答题过程。

胡老师的表情变得怪异了,是一种开心混杂忧郁的表情。我作为学生很难理解她当时的心情,不过那个怪异的表情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眉角上扬,这是高兴;眉头又要紧锁,这是担心。

5个科目讲评完毕,由于有作文等主观题的存在,估分不可能非常精确。我的估分结果是:最低600,应该有620,搞的不好有640。最高和最低相比浮动也就7%左右,应该靠谱。反正班主任对我的这个估算已经是相当的满意了,毕竟过了600就代表着妥妥的一本。

估分结束,每位同学或开心或失望或无所谓,反正我们的任务结束了。班主任通知明天开家长会,每个学生带一位家长来学校,统一下发志愿填报表,并讲解填报要点。教室里的座位肯定不够,再去别的教室每人搬一个凳子过来。然后解散。

回到家中,转告父亲明天的安排。父亲也不说话,重新拿起那本已经翻了无数遍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小册子翻看起来。湖北省教委每年会给所有高考考生这本《指南》,里面罗列之前3年,所有高校各个专业在湖北的招生名额、报考人数、提档线和最低录取分数。有了这本小册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估分来选择填报的学校和专业。

忘记交代志愿填报规则了。99年是湖北省第一次实行“估分填志愿”,也就是说在高考结束,分数公布之前就需要填报好志愿并上交,之后无法更改。这种方式比之前的“考前填志愿”更不容易出现考生因为考试中发挥失常而造成的高考失利。

其实父亲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提前录取批: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本科第一批:华东师范大学(有个亲戚在该校任职,可以关照下我的大学生活)

华中理工大学(改名前的 华中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武汉工业大学(改名前的 武汉理工大学)

其他全部留白,毕竟我估分不出错的话,最差情况的600分也足够我上个一本大学了。这些大学父亲还在犹豫的就是华东师范和华中理工到底谁放第一的问题。

第二天一早和父亲到了学校,原来的教室因为涌进比平时多一倍的人显得很拥挤。天气也很炎热,但是除了讲台上的班主任没人说话。

班主任的开场白是一句他自创的名言:“攻北京、占上海、死守武汉。”

北京,首善之都。清华、北大赫赫有名。其他还有北邮、北航等一大批知名理工院校。

上海,繁华之处。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范,也都是好的选择。

武汉,高校众多。武大、华工等等好学校不少。离家也近。

至于本地的那所高校,班主任是不会提的,自己的学生去了那里,他这张老脸往哪儿搁啊?

然后就是志愿填报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同一批的学校,填报的时候前后两个学校最好档次要拉开一点,防止被第一志愿学校退档后,第二志愿学校已经完成提档。其他的要点就记不清楚了,反正就是“好学校比好专业重要。”

家长会结束后,所有家长都围到班主任身边,希望班主任能针对自己孩子的状况单独再单独说明一下,班主任也满头大汗的一一满足家长需要。父亲等其他家长散的差不多了,走到了班主任边上,咨询第一志愿到底填华东师范还是华中理工,也顺带提了下家里在华东师范有个亲戚,选择专业的时候可以帮点忙。班主任非常坚定:“占上海!”就三个字,没有任何其他多余的话了。父亲点点头,和班主任握手告别,领着我走出了教室。

出了校门,碰到了最好的兄弟和她母亲。两家父母也都认识,肯定要寒暄几句。兄弟的成绩比我差点,估计自己也就是一本出头的样子。她母亲很着急,不知道该如何填志愿。父亲很热心的支了招,而他母亲也确实按照我父亲的支招填了志愿,并且被录取了。现在这位兄弟是我们同学中混的相当好的,这也成为了我父亲若干年后和朋友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我儿子的同学,那谁谁,当年她妈填志愿时急死了,最后还是听了我的。你看他现在混的多好。”

