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回流的尴尬:外来和尚好念经,生活成本高于多伦多 -- 脑袋

共:💬25 🌺1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回流的尴尬:外来和尚好念经,生活成本高于多伦多

一个朋友去年想回流。正好遇到公司在上海的分部招客服经理,因为在上海开发区找一个懂行当地人,同时还要与总部英语交流开会没问题的人,一时不太容易。所以公司总部就把主意打到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懂汉语的员工。这个朋友抓住机会回上海面试。

面试结果,对方很满意他,但他最终没有接受。我问他,为什么?他给出了两个原因。

1。生活成本。他通过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调查和计算,发现就算公司给出的待遇已经比他在加拿大公司的待遇要高了一截,但要如果要在上海维持在加拿大的生活水平,好像还是不能够。上海的生活成本超过多伦多不少:东西太贵,房子太贵。算法细节我没具体问。他举例说明了一下,公司欧洲派过去的高管,公司为他们租的小区公寓,每个月房租就是2万。回流不仅使他从有房一族,变成了租房一族,而且这个租金还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住房从独立屋变成了公寓。但如果准备常驻上海,不回加拿大了,那么就不可能永远住公司租的房子,公司租的房子是2居室,欧洲高管是单身没问题,但对他拖家带口就太小了。他自己需要买房,而在上海买房,他感觉太贵了,不值那个价格。

2。外来和尚好念经。在上海,中国人城市,会汉语,黄皮肤的华人,该比西方人更有优势吧。但恰恰相反,西方人在工作中,对外交往中比中国人更容易。公司最初也这么认为需要华人,所以在华总经理是个马来西亚华人,他在公司的马来西亚部门工作过,比较了解公司的产品和运作。而且因为是华人,所以语言、皮肤没有问题。但在上海,反倒是2个欧洲高管更容易办事。在新开发区,有许多还不太完善的地方,关于水电气工商税务等等有许多与当地政府和公营企业要打交道的地方。这个马来华人处理这些问题非常困难,与正常中国人一样都一个头两个大。但每次派欧洲人出马,都是一路畅通,享受贵宾待遇,问题总是能有效率地被解决,对方也总是客客气气。虽然两个欧洲人是马来华人的下属,但他们非常傲慢,平日工作很自行其是,不大搭理他。马来华人也拿他们没多少办法,因为是欧洲总部派来的,他也没有处罚他们的权利。更别说平日处理这些与当地打交道的问题,还需要这2个人撑门面。当地人还只认这两个连汉语都不懂的人。朋友在面试中,也见了这2个欧洲人,都是30岁出头的年轻人,其实没有多少行业经验,更像是欧洲总部派来熟悉情况,涨经验和资历的。他们作为管理者,为人其实也不善于交流,比在国外遇到的欧洲人傲慢很多。朋友说,10多年前,还没有移民时,当时他还是国内大国企的一个海外销售经理,当时中国的国情比现在要差很多,在国外看到的欧洲人对国内人的眼神是非常不掩饰的傲慢和高高在上。但10几年来,中国飞速增长,他们又不断经济危机,现在欧洲人没有那么好的心理优势了,在国外不太容易看到这种眼神了。但这次回去面试,他看着那两个欧洲小青年面对中国当地员工的眼神,让他想起了10几年前看到的那些眼神,虽然他们对他本人还是保持了一种表面的客气,但傲气还是感觉得到。估计是这2个小伙在当地总是贵宾待遇培养出来的新傲气。当马来华人总经理单独面试他时,由于比较满意这个朋友,强烈要求他加入上海分部。并且不停地给他倒苦水:现在3个高管,2个欧洲人,他虽然是总经理,但感觉2个欧洲人快把他架空了。他们虽然不懂汉语,但在上海与当地人打交道似乎比他还玩得转,又是总部派来的。他非常希望朋友加入,这样4个高管,有2个华人,就比较力量平衡一点。

朋友考虑再三:回去后,自己生活成本上升,而且作为华人在事业上反倒一定程度成了劣势,回去有什么意思呢?他拒绝了offer。上个星期,马来华人给朋友寄了封信,告诉他自己辞职了,回吉隆坡和家人团聚,离开上海。这个人最终没有撑下去。(删除:估计现在上海分部的头变成了欧洲人。这个公司在上海反向本地化了。)刚得到最新情况,这个公司又从马来西亚派了个以前的东南亚几个小国的局域销售经理到上海任总经理。看来还是没有反向本地化。奇怪的是,这个公司在上海已经7年了,为什么它总从马来找华人当总经理,而不是找个当地上海人,这不是更有利于开拓中国大陆市场吗?上海的人才池应该比马来好些吧?

关键词(Tags): #本地化 上海生活成本通宝推:forger,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