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0 -- 桥上

共:💬161 🌺9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 补充与修正 西宫之乱02

子如立繻

————————————————————

《成九年经》:

晋人执郑伯。((p 0841)(08090008))

《成九年传》:

楚人以重赂求郑,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p 0843)(08090401))

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p 0844)(08090701))

我的粗译:

楚人送了很多礼物给郑国,在楚方的要求之下,郑成公与楚-公子成在“邓”会面。

这年秋天,郑成公又去了晋国,晋人追究其图谋倒向楚国,把他扣在了铜鞮。

一些补充:

此时郑国实际上是站在晋国一方的,所以楚国要送东西求郑成公会面,也因此,郑成公随后就被晋国扣了起来。

杨伯峻先生于《桓二年经》“蔡侯、郑伯会于邓”处注曰:“邓,蔡国地名,即昭十三年《传》“蔡-朝吴奉蔡公,召子干、子皙盟于邓”之邓。其地在蔡之北、郑之南,据《清一统志》,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三十五里,即漯河市东南十余里,有邓城,当即此地。又参江永《考实》。”((p 0084)(02020006))。邓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3,北纬33.53(召陵区邓襄寨),此邓距离郑都二百多里。附近还有著名的召陵。召陵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4,北纬33.61(召陵镇老寨);召陵会盟地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3,北纬33.61(召陵镇李付吴村)。

杨先生在此处亦有注:“邓有二,一是蔡地,见桓二年《经注》;一是邓国,见桓七年《经注》。邓国于鲁庄公十六年为楚所灭,见庄六年《‘传》。此疑是楚国之邓。”不过我觉得这几年晋、楚正在郑、蔡之间争夺,上年“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成八年传》(p 0838)(08080201))(074)就是例证,因此这个“邓”更可能是召陵附近之“邓”。至于邓国之“邓”,离郑国非常远,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0,北纬32.09(襄樊邓城),此邓距离郑都当在六百里以上。

铜鞮推测位置为:东经112.62,北纬32.60(沁县故县镇),此地有晋国的离宫,占地很广,所谓“铜鞮之宫数里”(《襄三十一年传》(p 1186)(09310602))(111)。

————————————————————

《成九年经》:

晋-栾书帅师伐郑。((p 0842)(08090009))

《成九年传》:

栾书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晋人杀之,非礼也。兵交,使在其间可也。((p 0844)(08090801))

楚-子重侵陈以救郑。((p 0844)(08090802))

郑人围许,示晋不急君也。是则公孙申谋之,曰:“我出师以围许,伪将改立君者,而纾晋使,晋必归君。”((p 0846)(08091201))

我的粗译:

晋国的栾书率军讨伐郑国,郑国派了伯蠲向晋方求和,竟被晋人杀掉了,这不符合“礼”。在发生战争的时候,也应该有使节在中间沟通交战双方。

楚国的子重则领兵进攻陈国,作为对郑国的救援。

同时郑国却派兵进攻许国,以此向晋国显示己方并没有因国君被扣押而乱了阵脚。这是公孙申(叔申)的主意,他说:“我们应当出兵包围许国,再放出风声要另立国君,同时不急着再派使节去晋国,这样晋国就会放了咱们国君。”

一些补充:

“兵交,使在其间可也”应该就是后来的成语“两国交兵,不斩来使”(liǎng guó jiāo bīng,bù zhǎn lái shǐ)在典籍中的最早表述。

————————————————————

《成十年经》:

十年春,卫侯之弟黑背帅师侵郑。((p 0847)(08100001))

《成十年传》:

卫-子叔黑背侵郑,晋命也。((p 0848)(08100201))

我的粗译:

《春秋经》中提到的卫国子叔黑背率兵侵犯郑国,这是在贯彻晋国的要求。

一些补充:

这一段《左传》也是对上面那条《春秋经》的解释。

————————————————————

《成十年经》:

五月,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p 0847)(08100003))

《成十年传》:

郑-公子班闻叔申之谋。三月,子如立公子繻。夏四月,郑人杀繻,立髡顽,子如奔许。栾武子曰:“郑人立君,我执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郑而归其君,以求成焉。”晋侯有疾,五月,晋立大子州蒲以为君,而会诸侯伐郑。郑-子罕赂以襄鐘(钟),子然盟于脩泽,子驷为质。辛巳,郑伯归。((p 0848)(08100301))

