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麦客、收割机、一炮轰及其他回忆 -- shiningworm

共:💬74 🌺11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推荐一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帖子,作者“跑了20多年田坎”

作者所处的地理坐标为四川,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但“跑了20多年田坎”,还能写论文,至少可称得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土专家了。从他的视角看建国以来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与变化,相信是相当有意义的。

我看“三农”……为免笑掉大牙,免费为JY科普一些农业常识

以下简单摘录一些内容:

02、因写新农村建设的论文,曾了解了下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发现对这一运动的背景几乎众口一词地是:农村“破产”!这也是当年朝野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结论。这种破产,表现为大量农业人口因战乱和灾荒而损失或者流离失所;农产品滞销、价格惨跌,并致土地价格下跌;农村金融枯竭,农民购买力下降,负债比例和幅度上升;农民离村率上升,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等等。与经济落后相伴而生的,是文盲充斥、科学落后、卫生不良、陋习盛行、公德不修等不良现象。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救济农村、改造农村逐渐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

  而到1945年以后,中国农村更已可以用“濒临绝境”来形容!当时全国粮食的平均单产还不到70公斤,人均耕地不到4亩,交纳的地租却高达五成,再加上被提前数十年“预征”的皇粮国税……雪上加霜的是因水利荒废,农村对旱涝灾害抵御能力几乎为零,民国10年到27年间就发生了11次大灾荒,每年有300万-700万人死于饥饿!全国仅仅因患血吸虫病而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就有一千多万,此外广泛传播的还有鼠疫、天花、结核、疟疾、霍乱、黑热病、回归热……

  战乱、饥饿、疾病、灾荒已使农村趋于崩溃。解放后有“三年困难时期”却不知民国时年年都是困难时期!

11、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化学农业、钢铁农业。建国时全国5.4亿人,以人均口粮600斤/年计算,至少要1.6亿吨粮食,但当时只能产1.0亿吨,连基本生存也无法保证。粮食,这个是买不起也不可能依赖外购的,再考虑到人口增长,耕地有限,提高土地单产势在必行,而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化学农业、钢铁农业,于是要化肥要农药要良种要农机……,而其中仅氮肥就至少需1000万吨(折纯),差不多相当于2012年全世界的尿素交易量(折纯)。所以这个也是买不起也买不到的,中国只能立足于自产。但是要建化肥农药厂就要钢铁,就要先建钢铁厂。厂建好了还要原料,要“三酸两碱”,要石油天然气等等……又要建厂。还有运输问题,要建汽车厂,要修铁路公路。原料齐了还要技术工人,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以当年80%的文盲率培训几十万工人也非易事。化肥农药生产出来了还要推广普及使用知识……这样折腾一番下来,化肥产量从0.6万吨(折纯,1949年)上升到869.3万吨(折纯,1978年)再到7432.43万吨(折纯,2012年),粮食也增长到3.0亿吨(1978年)和5.9亿吨(2012年)。大家累了几十年钱没赚几个居然还只是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回头一看,工厂已经建了一大堆,技术虽然差了点但所有产业都基本齐全,一不小心已经是美苏以外唯一产业全面成龙配套国家,而如今是拥有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大国能在重工业不发达的情况下有发达的轻工业。否则,购入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的费用会是国家流血不止的伤口,产业链也会受制于人,只能赚取最微薄的辛苦钱。重工业是轻工业、农业发展的基础。

  15、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关联很多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基本一直在干这个并且评高级职称的论文也是这个所以感触较深。

  9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那几年,我们不仅自己要种玉米(观察试验、品比试验、大区示范),还要提着种子走村串户上门去帮忙播种,就算这样有些老顽固仍不愿换种。最终成绩政府总结是杂交玉米推广率80%,我估计为60%。虽然也算成绩斐然,但比起水稻……

  水稻品种民国时以本地“白足鹅”等为主,品种退化严重,单产最高也仅百余公斤。1952年开始引入川大、农大系列,但因山区气候特殊未成功,后陆续引入南特号、洋早谷、珍珠矮、矮脚南特、成都矮8号等,于70年代初本地品种基本全部更换为矮杆品种,单产上升至200公斤以上。此后又引入桂朝2号、泸科3号、广二104等中杆品种替换了矮杆品种。1976年以后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先后引入汕优、岗优、二优系列等100多个品种,规模种植30多个品种,在80年代实现了杂交水稻的普及,并辅以化肥、农膜的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良,单产突破了400公斤,现在耕作水平较高的坝区最高可达600公斤。

  不谈化肥、农膜和耕作制度(水田自然免耕、旱育秧、抛秧、预留行等)的推广,仅就品种而言,至我论文完结时间止,全县在50年时间里,规模种植的品种就达到了近80个,这样快的品种更新速度决不可能是侥幸得来的,也不可能在自然经济下实现。事实上现在在工作中仍可深刻感受到当年的农技推广系统的高效和务实,当年留下的农技人员虽然现在都在60以上了,但基本都仍被各乡镇政府返聘就是因为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在群众中的声誉。可惜的是,因方向错误的以美国为模板的改革,土地下户后工作难度加大,及其它一些因素,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际上已全面崩溃,乡镇农服中心的人唯一干的和农业有关的事就是(私人)卖种子农药了,而有些新人是连“小春”是什么都不知道。

  写论文查阅资料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土特产”的,其中绝大部分居然是在解放后才由农业部门陆续引入推广或开始规模化商品种植的,如油樟、蚕桑、魔芋、红麻、茶叶、柑桔等等。

题外话,作者对三年困难时期也有自己的看法,不妨一看。

我看三年困难时期

通宝推:石狼,天天向上A,snark,回旋镖,胡一刀,黄河清,桥上,白玉老虎,侧翼,alexbird,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