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上古文明的遗珠——中医(兼常见病中医理论普及) -- 正炁

共:💬812 🌺3097 🌵4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五、易的“精髓”是什么?

张延生:易经,中国文化的源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画卷,同时亦给我们构筑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神秘殿堂。提到中国文化,使人自然想起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皇帝内经》的代表的中医体系。而《四书》,《五经》首经《周易》,《道德经》有88句来源于《周易》,《皇帝内经》里讲的很多都是阴阳、五行、八卦。由此可见它们都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为什么讲《易经》是门科学?仅就《四库全书》而言,这是中国古代各方面科学技术的总记录,是本大百科全书,此书的首经就是《周易》﹔另外,《古今图书集成》,也是收集了古时候的所有能搜集到的各种图书,其编排的首经仍是《周易》。其次,《十三经注疏》《四书》《五经》的首经都是《易经》,“不研易,不可为良医”,“不研易,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讲不懂得《易经》,就不能成为好的中医大夫,也就不能进太医院为皇家治病。如果说《易经》仅仅是简单算卦的话,那么它如何能够居于各种学科的首位?因此,它是指导古代一切科学技术的一种规律,是指导一切行动的准则,是一种基本理论。这一理论指导着所有科学技术和一切实际行动。这种理论仅存在于我国,国外暂时还没有这种统一的基础理论,而是每一科学领域中有其自己的基本理论。如自然科学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数学有数学的理论,体育有体育的理论,医学有医学的理论,社会科学有社会科学的理论,社会管理有社会管理的理论,等等。因而到处是理论到处是“真理”。这是因为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是经不起长期考验的。结果形成的仅是特性,不是共性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不可能那么多。如果世界到处是真理的话,那就不存在真理了,真理只能有一个。

所谓真理那就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只能是一个,而且是不会变的。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问题。量与质的转变是指两个事物的竞争取代的过程,不是指的一个事物本身的过程,在一种事物中不存在量与质的转变问题。如﹕玉米一粒是玉米,一斤、一吨、一万吨都是玉米,它永远不会变成了菠菜。其本质是不会变的。如果这里的一万吨玉米运走了,而运来一万吨菠菜,这只是一个更替过程,不能说玉米就变成了菠菜了。所以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这是中国古代自古以来抓住的主要思想之一﹕搞了一个最最基础的理论,一切行动都要根据它来进行指导。既然一切都要根据这个理论进行指导,那么它就包括了各个系统的本质,说明了这个系统是非常严格。并不象有人想象的,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朴素的唯物主义”,“封建迷信”等等。全世界中许多高度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是不会在封建迷信中浪费时间的。事实上,不能不承认,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严格性超过了我们,那么人家为什么要钻研《易经》,钻研老庄哲学?当他们发现他们研究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已经研究得非常系统,非常清楚。这时才“妙不可言”,“玄极了”。他们认为越是不可能的,往往我们中国的哲学越认为可能。他们认为“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则说“一加一可以等于二,也可以不等于二”。最近二百多年,他们才认识到一加一等于一零(即二进制)。

所以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要求,告诉你一个事情就必须是如此这样的道理﹔就必须是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理论,要求某件事必须如此这般等等。而是告诉大家一个哲理,从来不给大家画框框。老子《道德经》、《内经》、《伤寒》、《易经》、《河图》、《洛书》等都是如此,告诉你大自然的规律性,并不讲非常具体的东西,因此,当你读道家书时,感到莫名其妙,很玄。其实并非如此,它只是讲一个道理,大家只要在这个道理指导下,怎么用都是。所以说,它没有什么框框,充满了生命力。例如﹕西医中的青霉素,是什么病,多少体重、什么具体情况下要用多大量、定得非常死,离开这个范畴就不允许了。而中国医学就综合了各方面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药可多、可少、可用、也可不用,这样就灵活多了,境界开放多了,把事物都联系在一起,本质就抓住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如此充满生命力的原因。

 

易现在市面上大多当成算卦、占卜之类的书来看待,可以想想以周公孔子的智慧,会对这种书花费大量精力?秦始皇为了书同文,焚书坑儒,儒家很多竹简都烧掉,为啥独存《周易》?周易是一本什么书?你会发现他不但是群经之首,而且是古时候各行业的教科书,就相当于今天“数学”的地位,而且高于数学。

易以天地准,因为他是普世价值,所以不同层次,不同层面都能感受到他的博大精深和好处。有人说,这是修道进入他维空间的门户,有人说这是看风水卜卦面相的规矩。也有人说这是创造发明的源泉,帝王依此来治国安邦,医家以此为辩证治病。说白了,易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他是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源头的捷径。是利用宇宙能源为大众服务的一把“钥匙”。

易学“精髓”是研究什么的?

