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人文主义谈话录 -- 万年看客

共:💬261 🌺79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6)Baratunde Thurston:喜剧的力量

我是一个很喜欢社交的人。我喜欢人,喜欢了解他人的志趣。不与别人交往对我来说简直太难了,可以说我的个性完全是内向的反义词。但是几个月前有这么一天我去了一次酒吧,目的不是为了跟人聊天,就是为了把自己灌醉,跟威士忌搞个不负责任的一夜情,把世界抛到脑后。可是我旁边的女士偏偏是个话唠。她不仅充满好奇心,而且为了一点小事就能特别兴奋——对于当时根本不想和人打交道的我来说,这是最糟糕的组合。她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干什么的?”我恨这个问题。当然我没有把自己的恨意表达出来,而是憋在了自己肚子里。我并没有对她说:“您看,我今年都三十多了,我的朋友圈已经定型了,您就别费心勾搭我了(笑声)。咱们两个都向前看吧。”当然这话我并没有说出口。因为我不是冷无缺。就算在我讨厌人的时候也还是爱他们的。所以我对待她的态度就像你们对待电话那头一口气叮嘱了二三十分钟还打不住的父母一样,尽可能地和她拉开距离。

“那你到底是干什么的呀?”

“……喜剧演员。”

“太了不起了!多好玩啊!逗别人发笑一定很好玩是吧?是不是啊?”

“……还行。”

“你白天有工作吗?好多喜剧演员白天都有全职工作的。你白天都干什么呀?”

“……我在洋葱新闻网工作。”

“哇!我特别喜欢你们的网站!你们的网站太好笑了,我每天要刷好几遍呢!在那里上班一定感觉不一样吧!你们是不是整天都在相互搞笑啊?”

“……五险一金倒是都有。”

“那你现在住在哪里呀?”

“……布鲁克林。”

“我爱死布鲁克林了!住在那里感觉一定特别好吧?我有个朋友就住在那里的。布鲁克林特别好吧?”

“……我晚上在那里过夜。”

“那你从哪里来的呀?搬到布鲁克林之前你住在哪里呀?”

“……波士顿。”

“波士顿可是有好多好大学呢。你是在波士顿上的学吗?你上的是哪所大学呀?”

“……我是哈佛毕业的。”

“我老天!你是哈佛毕业的,现在还在洋葱新闻网工作,是吧?你简直就是我见过的最像白人的黑人了!”(笑声)

当时我就想一点一点地把这个娘们儿掐死,成为她这辈子见过的最后一个黑人(笑声)。不过最后我还是决定能不坐牢还是不坐的好。于是我转而写了一本书(屏幕上出现以下字样:《怎样做一个好黑人》,谁要是不看谁就是种族主义者)(笑声)。

我想回顾一下历史,因为我想讲的故事有点长。屏幕上这位是我的老爷爷,名叫本杰明.朗森,生于十九世纪后期弗吉尼亚州卡罗兰县。根据我们家的说法他生来是奴隶,凭着自学学会了认字,并且在1896年来到了华盛顿。他生了两个女儿,其中一个是我姥姥洛琳.马汀。2005年我母亲去世以后,我和我妹妹检查遗物,发现我们的姥姥居然还是个历史人物。她是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一位黑人雇员。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我们家还出过这等牛人。当时有报纸采访她,问她在如此堂皇的建筑里面工作是什么感觉。她说自己心潮起伏激动不已。记者又去采访她的主管,想知道最高法院的第一位黑人女性雇员干得怎么样。主管只是来了句:“她还行吧。”要不然怎么说期望值不同呢。

我姥姥是个很骄傲的人。她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经常在主日学校帮工,还喜欢四处游历,因此她并没有将全副精力都投放在我母亲身上(屏幕上出现一张黑人小女孩照片)。这就是我妈阿妮塔.洛林四岁那年的照片。她八岁那年,我姥姥很赶时髦地将她送去了皇家宾州寄宿学校。当时即时通信手段的匮乏意味着娘俩主要靠写信来交流。我和我妹妹也发现了这些信件,这里我想念一封。这是八岁的阿妮塔给她妈妈写的信。

“亲爱的妈妈,这里很好玩,但是我对你很生气。我不喜欢这里。请给我寄一些饼干过来,把我的娃娃也寄过来。学校允许我们玩娃娃。请尽快把娃娃寄来,因为这里没人跟我玩。你的阿妮塔”

这个故事即可爱又悲伤。她的字体很差,简直烂透了,八岁小孩也没这么烂的。但是我希望大家注意这封信的左下角,那里有一段非常娟秀的字迹:“请将信纸翻面——要是您的女儿对这里不满意,您尽管可以把她领回去,很多其他孩子都急着要进来呢。本院修女敬上”这就相当于是1948年的国家安全局窃听事件了(笑声)。显然我母亲对于饼干盒娃娃的要求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必须加以监视以及干涉。

