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0 -- 桥上

共:💬161 🌺9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1左传中的车战01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桓五年传》(p 0105)(02050303))

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桓五年传》(p 0106)(02050304))

在春秋早期,郑庄公也是一代霸主,还一度成为周王朝的首席执政大臣,动辄以周天子的名义东征西讨。但是后来郑庄公不知怎么和周天子闹翻了,到公元前七〇七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庄公三十七年)秋天,周、郑终于兵戎相见,周桓王率领王师,还有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前来讨伐郑国。周桓王自己指挥中军,他的大臣虢公-林父指挥蔡国、卫国的军队在右翼,周公-黑肩指挥陈国的军队在左翼(《桓五年传》:(p 0104)(02050301)、(p 0105)(02050302))。

郑庄公的儿子子元(公子突,后来的郑厉公)建议排出一个“左拒”进攻蔡国和卫国的军队,再排出一个“右拒”进攻陈国的军队,他说:“陈国现在有内乱,所以军心不稳,如果我们首先攻击陈军,陈军一定逃跑,在中军的王师看到自己的侧翼出了问题,也会发生动摇,我们再进攻蔡军和卫军,他们也会溃败,然后我们集中力量打击王师,就能取胜。”郑庄公采纳了子元的意见,命令曼伯(公子仪)指挥“右拒”,祭仲足指挥“左拒”,自己统领原繁和高渠弥在中军,中军摆出了一个“鱼丽之陈(阵)”,第一波是二十五乘兵车,第二波是一百二十五乘兵车。

战场在繻葛,郑庄公首先告诉指挥“右拒”、“左拒”的曼伯和祭仲足:我这里挥动大旗,你们就击鼓发动进攻。结果在“右拒”和“左拒”攻击之下,蔡国、卫国和陈国的军队果然逃跑了,王师也发生了动摇。接着,在郑国军队的合力进攻之下,王师败退了,郑国的祝聃还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但王师战斗力很强,并没有溃散。祝聃头脑膨胀,建议追击王师,被郑庄公拒绝了。

这里的“右拒”、“左拒”和“鱼丽之陈”据认为都是当时常用的阵法,关于“右拒”、“左拒”,杨伯峻先生的《注》中说:“拒,方形阵势。六朝手写本作“矩”,下同。”

至于“鱼丽之陈”,我理解其下的“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就是对这个“鱼丽之陈”的描述,“偏”和“伍”都是当时军队编制的名称,前者包含二十五乘兵车,后者比前者高一级,包含一百二十五乘兵车。所以“鱼丽之陈”可能是少量兵车打头阵,更多的兵车随后跟进,形成一种楔形阵势。

在车战中,战车的排列非常重要,排列得好,各个战车之间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掩护,战斗力就会大大提高。《左传》中多次提到战车的排列,后面还会介绍。

而这里唯一提及的具体战斗动作就是射箭,“祝聃射王中肩”,射箭确实在车战中是主要的战斗行为之一。

另外,从指挥的角度,这里提到了“旝动而鼓”,关于“旝”,杨先生的《注》中说:“旝音檜,大将所用军旗,执以为号令者也,通用一绛帛,无画饰。”所以所谓“旝”就是一整块大红布,系在旗杆上,有指挥的功能。至于“鼓”,应该是固定在专门的指挥车上的,据近来的考古发掘,已经有所谓指挥车的遗痕出土,不知是否能看到“鼓”的形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