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人文主义谈话录 -- 万年看客

共:💬261 🌺79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4)Mark Thompson:论道德模糊时代的媒体

作为BBC总裁的诸多有幸之处之一在于,我可以与英国公众保持最广泛的联系。联系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集会上,在街头,在电话当中。不过最频繁的方式还是信件与电子邮件。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会收到整整一口袋信件,每一封里面都充满了思考缜密且论证精细的真知灼见。至少其中大部分信件都能满足这个标准。

这里有一封:“敬启者:我代表我的女儿问一下主持人迪克.凡.戴克的情况。他曾很好心地送给我们家几张他的签名照片。不过从那以后我就找不着他的住址了,不能向他致谢。您能帮一下忙吗?”

再来一封:“亲爱的总裁阁下:BBC内部难道没有着装规范吗?我与许多其他观众一样对于悍然入侵荧屏的粗俗风气大感骇然。把脖子暴露在外的人们实在有碍观瞻。”还有一封信很敏锐地观察到,“中年男性裸露在外的脖颈并不美观。”我对此不予置评。

还有一封充满火气的信件——绝对不是我的杜撰——抱怨我们的动画片《建筑师鲍勃》情节不合理。我们的粘土木偶小英雄打算单枪匹马兴建一整座新城镇。“这一情节暗示着,鲍勃不仅有能力从事具体的建筑工作,还要包揽建筑、结构与服务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市政发展规划方案的起草,尽管根据设定他并没有相关的培训经验或者执业资质。这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恣意扭曲,决不能对其听之任之。”(笑声)

儿童节目向来最难做。几年前我是BBC二频道的主管,负责推出了《天线宝宝》这款广受欢迎的节目。《天线宝宝》在世界各地都为BBC赢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最近刚刚在中国开设了天线宝宝周边产品的连锁店。但是《天线宝宝》刚刚问世的时候,《每日电讯报》与《每日邮报》发动了一场激烈的批判运动,接连几周指责BBC利用《天线宝宝》“愚化了英语语言”。正如你们所知,BBC一贯喜欢寻找突破下限的恶毒新方式,但是想要通过一个横竖都仅仅面向两岁观众的节目愚化全体国民还是有些太下作了。

今晚我的演讲题目是“道德模糊时代的媒体”。我想探讨的问题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将广播以及其他媒体当做行善的力量,传播理解、启蒙与宽容,乃至于促进人类的和平共存。又或者我们也可以从反方角度着手:媒体的批评者们对于媒体的概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媒体究其整体而言究竟是不是作恶的力量,利用简化与误导来制造倾颓与混乱,传播误解乃至仇恨。BBC总是置身于此类问题的风口浪尖上。我们的格言是“国将与国讲和平”。如果想要选择一个词来概括BBC的抱负,那就是“启蒙”。但是有很多人——比方说邮包里的来信者——都坚信BBC要对社会上的一切罪恶负责,坚信BBC腐化了全国的青年。

现代的媒体世界十分辽阔。BBC自己出品的节目范围就可谓包罗万象。BBC的官网目前已经积累了六百万单独网页,正反双方都能从中找到大量支持自己的论据。今晚我不想进行一锤定音式的民调,也不想一劳永逸地说服你们相信目前的风向究竟如何。今晚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现代媒体的专家,因为今晚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现代媒体的密切用户。你们基于各自的经历与证据肯定都抱有各自的观点。相反,我希望从我本人的角度出发,贡献一点基于本人经验的猜测。

首先我想谈一下我的同事艾伦.约翰斯顿。想必他目前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了。艾伦在过去三年一直是BBC驻加沙特约记者。五周前他在从BBC驻当地机构回家的途中遭到了绑架。本周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组织声称自己处死了艾伦。这一主张没有任何其他独立佐证的支持,目前为止我们尚不能确定其真伪,也不能确定他究竟在谁的手里。我们相信巴勒斯坦当局与英国政府都正在积极努力化解当前局势并迎接艾伦平安归来。BBC也正在竭尽所能。但是我们只能想象最近几天对于艾伦的家人与朋友来说多么煎熬。