我母亲在寄宿学校环境里并没呆多久。她曾经扮演过一段时间现代主流黑人女性,参与编写高中校报,裙子长度放到膝盖以下,提着大篮子在全国性超市里购物,对国家充满循规蹈矩的敬爱。然后她的社交网络不知怎么的就指向了非主流的邪路,和这种家伙交往起来(屏幕上出现一张黑人男青年照片,此人留爆炸头,穿喇叭裤,叉开双腿坐在沙发上打电话)。此人名叫艾尔.德拉多(笑声)——没错就是那款卡迪拉克的名字。今天在座的某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很酷,可能认为自己认识的朋友很酷。你们并不酷,你的朋友也并不酷。这位兄台是全世界最后一个酷男。再看他一眼吧!(笑声)看他那风骚的皮鞋与长裤,看他那犀利的衬衫与发型,看他那修长的身材!一看到他我就想抄起报纸、打字机与台式电话重返1964年,因为那才是酷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

我母亲的个人革命并没有到此为止。她不断加入不同的人际圈,与不同的人们打交道。这张照片是我母亲和她的好朋友一起参加非洲解放日游行。游行队伍在华盛顿走过十六条街,横穿了今天的马尔科姆X公园。我母亲就在队列的最中间。这场游行虽说没能上电视,但毕竟有人拍照,所以你们能看到她的发型做得多么用心。我母亲的政治立场极大地影响了我和我妹妹。在我们成长起来的城市里,别的小孩都可以看漫画书,我的启蒙读物却是《这就是种族隔离!》(笑声)。这本书绝对是毁童年的大杀器。我小时候就是个一心闹革命的愤青,整天吆喝“黑人兄弟姐妹们,吃可可粉决不能掺牛奶!”(笑声)总之多亏了我妈的教育,我小时候整天一肚子气。

在我们家家门之外,这种事情才是常态(屏幕上出现若干黑人正在交易毒品的照片)。这一幕在美国许多城市已经上演了几十年。日后《火线》上映的时候我着实吃了一惊:“这些情节我都见过啊,当初我看得还是3D版本呢!”(笑声)我们家附近就有腐败警察,有黑帮谋杀,有毒品交易,一切的一切都和《火线》一模一样,就是没有事无巨细的批判视角以及满腔热血兴利除弊的白人(笑声)。

总而言之,我老爷爷自学识字摆脱了黑奴身份,我姥姥打破了黑人在职场上的重大藩篱之一,我母亲是民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至于我呢?我现在的日常工作就是编造发表恶搞新闻。还真是光耀门楣啊!(笑声)我在洋葱新闻网已经工作了四年,很有幸参与了许多历史事件(屏幕上出现2008年奥巴马竞选演讲照片,Thurston站在奥巴马身后,头戴草帽,上身赤裸,穿一条牛仔布吊带裤,手举标语“可不咋的俺们他妈的就是能”,上有大标题《奥巴马同父异母土老帽兄弟恐对竞选不利》)(笑声)。我不仅有幸成为了奥巴马的兄弟,后来还成为了奥巴马总统本人、底特律市长以及三位最高法院法官。总之只要涉及黑人的新闻洋葱新闻网就叫我去顶缸,恨不能把我一个人当成五十个人来使唤。

洋葱新闻网专门以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方式来报道新闻,提供另一个看待当今世界的角度。我们报道过《伊朗担心美国可能即将拥有第八百五十件核武器》以及《本文标题提到“新一代Ipad”一词后立即带来上千美元广告收益》,还有我本人的最爱,《纯真年代一去不返:网络用户怀念只能看着静态图片撸管的时光》。静态毛片的时代多么纯真啊!如今的生活太复杂了。

还有这条新闻:《计划生育联合会斥资八百万美元兴建一体化人流中心》。这条新闻大约发布在一年前,当时国会山上正为了计划生育联合会的经费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我们就拿这个题材开涮了一把。有些人把这篇报道当成了真事。然后这条报道就逐渐退场了。几个月前科尔曼基金会又引发了争议,结果这条报道又被人挖了出来。某位众议员不慎中招,将这条新闻转帖到了他自己的脸书页面上(笑声),因为他是个白痴(笑声,掌声)。不过最好笑的部分在于,他的脸书粉丝把自己择得特别干净。他们在评论栏里纷纷留言:“你傻啊?你是怎么当选的?”可是别忘了正是你们投票选出这种家伙担当众议员的。

