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3 “缘起性空”观:一切现象都是缘起,但没有本质

我们前面提到三个概念:本质,本体,特征。如果您曾经忽视这三个概念,那么建议您回头复习一下。您必须先有对概念的界定。不然这里的思辨您看不懂,也没有意义。

这一节,将是本系列文章的思辨中,其中最艰难的部分。这也是佛教所承认的最深刻的智慧,也是基于理性所给出的、关于宇宙与人生的终极解释。据说,这也是缺少福德、善根,所不能了悟的。佛教内部为此吵架,吵了上千年,我这里所理解的,应该也只是皮毛,如果您依旧看不懂,应该也是正常的。但是,愿所有读到这地方的人,都具有足够的智慧,都是有福之人吧。

===第一,一切感受、现象都是“缘起”的===

相对来说,特征是容易了解的。水的色泽,苹果的红色,美女的脸蛋,都是特征。对吗?……其实不对,美女的脸蛋不是特征。因为女人都有脸蛋,但不是女人都是美女。所以具备某种特征的脸蛋才是一个女人成其为美女的原因。总之,请策动您最积极的思维,下面每一个结论,都需要精细的思辨。

我们前面说到从特征界定概念,而特征来自于感官的感受;此外,一切现象,也是感官认知的结果。瀑布跌落,声势浩大;这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我们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认知的结果,一样来自感官的感受。

佛教认为:一切感受都是“缘起”的。什么是“缘起”?缘起,按字面意思理解,即是“随因缘而生起”。芽和苗,是随因缘而生起的,苗的因缘是种子、水、土、阳光等;车子,是随因缘而生起的,它的因缘是轮子、轴承、车辕、车厢,以及人力和技巧。同样的,感受也是随因缘而生起。那么感受需要什么因素才能生起?

感受的发生,(1)要取决于感官的能力和种类。举例如:人的耳朵能听到蚊子的叫声,但无法准确定位;但是蝙蝠的耳朵,则可以准确定位。再举例:你正常的皮肤接触到水,可能是清凉的触感;但是受伤的皮肤接触到水,则是热辣疼痛的触感。再举例,就是色盲的鉴定图案。红绿色盲患者,无法识别出图案中有一条“狗”,但正常人就可以;这是因为眼睛的功能有差别。(2)取决于感知的具体方式。你远处看和近处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所看到的细节可能不一样。(3)取决于辅助工具。你是近视眼,看东西看不清,用近视眼镜就能看清了,显微镜、听诊器,乃至于各种先进的观察工具,都能起到这种作用。总之,感受的发生,取决于多种因素。所以感受也是“随因缘而生起”的。

好了,现在问一个问题:请问感受是何时发生的?我想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在感官认知的当下发生。那么再问:请问十五晚上的月亮是不是很圆?回答是:是的。再问:请问十五晚上的月亮是一直很圆,还是您看上去的时候才变得很圆?回答是:……

这里我建议您可以思考一下再回答。我们后文会谈到这个问题。

===第二,关于“本体”:纯粹是“意识的界定和抽象”===

然后是本体。前面说过,水是一种东西,苹果也是一种东西。这是就水和苹果的“本体”而言的。现在问你,本体是什么?如果以苹果为例子,这相当于问你:苹果是什么东西?

依照佛教的认知理论,答案是:“本体”纯粹是 “意识”的界定和抽象。我想,肯定会有人想到:不对吧?苹果那个东西,就“客观”的放在桌子上;不论是谁,走到桌子边上,都可以看到这只苹果。绝不可能你意识说没有苹果,桌子上就没有苹果吧?

我当然知道有这种疑问,所以必须要给个解释。认为“本体”纯粹来自“意识”的抽象,可以从一些例子来说明。

举第一个例子:我买了新房要装修了,拿出房屋平面图,上面现在是三室(ABC)一厅(D)。但我想要一个大厅,将来好开party。但老婆不同意,她想将来再生一孩子,要给孩子预备一个房间。我们到底要不要把CD连成一个大厅?在房屋平面图上,C最终是厅还是室?其实这是意识决定的。其实,好多东西就是这么决定的。中国的海域,分成南海、东海、黄海、渤海;但是,不论分几个海,不过是意识在某个位置确定了一条线作为分界线,这条线不是一直在那儿的。同样的,你看美国各个州的分界线,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的国境线,很多居然是直线。所以只要能确定一条线,画出来彼此能接受就好了。

现在回到放在桌子上的苹果。首先,进入眼睛的光线,是将苹果和桌子混在一起的;然后必然有个过程,在您的意识中,基于视觉的感知差异,把苹果和桌子的色泽、图案强行做了个区分,然后意识把某个图案叫做苹果,某个图案叫做桌子。这一点,从大人教我们“宝宝,这是一个苹果哦”的时候就完成了。然后,我们大家都接受这种区分、并且习惯了这种区分,如此而已。这是为什么“本体”是“意识的界定和抽象”的原因,因为意识做了归纳和抽象之后,就可以“画个分界线”了。其实,我们前面说到“概念”是基于特征所做的界定。其实,这种界定也是意识做出的。只要意识能归纳出一些相关的特征,就可以做这种界定了。所以意识是多么伟大的,他标定了一切事物,界定一切事物。

举第二个例子:您来我家做客,我端来一杯清澈透明的液体,诚恳的邀请您“请喝水”。于是你端过来喝了一口;随后感觉到味道不对,于是一口吐在我脸上,然后愤怒的问我:靠,这是什么?白醋?你搞啥飞机?