我想简要谈一下艾伦在加沙地区的具体工作。这份工作并不好干,薪资待遇也并不算高。暴力与劫持的威胁始终挥之不去。艾伦劫持事件的性质与历时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事先也未能得到预见。讽刺的是,BBC驻加沙人员遭遇劫持之后的应对方案——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运作的方案——恰恰正是出自艾伦本人之手。尽管我们具有强力的地面支持队伍,但是艾伦的岗位依旧十分孤立,就很多方面来说都很孤独。但是艾伦在当地一干就是好几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西方记者。因为艾伦想要讲述关于加沙的故事。他不想坐在伦敦演播室里夸夸其谈,不想仅仅为当地自由职业者拍摄的画面担任画外音,而是想要身临其境,与加沙居民打成一片。我认为艾伦的工作代表了经典的BBC价值观,他的工作不仅充满人性,还兼顾了客观性与中立性。

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的新闻极其廉价。光是连续播出的阿拉伯语新闻频道就有好几百个,每一个频道都有自己的视角与路线。但是尽管新闻总量看上去如此丰盛,但是真正严肃、冷静、公平、可信的新闻,也就是艾伦所代表的新闻,如今却是有价无市的抢手货。我的第一项假设,或者可以说是我今晚将要列举的第一条信念,就是此类新闻具有切实的功效。谁也不会认为仅仅凭借新闻就能改善这个世界,无论多么客观公正的新闻也没有这么大力量。但是我们难免会觉得这一点就算不是充分条件起码也是必要条件。人们往往会怀疑客观性是否存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真理是否都是相对的、主观的、可以任意诠释的。但是像艾伦这样亲身赴险的记者会告诉我们,有些事实就是事实,新闻叙事的复杂性完全可以得到理解,事实本身也完全可以得到传达,这一切都能带来不同。

我在BBC供职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位一线记者。我曾经采访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埃塞俄比亚饥荒,也曾经报道过近几年达尔富尔的修罗场。根据我的经验,准确且打动人心的新闻是动员全球舆论并进一步推动全球行动的第一步——至少埃塞俄比亚的情况确实如此。从南斯拉夫到中美洲再到非洲局部地区,客观独立的新闻机构对于在冲突地区兴建或者重建稳定政治结构以及更广泛公民社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自由严肃新闻的力量确信不疑的人群当中就有那些反对构建公开和平社会的人们。对于他们来说,自由媒体是危险的威胁。

这就引出了我今晚的第二个观点,或许也是更加悲观的观点:恰恰正是因为新闻有潜力增进理解并且促进富有成果的对话,自由媒体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正在遭受越发严重的威胁。BBC就有现成的例子。几年前我们的摄像师西蒙.康博斯在沙特惨遭谋杀,与他同行的安全局势记者弗兰克.戈登纳也身负重伤。我们的制片人凯特.佩顿在摩加迪沙遭遇枪击殉职,这座城市唯一的可靠新闻来源就是BBC索马里频道。当然遭受攻击的绝非BBC一家。就在去年秋天,俄国记者安娜波里特科夫斯卡娅在莫斯科自家公寓的楼梯间遭到射杀。她的名字加入了遭受杀害、伤害、威胁以及阻挠的全球记者名单。这份名单的长度在近几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且增长势头有增无减。

当然,在全球范围内情况并不能一概而论。由于民主进程的发展或者不管不顾的互联网强力,媒体自由在许多地区都蒸蒸日上。但是黑暗的角落依然存在而且正变得越发黑暗。信号阻塞这个冷战遗物如今正在卷土重来。最近伊朗政府刚刚屏蔽了BBC的波斯语网站。这个网站绝无任何反伊朗或者反穆斯林内容。我们只想中立地报道伊朗新闻并且为有兴趣的当地受众提供中立的世界新闻。但是问题似乎就出在这里。在去年秋天的利特维年科遇刺事件以及随后的外交风波之后不久,若干家转播BBC俄语FM频道——这也是大部分俄国受众接触BBC的方式——的俄国当地公司突然就遇到了莫名其妙的技术问题,以至于不得不停止广播。当然这种事必须要一事一议。在很多地区媒体自由与公开表达正在改善与增进。但是假如你怀疑准确中立严肃的新闻究竟有没有力量,别忘了反对此类新闻的势力从未怀疑过哪怕一分一秒。

