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板砖黄对于火车的记忆(1) -- 板砖黄

共:💬27 🌺1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也跟风说说我小时候对火车的记忆

1、 很小的时候,大概3-4岁时第一次坐火车,很兴奋。一个很小的站,记忆最深刻的是站台上有花池子,用一尺多高的铸铁栏杆围着,农村孩子以前没见过,所以一直记着。还有印象是车站的房子都很高大、结实,因为东北的铁路很多都是鬼子和毛子修的,各种配套设施标准很高,很多房子一直用到世纪之交才翻盖。

2、 8、9岁的时候,家搬到离铁路很近的地方,直线距离大概200米。刚开始火车一过就会跑出去看,查查火车有多少节。后来习惯了,不会专门跑出去看了。再后来就麻木了,火车什么时候过已经不知道了。那时的货车最长的大概50节,但这样的一般都是空车,满载的车一般都是20-30节。空车一般都是从南往北跑,而满载的车一般的从北往南去,这一点也可以反映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布局。车上的货物我印象里最多的是木材,有红松也有落叶松,那时候还没有天保工程,大小兴安岭还是一片锯木声。

3、 那时候还有很多蒸汽机车,就是大红车轮上面还有粗壮的铁臂的那种。现在的孩子再读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句话的时候,肯定不会有我们这一代人理解的深刻,因为他们不会产生那种直观的想象了。似乎蒸汽机车锅炉达到一定的压力,就要放气。这个很好玩,尤其是冬天,如果正好在铁路边,火车放出的气就会像雾一样把你笼罩起来。另外,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和内燃机车的喇叭声完全不一样,不光是声音不一样,而是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不太懂音乐,不知道怎么描述,反正就像钢琴和电子琴,即使是弹奏同一个曲子,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前者能振动你心灵,后者就很难做到了。

4、 那时候的货车会有一个尾车,比通常的车厢小一点儿,中间像小房子一样,两端有一段小平台,和通常的客车车厢不一样。尾车里通常有几个人,拿着或红或绿的小旗子,懒洋洋地靠在车尾平台的栏杆上。我们这些孩子对尾车的理解,就是为了防止火车跑到半路把后面的车厢跑丢了都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当年的理解对不对,反正后来这样的尾车就没有了。大概在90年代初吧,蒸汽机车被内燃车取代了,尾车也消失了。

5、 和板砖黄不一样,那时候铁路边可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最愿意去玩的地方,大人是不会干涉的,似乎也从来没出过什么事。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座铁路桥,地下有条小河,这个位置是附近孩子都经常来的地方。桥上除了铁轨,在一侧还有一条半米宽的人行道,是水泥板直接铺在桥架上建成的。从桥面到小河的水面大概有十几米,很长时间我都不敢从桥上过,有一次仗着胆子过了,从此以后就不怕了。

6、 那时候的火车应该是很慢的,尤其是货车,估计最高时速也不会超过50公里,所以经常在铁路边玩也不会有什么危险,火车噪音很大,远远就可以听到,有充足的时间去反应。我还记得80年代末的时候,中原某地的人民十分彪悍,经常爬火车抢夺物资,最严重的时候武警押运都控制不住,这件事都上了报纸、杂志。现在想起来挺匪夷所思的,不知道后来是因为治安变好了还是因为火车提速了,反正这种事没有了。估计我现在说起来,很多人都会不相信了。

7、 那时候农村基础设施很差,柏油路基本也就通到县城,农村道路全是土的,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所以,铁路路肩就被充分利用了。很多人去城里、镇里办事,都是骑自行车从铁路路肩上走,路基有一定的高度,加上维护及时,基本上不会积水。走的人的多了,两侧路肩上形成了半米多宽的小路,骑车正好通过,火车来时停下来等等就行了,胆子大的索性就不停了。从这个事情也可以推测,那时候的火车真的不快。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