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龙场悟道说起 -- gb2312

共:💬32 🌺6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从龙场悟道说起(4)

接着说阳明哥和市长大人的矛盾。前面讲“守大怒,言诸当道。”知府大人欺负阳明哥未遂,就向中央告状了。 “恶人先告状”这种说法,真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年谱》:“毛宪副科令先生请谢,且谕以祸福。”“宪副”是个官名,是“左副都御史”的简称,明朝的监察机构叫“都察院”,“左都御史”是督察院的最高长官,“都察院”原来叫“御史台”,也称“宪台”,所以“左副都御史”也就简称“宪副”了。可见,国人爱给机构和官名起简称的爱好,古已有之。

这个毛宪副就是毛伯温,字汝厉。也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牛人,明世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嘉靖皇帝,的代表作就是写给他的:

《送毛伯温》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这诗一般,但最后一句颇有礼贤下士的气度,在明朝却是难得。

这首诗有个大背景:

安南(现在的越南)后黎朝大将莫登庸篡位,遣使赴明廷,声称后黎朝子孙灭绝,请求明廷册封其为安南国王。嘉靖帝派人暗中前往安南访查,得知莫登庸系篡位,痛骂了莫朝的使者。莫登庸畏惧,重金向明朝进贡,双方关系方才和缓。对于究竟该不该讨伐莫朝,明廷一直有争议,也没下定决心。直到云南巡抚汪文盛抓获了莫朝的间谍,才使嘉靖大为震怒,下令出兵。毛伯温就在南宁集结人马,同时下书莫登庸处,称若其能够投降,即赦免其罪。莫登庸走投无路,就与侄儿莫文明以及大臣四十余人自缚,经过边境的镇南关(今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前往毛伯温军中投降,顿首认罪;并献上地图和金银珠宝等物,请求内属明朝的钦州。同时割让高平一带的安广、永安州、澌浮、金勒、古森、了葛、安良、罗浮诸洞土地给明朝。明朝遂取消了进攻计划。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以莫登庸为都统使,世袭。

大明威武,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个事看起来简单,其实象莫登庸那样位高权重,谋朝篡位的人,大部分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所以,战争的准备工作要非常到位,才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特别是汪文盛,翁万达等人,事先准备了好些年,正式开战前已经让莫登庸清晰地看到了棺材,他才果断投降的。

后来,后黎朝的遗臣又在南部重建了后黎朝,越南进入了后黎朝和莫朝对峙时期。当然,现在的越南史学家是不承认莫朝的。

当然,毛伯温给阳明哥写信的时候,还在督察院,离去兵部打仗还是很遥远的事。

“龙场事件”可大可小,毛伯温这样处理,其实是对阳明哥一种保护。认为这既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法律问题,最多算是私人恩怨。让阳明哥道歉,并且谕以祸福,这也表明了愿意从中调解的意思,真的是很仗义。大家不要小看“宪副”,那也是正三品的大员,而且督察院地位超然,知府也很难不给面子。

阳明哥就写了个回信,就是流传至今的《答毛宪副书》,不长,但很精彩。

首先,他对毛伯温表示感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

什么叫“道谊情深”?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两个人本来没有什么深厚的私交,毛伯温大概就是出于为国家爱惜人才,才仗义相助。“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阳明哥为了心中的道,得罪了刘瑾,发配边疆。其此同时,也自然有人会对他肃然起敬,虽然可能都没说过话,但却引为知己,这就叫“道谊情深”。只要你坚持心中的道,自然就会有志同道合之人,大明不是靠阳明哥一个人支撑的。

然后,阳明哥就表示了坚决不道歉的态度。而且把不道歉的原因写的既有道理,又有气势,非常值得学习。

最后的结局是“守惭服”,想想也是,打又打不过,说又说不过,告黑状,又不受理,不服不行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