当然,全球媒体的范畴并不局限于新闻。很多对于媒体不良影响忧心忡忡的人并不反对自由新闻与公开论辩的价值。他们的顾虑在于,媒体正在以浅薄物化消费主义当道的路线毒害着全球文化。他们认为当代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危险理念与恶劣内容的载体,从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以及其他各种极端主义思想)到儿童色情素材的交易与传播等等。难道他们的恐惧只是无根之木吗?当然不是。但我们还是来具体分析一下吧。

如今西方媒体文化在某些方面具有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从东京到北京,贝克汉姆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其炙手可热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英国本土。几个月前我去中国出差,前脚刚刚与中共宣传部门会面完毕,后脚就在中央台的演播室里参观了《年度超模》节目的录制。尽管毛曾经提出过百花齐放的口号,但我觉得他大概想不到《年度超模》也会成为百花当中的一朵。多年前我曾经趁着夜色赶赴埃塞俄比亚内战前线,来到了一个基本由青少年组成的军营。军营里自然没有通电,但是有一台柴油发电机。一排排的娃娃兵们怀抱着AK冲锋枪,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史泰龙主演的《兰博》录像。很难说这是对世界和平与理解做出的贡献。

所以我认为西方娱乐、西方消费主义以及西方营销手段确实无孔不入。自从卓别林打入好莱坞那年就开始兴起的现象如今似乎已经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但是即便在这个领域,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折衷主义的兴盛,一些国家对于学习别国文化的兴趣日益高涨,产品生产与分销成本在另一些国家飞速下降,这一切都意味着如今的世界远非只有好莱坞大片与英国足球明星独领风骚。国际电影市场日趋繁盛,南亚与远东地区的电影业尤其发展喜人。甚至在美国本土,外语电影的市场份额近年来也在稳步扩张。在二战结束几十年间的英美两国,影院公映纪录片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怪事。但是如今公映纪录电影也华丽回归了。从《超码的我》到《华氏911》再到《难以忽视的真相》,这些纪录片往往夹带着面向全球观众的重要信息。而且我还认为,好莱坞虚构电影的立意近年来也变得越来越严肃了。从《撞车》到《断背山》,从《女王》到《丑闻》,全都是出人意表却又满怀抱负的作品。

当然还不能忽略全球电视市场。这个市场的逆潮流繁荣程度同样令人意外。过去几周美国电视圈的热点话题既不是《丑女贝蒂》也不是《绝望主妇》,而是BBC出品的《行星地球》。奥普拉温弗瑞为美国版《行星地球》进行了全程配音,这一点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全世界的观众们究竟喜不喜欢娱乐与散心的内容呢?他们肯定喜欢。全球各地都有许多人通过提供此类内容赚了大钱。但是我要在这里提出今晚的第三个观点:绝大多数观众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被娱乐,他们还想主动学习,想要接受挑战。诚然,极端主义者与罪犯们能够借助信息传播的新平台与新方式更迅速且更难以追踪地组织并传播破坏性邪恶内容,支持暴力与恐怖,更不用说儿童色情以及其他恶劣且完全不可接受的内容了。在更宽泛的层面上,大大小小的压力集团也获得了更大的力量。奥兹的幕后巫师虽然音量不高,却借助电子邮件与网络炒作千百倍地提高了调门。几年前BBC就吃过亏。当时一个自封的基督徒团体对我们发动了邮件轰炸,要求我们停播音乐剧《杰里.斯普林格》。我们共计接到了一万五千份邮件,电话铃从白到黑响个不停。当然,很难说这些邮件背后究竟有多少人。我的许多同事也收到了暴力威胁。

