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麦客、收割机、一炮轰及其他回忆 -- shiningworm

共:💬74 🌺11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小麦的产量

您把我难住了,我试着来回答:

我是从“雪打菜子花,麦收石七八”和“石”是多少来推测的。

“雪打菜子花,麦收石七八”这应该是在当地流传了很久的一句谚语,因为偶尔菜子开花(一般是4月初)时下雪,就会从很多人口中听到这句话,很自然地说出来,并且这句话所指的产量明显不是49年之后的产量,加之我在老家种地时,绝对没有听过谁再创造出一句能让大家都认可且口口相传的谚语,基于这些理由,假设这句话的流传和描述的情形有比较长的历史应该可以接受。

“石”是多少斤,这是我稍长大点后问爸爸才知道的,因为“石”是一个正式场合很少使用、不太规范的计量单位,课本中没有,报刊杂志广播中几乎听不到,但在当地农民聊天时却经常这样交流,很好奇也很纳闷,就问爸爸,得到的是“300斤”这样的回答,后来我以“石”指代300斤和其他老农聊天时,从来没有过误解,因此,假设这也是一个在当地民间有比较长时间认可和使用的概念也勉强能站得住脚。

“雪打菜子花,麦收石七八”预示着大丰收,因此才有人注意到、总结出、流传开,过去如何防治害虫不得而知,但应该很棘手,而菜子开花时下雪可以冻死不少害虫,增加水分,产量有提高应该是比较确定的事。

从上面这三个假设出发,推测偶尔的大丰收时,产量500斤,平时正常的产量假设只有一石300斤,应该是比较保守,因为下雪杀虫和增加土壤墒情从而产量增长70%是很疯狂的算法,因此,300斤的产量应该是保守而不是过多。

个人猜测,这样的产量主要还是得益于关中的水土条件。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的土壤一部分是从黄土高原堆积下来,一部分是渭河、泾河等河水泛滥沉积而成,土质极好;加上中间河流多,自秦朝开始就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灌溉极方便;且黄土高原和秦岭将其夹住,实际上起到屏障作用。除非象极端的天气如“民国十八年年馑”那样在历史上都罕见的连续3年不下雨,其余时间都是非常适宜于耕作的。一年两熟就足以展示其水土条件的优越。小时候读战国策看到谋士称关中为“天府之国”,以为是拍马屁的话,后来发现这个马屁也不是随便到处拍,而关中的富饶在历史上的记录比比皆是,所以觉得耕地产量有保证是最起码的条件,否则在古代的物流条件下,难以支撑十二个朝代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对粮食的需求。

好象有人研究过中国古代粮食产量,有相关的文献,据这些测算,秦汉时农田产量就达到亩产200多斤,以后一直稳步上升,唐朝时300多斤,宋朝时近400斤,明清时新作物的引进和人口的增加,在精耕细作条件下,亩产好象达到400多斤呢。您可以查询参考一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