回到家填写好志愿表,若干天后交到学校。这些过程都记不清楚了。

反正高考成绩出来前那段时间我们玩疯了,篮球、游戏机、VCD、扑克、麻将……和几个铁杆哥们一起,我们把能想到的娱乐项目轮了一遍又一遍。

终于等到了成绩公布的那一天。99年湖北省的高考成绩最早可以通过语音电话查询,在某天的20:00公布。当天全家人吃完晚饭,就开始等待这个“宣判”时间了。从19:30开始,我就准备好纸笔,坐在电话机前开始拨打声讯电话的号码,在无数遍的“该号码暂时没有开放”提示和忙音后,终于打通了。输入准考证号以后,听筒里一个机械的女声开始播报我的高考各科目成绩,我边听边记录。在我挂了电话后,父亲一把夺走了记录了成绩的那张小纸片。

“641?”

这个成绩超出了他的预计范畴,太高了。

父亲亲手用笔把每科分数加了一遍,确实是641,其中物理就考了148。

“那个电话再打一遍。”父亲下了命令。

于是我再拨号,再忙音,再拨号……等到那个女声再一次播报了我的成绩以后,我肯定的告诉父亲,641就是我的总分。

父亲用力的拍了一下我的头,是拍,不是打,只不过拍的很用力。但是跟上的话语就不那么高兴了:“你的这个分是怎么估的?差了这么多?”其实也就差了20来分,而且和我估算的上限相比也就超了1分,我估的挺靠谱的。

然后接下来的命令就是:“给班主任打电话。”

电话里传来的班主任声音是纯粹的快乐,估计类似的报喜电话他已经接到好几个了,我报告完成绩,听了他几句:“小伙子不错,但你早点干嘛去了,要是早点开窍不就可以上清华了吗?。”我支支吾吾了几句,父亲就把电话抢了过去,然后就是不停的感谢。

家里开始洋溢着快乐的气氛。

给姑妈打电话、给姑姑打电话、给姨妈打电话、给舅舅打电话,家里亲戚的电话被打了个遍。父亲又开始和家里也有应届生的同事打电话,这完全就是因为炫耀的心理。

知道分数后的第3天,去学校拿纸质的成绩单,成绩单上轻轻楚楚的印着我的分数。

拿到成绩单,免不了和同学互相沟通一下,自己也得意一下。

全校的排名也出来了,我混在第17,这也是我在一中所有次排名中最高的一次了,而且物理还考了个全校第一,平了我表哥的记录。

看完大成绩榜,回过头来看到胡老师笑靥如花。她去武汉参加了湖北省的高考阅卷,昨天刚回来。

胡:“总分多少啊?”

我:“641。嘿嘿。”

胡:“不错不错,物理考了多少?”

我:“148。嘿嘿。”

很奇怪的是,胡老师开始呈现“恨铁不成钢”表情。

胡:“我就知道那张卷子是你的,看你那笔烂字就知道了。”

既然胡老师看过我的卷子,那我自然要问下那2分在哪里扣的,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胡:“牛顿三定律啊。”当年物理考试有道题目是默写牛顿三定律,这个我不可能背不出来啊,凭啥扣我2分?

胡:“就你那笔烂字啊!有好几个字,我们几个老师硬是没有认出来,你其他地方也确实没有错误,我们商量了下,决定扣了你2分,给你个教训。”

拜托,这个是物理考试,凭什么因为我中国字写的不好扣了2分,生生从满分变成了148。

不过我也没啥太大的不开心,641的总分已经足够进我填报的任何学校了,而且胡老师后面的话让我更得意了:“148是不是全省最高分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没看到过比这个更高的分数了。”

其他的对话已经不记得了,反正那天在学校我就一直在笑。

最终篇:结尾

高考结束了。后面有些事情不是那么的让人开心,我也不想写。

因为家里的一些状况,最终我没能去成大连舰艇,拿着华东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去“占上海”了。

没能从军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通宝推:柴门夜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