这个例子只是说明:我们只是认知到某种特征;但你从特征,有时并不能确认这是什么东西,甚至会误解、受骗;而且,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只是我们习惯性的推测。我端来的白醋,只是和水的色泽一样,你习惯性的认为这是水。你所以认为这是水,只是因为你看到它清澈透明,符合“水”的特征。所以,你“认为”你看到的是什么东西,只是“意识”的推断。换句话说:本体不在感官的认知范围之内。那么,谁来决定本体?只能是意识了。这里有一些思辨,希望您能想明白。

无论是任何人,在他的感官认知中,所感受到的,只有某种特征。所以前面一直在说:“本体”不是“特征”本身;所以,水不是色泽,不是味道;而苹果也不是苹果的红色。总之:所以,你感受到某种“特征”,这不容否认;但是,你感官所感受的,只是水的特征,而不是“水”的“本体”。

所以,“水”是什么?水不过是一个概念,是我们从水的特征界定出来的一个概念。本体亦然。所以,“本体”只是意识的抽象和界定。这里的思辨,也前面的认知过程,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性空观”,“本质”不存在===

上面说到:“本体”纯粹是意识的”界定和抽象”。这里隐含着一个意涵:我们所了解的一切“东西”,其实都是来自意识的“界定和抽象”。而意识属于主观认知,所以,我们所了解到一切事物、一切东西,都是“主观”层面的东西。

此刻,如果你了解了前面的结论和推理,可能会发现这似乎不合理,因为我们直觉中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认为苹果是“客观的”,那么您会怀疑:一个苹果放在桌上,不会完全是因为你“主观认定”为“一个苹果”,才成为“苹果”的吧?那只苹果总有一些客观的成分吧?你把“客观”摆在哪儿了?

好了,思辨到这个地方,我们进入了我这个系列的文章精华和核心的思辨内容了。我们的直觉中,几乎都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存在着,并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认知怎么去观察、去感受。任何人尝到那杯醋,都会感到很酸,因此就认为那是一杯醋;所以,那杯东西“本质”上就是一杯醋。

佛教的“性空”观,认为:从来不存在醋的“本质”,也不存在“自己本来就是如此”的“客观性”。所以,认为存在客观性或本质,这是“错误”的。但是,为什么说“本质”不存在?理由是什么?这必须说清楚。

(1)如果说“本质”存在,那么就要说明:本质到底是什么;而且,这种本质要不依赖于主观的认知才对。我们前面说过:只有被认知,才值得思辨,不然就无意义。所以如果坚持认为醋有其本质,那么必须先说明这种本质到底是什么。可有人能列举任何一种“脱离主观认知”的本质吗?试试看,能否列举出来?这其实不能,而且永远都不能。这就是前面谈过的:被认知才有思辨的意义;如果未被认知,则根本没有思辨的意义。

(2)嗯,这位说,他能列举出一些“本质”。比如,水“清凉的触感”是水的本质。但是这不合适,因为前面说过,感受是缘起的,水完全可以表现为“疼痛热辣”的触感。那么换个角度继续列举:原子是一切物质的本质。但是,对不起,我们都知道,光不是原子,但光是物质,电磁波也是一种物质。那么退一步,原子是不是“苹果”或“水”的本质?这也有问题。关键在于:原子也好,电磁波也好,都不过是我们基于对可观测现象的总结,然后基于相关特征所做的界定。他们本质上来自主观认知的结果;而且,所有感官认知都是“随因缘生起”的。比如水“清澈”的色泽,其实是光线被在人眼中产生的感受,与人眼、光线都有关系。那么色泽算是水的“本质”吗?与其认为色泽是水的本质,何不认为这是光线的本质?

(3)好了。既然不能接受“被感官所认知”的“现象或特征”成为本质,那么只好再退一步:我们无法发现事物的本质,不表示本质不存在;可以认为本质是存在的,而且是完全客观的,只是不能被感知。但这就是前面说过的:若无法被认知,则任何思辨都无意义。而且,这样岂非是已经承认:一切现象、感受都不是本质,那么本质根本没有任何特征、也无法描述。是这样吗?其实,如果您承认“本质”不具备任何特征、完全无法说明,这种结论有时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总之:无论您认为“本质”不存在,或者认为“本质的存在”完全无法做说明或不具备任何可感知的特征,这基本上就是佛教“性空”的观点。而且,这个结论的导出,完全是因为“一切现象、感受都是缘起”的:正因为一切现象都是依赖于其他因素才得以显现、发生,所以,事物本身“自有、本有”的“特征”或“本质”,根本就无法被认知,而且永远都不会被认知。所以,“缘起”与“性空”,是彼此相关的。

也是基于这一点,佛教不承认现象背后有“自有、本有”的本质。一切现象都是被感知的结果;离开认知,也不存在任何现象。所以,如果“梵”可以被认知,就不是本质;如果离开认知,就谈不到有一种东西叫“梵”。离开主观认知的“梵”或任何一种本质,都不会存在。

这一节,我就不拆分为更小的章节了,过度的拆分会影响思路的连贯性。这里内容较多,思维会复杂,关心世界本质等终极思辨的人,辛苦一下,自己多努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