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俺老孫

共:💬110 🌺454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四库禁毁书丛刊》是现代人编的吧

主编王钟翰,1913年生,湖南东安县人。这套书出版于1997年。内容大多为影印版。

先不说这么多书既然在乾隆时被禁毁了如今怎么又有影印版?只说收入这套书的史部072《扬州十日记》。

这套书的《扬州十日记》没有版本历史。影印的封面上只有“清 王秀楚 撰 清钞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从影印版看为手钞本。问题是这个手钞本的年代无法确定。所谓“清钞本”到底是晚清钞本?还是乾隆时期或更早的钞本?

从这本书出现在日本,后来以手钞本形式流传(见冯玉祥回忆)来看,当为晚清钞本。

这本《扬州十日记》为什么被选入《四库禁毁书丛刊》?如何认定其为四库禁毁书之一?编者没有解释。或许其认为这本书既然自日本传回,则必然是被禁的书目之一。

另外,这个版本比现在网上流传的版本多了最后这段:

时为督镇裁,惟有一死谢百姓。或曰:督镇大臣也;守官当死,督镇不当死也。夫不绝者,将幸免为守江计。死易,守江难;为真难者、舍其易者,贤矣。独计守江、守河、守广陵,一也。不能澄清河溯,则守白洋。白洋不守,则守广陵。广陵又不守,奔以守江南。无论关不能越、江不克渡,借使溃围得渡,犹之白洋、广陵也;亦何益哉!

  扬城陷,每满卒一队,必有内地一、二奸宄为之引。故初但知杀人取财,后乃知某为显官、某为富户矣;初但知深入闺闼,后乃知破壁启窖,凡隐微之处无不至矣。大约维扬百姓,始终死于高杰。崇祯一变,即肆鸱张,假争镇之名,冒扶立之绩;虎踞邦沟,而关厢之地尽为瓦砾。及道邻(即督镇)为和事老人,专务调停。抑万里长城之靖南(指黄得功),而倚狼子野心之叛寇(指高杰),竟为安插旧城;遂使故巢春燕,化为别宅秋鸿,反客为主。十余年名重天下者,乃举动狼狈至此!迨乎睢阳计就、逆藩授首,元爵以乳臭厮养,谓宜图之反掌,释其兵力而乃锡封荫伯,豢数万豺狼于危城之中;遂使宿将因之越疆,敌国以为口实。手读定国先期之檄,未尝不切齿于当事者也。乃鲁骑渡河,不能用而故纵之,借以回北旆之指;致杰兵一出,如穷寇无归,沙洲一带悉遭狼噬,大桥东路杀人如麻。而纷纷愚氓,至反以围中为乐土;携老负幼,望危城如飞蛾之投火。自四月初八至二十四日入城者何止数万,尽驱之锋镝之下而歼焉;是谁为之咎者乎!乃城陷之后,复使其假虎威、啮残喘,真可谓天道无知矣。予友廷直郑子之言曰:坏西北之天下者,孙白谷也;壤东南之天下者,史道邻也。知言哉!

这里直接开骂明末孙传庭、史可法,指其为败坏江山的祸首。更指出高杰的部队在沙洲、大桥东路一带大开杀戒。高杰原为李自成部下,后投降明朝。在南明他成为抗清主力的四镇之一。

这里王楚秀说,“迨乎睢阳计就、逆藩授首,元爵以乳臭厮养,谓宜图之反掌,释其兵力而乃锡封荫伯,豢数万豺狼于危城之中;遂使宿将因之越疆,敌国以为口实。”

所谓“睢阳计就、逆藩授首”是指高杰被降清的睢州总兵许定国诱杀。王楚秀这里不但不斥责许定国,反而说高杰是“逆藩”。更说高杰死后封他的儿子继承爵位,收编他的部队守城让老将跋扈,敌国找到了进攻的借口。

这得多么脑残才能得出这种结论!

但是考虑到这本书可能是日本人写的。那么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当然不希望将来入侵时碰到抵抗。那么把罪过都推到抵抗者头上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最后一段又说“自四月初八至二十四日入城者何止数万”。问题是,即使加了数万,扬州城里还是没有八十万人之多。自相矛盾,无过于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