但是真正有趣的不是我们编写这条新闻的方式,不是我们发表这条新闻的方法,而是广大网友的二次创作。有人将一体化人流中心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放到了Yelp!点评网上。这位网友利用新闻当中的细节信息凭空兴建了一家位于堪萨斯州柯匹萨市的人流中心,接下来又有上百人当真留下了自己的点评(笑声,掌声)。全世界任何一家虚构机构都没有得到过如此详细的评论。正反双方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我听说他们最近还把这个话题置顶了,希望吸引年轻网友参与讨论。总之我们在无意之中为其他人的喜剧与讽刺表达搭建了平台。

我们并不是唯一一家这么做的机构。乔恩.斯图尔特就干得很漂亮,史蒂芬.科拜尔干得也很漂亮,许多网上红人都干得很漂亮。自古以来喜剧演员们就一直承担着以间接方式传播事实与真理的责任……有人说过,喜剧演员是神圣的丑角。这话多少有点道理,而且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实证。我想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喜剧的世界,这个世界正在走向何方,以及喜剧演员与喜剧活动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当中,改变已经成为了常态,人人都在谈论改变。曾几何时音乐行业的总裁们还在抱怨:“老天,这个什么破烂因特网赶紧过去吧!到时候我们就又能以高到离谱的价格卖唱片了,跟歌手签合同的时候就又能随心所欲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生意照常”才是反常,“一切正常”才是不正常,不断的变化使人晕头转向。这个时代也是所有人都能创作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奇迹就是人人都能发声,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人都能发声。只要到youtube网站上看看网友评论的内容你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了(笑声)。但是总体来说这还是意见好事。一切事物与所有人都联系在了一起。如今是个神奇的时代。信息的极大丰富导致的注意力的匮乏,噪音与混乱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人们渴求清晰与信任,这种需求既造成了紧张又带来了机会。

在噪音与混乱当中,我们总会转向我们信任的机构,而这些机构往往令我们失望。政府只会使蛮力,宗教只会卖嘴,你父母发条短信都得花费半天(笑声),媒体整天只会抱怨做媒体有多难。那还剩下谁呢?还有喜剧。喜剧愿意向年轻人以及其他人宣扬真相。刚才我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了,不过这些例子都发生在美国国内。但是假如我们把这套哲学砸向美国以外的世界,又会怎么样呢?2012年记者无国界组织发布了世界新闻自由度地图,颜色越深的国家新闻就越不自由。那些深色国家的喜剧演员同样生活在这个高度连接、便于喜剧创作的世界里。他们正在采取真正的革命性举措。

埃及有一位巴瑟姆.尤瑟夫,本行是心脏科医生。埃及革命期间他开设了自己的youtube频道,吸引了上百万人。他效仿乔恩.斯图尔特,将媒体、军方与当前局势都拿来做了笑料。他曾经恶搞式地采访了一位媒体专家,这场恶搞专访将解放广场的示威称作一场嘉年华会,一场大派对,人们忙着做买卖,年轻男女眉来眼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人们对待太多事物的态度都太紧张了。如果我们能用幽默讽刺的态度来天应对重大事件,那将会很了不起的。”他现在非常成功,他的youtube频道十分火爆,甚至还在埃及开设了自己的电视节目,接触到了更多人。

我们在这张地图上再挑选一个国家,看看尼日利亚。那里有一份讽刺性出版物名叫《瓦扎比报告》(Wazobia Report),他们的报道包括《尼日利亚人均敌人占有量据世界首位》。就凭这一条新闻你就能大略感到尼日利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条新闻讽刺得是人人都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的风气,“这也是敌人干的,那也是敌人害的”,根据文章的说法甚至就连尼日利亚的婴儿生来都有敌人。还有这一条,《尼日利亚乘客登机前突击学习民航礼仪》,讽刺的是尼日利亚人在公共场合不讲礼貌大吵大嚷的风气。下一条新闻很不一样,《尼日利亚政府成功发明人工智能,命名为雷诺.奥默克里,并使其假扮真人》。这条恶搞新闻的背景是尼日利亚总统选举期间,时任总统的古德拉克.乔纳森曾经无意间声称自己找不到一个道德标准足够低的发言人来发布这届政府的虚假宣传,只能凭空捏造这么一个人,顺便发明了人工智能。

再来看看中国。洋葱新闻网做过一期专刊,假装自己遭到了某个中国财团的收购,从此只能歌功颂德。但是再怎么说这也只是某个美国恶搞新闻机构想当然地谈论一个真实国家。中国本土的艺术家们正在干什么呢?有一位名叫王波的动画师制作了一部名叫《炸学校》的短片,讽刺中国教育体系,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教育体系。主人公哐哐在学校里整天被老师收拾,被同学欺负。于是他离开学校跟自己的好朋友小鸡一起商量要把学校炸掉。他失败了,然后就死掉了。小鸡继承了他的遗志,带着炸弹终于炸毁了学校。情节就像愤怒的小鸟,不过是来真的。尽管中国政府讲究和谐一切政治性网络内容,不过这位兄弟目前还没被请去喝茶,因为他一直小心地踩着边线。