换句话说,如今出现了一片全新的战场。对战双方分别是各国以及国际执法机构与极端主义者以及罪犯。更准确地说,或者从本质上来说,分别是压力集团与其他社会群体。但是尽管网络现象当中的一部分显然令人头痛且隐患重重,我认为我们依然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安全与控制乃至于名分与区分无非是空中画饼。有些内容,有些行为肯定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到接受,应当趁早交由警方与法院来处理。但是我并不打算彻底否定压力团体抵制《杰里.斯普林格》的举动,尽管我本人也曾经是中枪的靶子之一,而且我也确信他们的某些行为太过火了。人们有权抱怨并发动运动,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网络与其他新媒体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么此番乱象未必就一定是坏事。许多政客都在呼吁民众积极参与政治。尽管《杰里.斯普林格》事件对于我来说并不算愉快,但是我觉得这起事件恰恰正是响应了政客们的呼吁。重点在于,观点与思想的集市正在变得日益喧嚣与多元化,一周七天全天二十四小时开放,信息从市场一头传递到另一头的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而且几乎一切内容都能拿到这个市场上进行买卖。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当然需要警察与计算机专家的介入来避免损失。但是对于大多数情况下的大多数内容来说,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供求关系当中的需求方。我们应当帮助媒体的消费者们对于论辩的背景与可接受性形成合理的理解。比方说,我们不仅应当教育儿童学习网络安全与网上自我保护,还应当教育他们如何最有效地利用网络寻找最优秀的内容。我同样相信我们应当建设信息安全港。BBC儿童频道就是这方面的范例,我们的电视与广播频道一直在努力营造全家收看收听的环境。此类安全港的重要性也将会越发显著

本周周末,戈登.布朗财长曾经表示,他认为公共情绪正在远离名人文化,趋向更严肃的方向,例如严肃的论辩、严肃的话题,甚至还有严肃的政客。这段发言掀起了一番不大不小的波澜,这里我就不陪他跳火坑了。无论是在道德模糊性方面还是在媒体可能扮演的积极角色方面,我个人对于英国以及英国媒体市场的现状抱有以下看法。首先,受众对于严肃内容的需求确实存在,而且在我看来比十年前还要强烈。日常社会话题,恐怖主义与地区冲突(尤其自911以来),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移民,种族,身份认同,还有最根本层面上的问题,即我们对于良好社会价值观是否能达成共识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达成共识。与上个世纪的意识形态之争相比,今天的争论远远更复杂也更难以定型。BBC的气候异常系列特别节目与伊拉克特别报道周等活动影响了极大的受众群体。《十点新闻》的分析性新闻与海外新闻数量较十年前都有大幅增长,因为值得分析与报道的内容越来越多了。

但是我不敢完全肯定上述趋势必然就意味着远离名人与娱乐文化。今年BBC的慈善喜剧义演周活动预计将会筹集善款七千万英镑。这个活动从头到尾都以各路名人明星为核心。如果你还没来得及看电视的话,今年节目的精彩亮点之一就是布莱尔在小品里面惟妙惟肖地模仿凯瑟琳.塔特。今年夏天我们还要组织一场大型全球摇滚义演,旨在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正是通过众多明星的才华与付出,当代最严肃的话题之一才能获得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我目前的工作岗位并不负责BBC所有节目的制作。我用不着直接负责的众多节目当中——谢天谢地——就有真人秀《老大哥》。但是我还是要说,尽管最近《名人老大哥》引发了涉及种族歧视的激烈争议,但是这场争议其实是双向的。人们习惯于利用“肤浅”、“犬儒”、“价值榨取”等等词汇来形容《老大哥》节目。但是我认为这个节目的确针对英国国内种族歧视提出了令人不舒服但又不能回避的问题,而更加体面的节目未必总能提出此类问题。

这一来我又绕回了一开始的话题,也就是宣讲真理的决心。对于严肃新闻来说,真理是不言自明的美德。但是最高层次的任何媒体都能传递真理。无论是最高层次的纪录片、最高层次的戏剧还是最高层次的喜剧,甚至就连最高层次的真人秀都有此等功效。就像过去的媒体一样,当代媒体也仅仅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世界上各种善良美丽或者丑陋恶劣的侧面。如果我们将所有的污点粉刷一新,这个世界的镜像——事实将会如何姑且不论——看上去究竟会增进多少呢?但是在我看来,媒体在最安心最平和的时候价值也最低并且最不可信。我相信,最伟大的媒体必然是引发争议令人坐立不安的媒体。我们这些BBC的员工向来以此自诩:如果你欢迎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假如BBC的一切内容都不能气得你咬牙切齿,那么我们的工作肯定没做好。谢谢大家。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