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NIH再次设立funding支持新一代纳米技术的 -- 喜欢喝冰茶

共:💬15 🌺3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医生和快死的癌症病人大概是没心思考虑方法论的

开玩笑了。

该方法论实际上基于这样的假设:疾病对人体的影响一定可以在细胞基因及其调控和表达变化这个层面上,全面真实地被反映出来。

事实上,从没有任何一种诊断手段会说“一定”这种词语。seq技术更没有做过这样的假设。请问,当前情况,基于什么样的技术来诊断癌症?什么样的技术有类似的带有“一定”的假设?这些技术全面吗?会漏诊吗?

基因存在的唯一目的是竭力保证自己的复制。这根本不要求生命体在基因层面上对所有的环境变化和外界刺激做出全面真实的反应。

但是外界的变化在基因,或者说DNA的层次上就没有真实的反应吗?

当前临床上有很多检测癌症的方法,但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独大。相对而言,病变组织的Pathology方面的检测是更加广泛使用的,特别是对不同时期癌症的鉴别。但是,即使这样,错检、漏检的仍然很多。而molecular signature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已经在癌症亚型的鉴定方面有相当的成果,这可不是个例。

基因,严格来说,DNA的构造虽然有助于保证自己的复制,但是同时,它事实上也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大量的临床样本的分子数据标明,癌症病人的DNA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这还只是一维或者二维数据上的显现。典型的例子包括,致病的SNP/multiSNPs或者大段染色体的缺失和放大,即使在copy number>2的情况下,也包括有特征性的同源/异原部分的删除。部分片段的放大在效果上会产生类似某些oncogene的表达。而异常的hyper/hypo-methylation在癌症病人中已经被多次报到。在这个领域的工作中,基因已经渐渐不再成为基本的研究单元。即使是基于离散的probe技术的microarray平台里面,较新的SNP/Genotyping 和 Methylation array的annotation都在强调的是chromosome location,而不是gene。虽然传统上biomarker一般指基因,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为某些DNA片段的非正常行为可以做为一种指标,来增强临床上对癌症的早期诊断和不同时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正是基于生命科学中常用的方法学,对照/正常组 vs 病人组,测量他们的molecular profile(不仅仅是seq,只是seq含有非常全面的信息罢了),寻找特征性的不同,结合临床数据,判断是否可以做为检测的手段之一。所以molecular signature开始变得广泛,因为癌症病人的exon有时会fuse。

正如上面提到过,genotype未必有phenotype,但是genotype的异常却是可以做为一种“示警”的指标。上面所说的例子很多都是somatic epitype,并非遗传性的。如果了解这个方面,或者做过一些genetic test,就会知道这个方面的结果是怎样报到的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