再来看看委内瑞拉。当地有一座水电站由于操作失误发生了爆炸。当地的讽刺新闻干脆照搬了电力公司总裁的托词,声称这次爆炸其实是公司启用了爆炸驱动的新式电力系统(笑声)。

再来看看阿富汗。阿富汗有当地版本的《办公室》,还借鉴了《是,大臣》系列的许多因素。这部电视剧名叫《政府部门》,是一部描写卫生部日常的伪纪录片。阿富汗的《办公室》一点不含糊,涉及了女性平权、政治腐败、裙带关系、暗杀行刺等等话题。这部剧在阿富汗如此受欢迎,以至于英国驻阿富汗大使都要在下一季过来客串一集,饰演他本人,把自己暴露在讽刺的火力之下。

最突出的例子是我在昨天才发现的,也就是伊朗,一个在新闻里面、尤其在美国新闻里面经常亮相的国家。奥萨马.奥巴比曾经是一位持证的伊朗记者,不仅采访过战争,还会画政治讽刺漫画。他生在伊朗,后来移居到了美国。他前脚刚出国,霍梅尼政府就全面收紧了年轻人出国的政策。当时很多伊朗青年为了逃避兵役跑到了世界各地,他就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他几位朋友合伙拍摄了一部名叫《雪花屏幕》的电视节目,暗指伊朗境内干扰电视信号的政策。这部电视剧通过地下渠道私下播放,形成了自己的经济链条。这个节目到底有多大影响力呢?我们差不多可以通过观察某个社会对于讽刺的容忍程度来衡量这个社会的言论自由。伊朗政权对这个半公开半地下、依靠私接信号与私刻光盘传播的节目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背景奏响《碟中谍》主题曲)他们居然派出特警部队在全国各地拆除卫星天线。只能采取这种手段的政府到底是有多么虚弱啊。

到现在我谈到的都是物质世界的情况,接下来我还想谈谈数字世界的情况以及这套哲学在数字世界的应用。我们正在数字世界制造各种工具,创造各种适宜环境,数字世界当中同样存在着大量信息与混乱。举个例子,有一回我正在调戏谷歌语音,下定决心要把它玩坏。在网上发短信的时候能够看到输入栏上方的剩余字数倒计数。我决定不管不顾地写下去,看看倒计数归零以后会怎么样。结果倒计数栏显现出了三个大字:“搞毛啊!”(笑声)不是吧?谁知道谷歌居然这么有态度呢?

物质世界与数字世界如今都正在发生革命。我在这里讲的故事不仅涉及戏剧,也涉及代码。几天前我碰到了前任NBC高管本.西佛曼。他说了一句深得我心的话,“码农与段子手必须联合起来。”仅仅将文本内容贴到数字平台上是远远不够的,两者必须融合。因为对于我来说,如今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喜剧或者内容。自由才是上述一切事例的核心。问题在于例如自学识字这样的革命之举,因为获取信息的能力是破除约束通向自由的必要条件。问题在于在某一座特定建筑里赢得工作机会的革命之举,问题在于教育自己的女儿在同一座建筑门外游行示威的革命之举,问题在于这位抗议者的儿子与全世界各位同行一起嘲笑世界并且挑战言论自由界限的能力。我们需要借助这种高层次的创造力与人性来理解世界。我们必须理解到这一层,因为今天在座各位的工作就是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创造各种神奇的工具。去年我遇到了一位伊朗革命领袖,他热情地拥抱了我,并且向我表达了他对于所有美国讽刺艺术家的谢意。那一刻实在令我谦卑不已。问题并不仅仅在于youtube与脸书,而是还要大得多。我们总喜欢从机器与算法的角度来看待流淌在我们周围的信息与数据,但是我们同样也需要讲故事的叙事角度与人性。我们同样也需要幽默。唯此我们的声音才能突破束缚,与代码一起协力为我们争取进一步的自由。

在研究喜剧与讽刺的历史时,我遇到了一位古罗马的同行名叫贺拉斯。用他的话来说,“深思熟虑且留有余地的机智往往更能服人。与一味严肃相比,巧妙的讥讽往往能够更有力且更活跃地应对争议话题。”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严肃认真不留余地的态度,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需要巧妙机智的幽默。我认为,假如我们将工具的潜力以及创造性与我们身边的故事相结合,就一定能将自由的雪球越滚越大。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登录上线,而是为我们的自由与人性进行升级。谢谢大家。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