郑伯讨立君者,戊申,杀叔申、叔禽。君子曰:“忠为令德,非其人犹不可,况不令乎?”((p 0850)(08100501))

我的粗译:

郑国的公子班(子如)听说了公孙申(叔申)的想法,下一年三月,他就借机拥立郑襄公的儿子、郑成公的弟弟公子繻为郑国国君。到了夏四月,郑人杀了公子繻,改立郑成公的大子髡顽,公子班只好逃往许国。

晋国的首席执政大臣栾武子听说了此事,于是说:“郑人已经另立国君了,我们不过是扣着一个普通人,还有什么意义?不如再去进攻郑国,以归还国君为条件,要求他们向我们服软。”这时晋景公得了重病,五月,晋国立了大子州蒲为国君(就是后来的晋厉公),代替晋景公出征,会合诸侯讨伐郑国。郑国派出子罕把襄鐘献给晋国,又派子然与晋人在脩泽盟誓,再由子驷前往晋国为质,这样,到辛巳那天,晋人终于把郑成公放了回来。

郑成公追究另立国君的事,在戊申那天,杀掉了叔申和他弟弟叔禽。贵族们都说:“‘忠’这么好的品行,也得看是对谁,要是品行不那么好的,那就更不会有好结果了。”

一些补充:

公子班恐亦为襄公之子,所谓“襄氏”也。“襄氏”的公子们比“穆氏”的公子们小一辈,是“穆氏”公子们的侄子。

子罕、子然和子驷都属于“穆氏”,此次“穆氏”立了大功,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

关于“襄鐘”,杨伯峻先生注曰:“襄鐘,郑襄公庙之鐘。”从这里可以看出“穆氏”(叔叔们)没有把“襄氏”(侄子们)放在眼里。

杨伯峻先生认为辛巳是五月十一日,从辛巳到戊申共二十八天,则已进入六月,杨先生认为戊申是六月八日:

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

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

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

脩泽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北纬35.0(原阳县西南),在郑都北面将近二百里。

郑成公杀公孙申(叔申)语焉不详,我觉得此时公孙申应是首席执政大臣,所以才能够把罪名安到他头上。公孙申看着很冤枉,其实说他另立国君不过是借口而已,其实就是在觊觎他的位子。可惜成公本事不够大,看得不够清楚,结果白白替“穆氏”扫除了障碍,后来连自己的儿子也被杀掉。

————————————————————

《成十三年传》:

六月丁卯夜,郑-公子班自訾求入于大宫,不能,杀子印、子羽,反军于市。己巳,子驷帅国人盟于大宫,遂从而尽焚之,杀子如、子駹、孙叔、孙知。((p 0866)(08130401))

我的粗译:

六月丁卯那天晚上,郑-公子班率领叛军从“訾”开进来,试图攻入大宫,没成功,但杀了子印和子羽,然后把部队开到逵市驻扎。到己巳这天,子驷率领国人在大宫盟誓,随后开往公子班叛军所在的逵市,纵火进击,烧杀了所有叛军,也杀掉了公子班和他弟弟子駹以及公子班的儿子孙叔和侄子孙知。

一些补充:

从戊申到丁卯(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共二十天。则丁卯应为六月二十七日,而从丁卯到己巳只隔了戊辰一天,故己巳应为二十九日。

子印和子羽都是“穆氏”的公子,子驷也是,公子班他们则应属于“襄氏”。所以这里有“穆氏”和“襄氏”对决的意味,也是“穆氏”历史上的重要节点。而此次子驷挺身而出,为“穆氏”立下了大功,也为以后“驷”家争得了地位。

訾推测位置为:东经112.91,北纬34.70(巩义訾店),在郑都西北方向,距离应大于二百里。

《襄二年经》:

六月庚辰,郑伯-睔卒。((p 0919)(09020004))

一些补充:

郑伯-睔就是郑成公,他死于公子班之乱后七年。郑成公当国君当了十四年,继位刚三年就被晋国扣押了大半年,又因“改立君”与“文氏”和“襄氏”翻脸,因此在国内没有根基,只好依靠“穆氏”了。

————————————————————

成公死后,“穆氏”的势力更加强大,郑僖公想要乍翅,竟被“穆氏”的公子公孙们杀了,扶上来个不到六岁的郑简公。以后,“穆氏”的公子公孙们借机又杀了一批“成氏”的公子公孙,从此“穆氏”垄断了所有的卿位,郑国的国君也就成了傀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