易学的“精髓”是研究令世人向往的宇宙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即“嫦娥”盗走的长生药),占宇宙73%的暗能量即是其中之一。

太极图所揭示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已经生动详细地描写出宇宙的由来和形态。

“易”是炎黄先祖留下的无字天书(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六十四卦上的卦辞,是在周代以后才撰写的)。“易经”在中国夏代称为“连山”;至商代称为“归藏”;至周代称为“周易”。

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思想基础的基础,要宏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倡兴易学。易经学说,包括先天自然之易(河图、洛书)、先天易、连山易、归藏易、后天易、孔子之易、现代易等。

先天八卦,又名伏羲八卦,依序为:干兑离震巽坎艮坤。后天八卦,又名文王八卦,依序为: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包含庞大的信息象征:自然,属性,身体,动物,人物,五行,季节,方位,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

九宫八卦是将洛书和后天八卦重合而成,以五为中央,横竖斜线相加均为十五,即成九宫数(中医比易好学多了,只要把1-5搞清楚就是一个好大夫,不需学完九宫数)。后天八卦数序分布规律在分析具体事物时应用得比较多一些。如在《奇门遁甲》的推导方法中,想“遁”出那个“甲”来,《九宫飞星》中,想知道现在或某时的场的分布情况等,后天八卦方位的序数传递规律及传递方法如果掌握的话,很多事情都很容易分析解释;要是搞不清楚的话,好多事情的规律就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

通俗地形容,可以想象八卦炉是以宇宙能为燃料,即八卦是使用宇宙能的方式,或八卦的运用就是宇宙能的运用。在八卦炉面前,核能的使用如核电站或核动力推进等全部成了小儿科,起码八卦炉没危险、没幅射,安全可靠,是属于另一个层次的。如果阁下对八卦的运用得心应手,那么,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中国古代的历法、气象、风水(现在西方称之为“环境生物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生理学”)、建筑、城市布局、水利建设、社会治安等等,就是用“易经”来指导的。

相反,现代科学家/天文学家们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研究宇宙,更谈不上研究宇宙的构成,宇宙能,以及宇宙能的使用。他们使用的方法很有限──包括测量微粒的运动速度和多普勒效应强度(离我们远去的天体发出的光波长变长,谱线向红端移动,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问题是黑洞看不见,所以只能依靠它发出的辐射和对相邻恒星的万有引力作用来判定它的存在。

被称为 Q0906+6930的巨型黑洞,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00多亿倍,是到目前为止堪称最庞大的黑洞。能够在自己的引力场中吸纳上千个太阳系,其质量也相当于银河系内所有恒星的质量之和。位于遥远的大熊座星系中央,与地球的距离约为127亿光年。年龄约为127亿岁,也就是说,它在“大爆炸”之后10亿年内就已经形成了〔注:黑洞,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等恒星的半径缩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宇宙中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黑洞,从紧紧只包含有一些像小山一样的物质的“迷你型”黑洞,到躺在银河系中间的“超级巨大型”黑洞〕。

太阳中微子是现代天体物理和高能物理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它比原子还要小许多,所以地表的水槽或云雾室很容易因宇宙射线干扰而无法探测到,必须借助上千公尺厚的岩层将不相干的射线挡住,让无物可阻的中微子在水槽中留下踪迹。所以现代的科学家们计划在阿尔卑斯山之下建筑一座大型物理实验室,专门捕捉和研究来自太阳核心的粒子。该地下实验室的核心设备是一个巨大的水槽,运作时里面将充满极度纯净的水,水槽内壁布满探测器,其灵敏度足以将小于原子的粒子在穿过纯净水时发出的闪光记录下来。同时观察目前只是理论推测的质子衰变,如果质子衰变确实存在,希望找到证据,以帮助物理学界在某些基本自然力的描述方面达成一致。这就是此「百万吨实验室」之目的。

现代科学家/天文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充其量也就是这么多。请留意,他们的数字也是概数,即大概大概的大约数,误差最起码可用亿光年为单位。他们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或茫茫然的启蒙阶段,不了解不清楚神秘宇宙的内里乾坤,只能依靠发射一些携带照相机和挖掘器的电动机车到别的星球上去,拍些照片,挖掘些岩石样品回来,这已经是让众人雀跃的了(他们及其他们的追随者们)。

中华传统文化,其价值并不仅限于我们对她们已有的认识,更在于那些我们还未认识到的层次和领域,即这些遗存比我们认识到的重要还要重要。尼罗河上的阳光,每年都有两天透过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峭壁上60米长的甬道,照在拉美西斯雕像的脸上,这两天恰恰好是这位3000年前的法老的生日和忌日。这种不可思议之迷,比比皆是,随手可拾,但却隐藏着远古人们跨越时空传递给后人的信息,是巨大的时间囊,等待着我们学习和破译,当然还需要继承。同样的是,有多少如此宝贵的信息和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解析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