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彩虹与黑金,二

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首当其冲受到石油影响的政客们在各自的回忆录与自传里对于这样一个如此伟大的技术、经济以及社会故事居然谈论得如此之少。撒切尔在她的自传里几乎没有提到北海石油,尽管她的丈夫就在石油行业里工作,亲身参与了1975年缅甸石油公司的几近崩溃,而且她本人对于与石油相关的内阁委员会也一直抱有密切的兴趣。她对于这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只安排了区区几条参考条目,附带在她对汇兑管制或者税收政策评论的后面。杰弗里.豪尔三两句话就把这个故事讲完了,相比之下某位在火车上偷走他裤子的小偷都占据了自传的更长篇幅。两人都没有提到阿尔法钻井平台大爆炸(3),185名工人在这场悲剧中被火海吞噬或在爆炸中丧生(相当于福克兰战争英军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二)。威尔逊、卡拉汉、梅杰与布莱尔的长篇巨著里面对于北海石油一样吝惜笔墨。劳森在这个问题上倒是写得很清楚,本着本着一贯趾高气扬的作风他横扫了一切支持将石油作为国家资源节俭使用的论点。在许多更为宽泛的政经历史著作中,北海石油这一题目的待遇也很不尽人意。它对文化的影响似乎同样有限:偶尔的宣传性戏剧,几首诗歌,但是没有传世的小说、电视剧或电影,除非把《南方英雄》(4)也算上,但是这部电影的情节主要是关于村民的生活。实际上,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8万名豪饮苦干、胆量过人且经常发无名火的石油工人们将苏格兰的偏僻一角变成了当时的美国西部,但是这些人却没能留下多少足迹。一位十分少有的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历史学家曾指出,苏格兰有着上百家博物馆,但是没有一家以石油为主题。与耳熟能详的煤矿工人罢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危机或者股市大爆炸相比,北海石油——至今依然在产油并盈利——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即便是无人乐意谈起的历史也包含着自己特有的信息。在石油问题上,部分答案在于尴尬与困惑。事实上,这场伟大的冒险从一开始就处于英国国民体验的边缘。不仅是因为钻井平台位于远洋,地处英国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中间,最为狂野的场景都发生在阿伯丁与设得兰的酒吧里,远离格拉斯哥媒体的覆盖范围,暹论伦敦。此外还因为勘探与产油活动所需的资金主要是由美国提供的,而且开采石油所需的技术设备大多也是在英国以外设计并制造的,在油田正式产油30年之后,人们发现自己很难说清楚上帝究竟想要借助北海石油向英国传达什么信息。1980-90年间,尽管英国石油产量喜人,但是国内炼油厂的数量却一路减少,从21家减少到了13家,而且其中还有40%是美国人的买卖。政府顾问为如何利用石油繁荣大力推动工业建设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是在1974年,正当英国迫切需要钻井平台来钻探巨量的海底石油时,共计119座平台中只有3台是国产货。克莱德、泰恩赛德以及贝尔法斯特老旧且资金不足的船坞在四十年代依然制造着全世界将近40%的船只,现在这一份额已经降到了4%。更便宜、设备更精良的外国深水船坞接管了市场。所以在钻井平台方面,挪威、芬兰试着法国都比英国抢到了更多的业务。在苏格兰位于尼格、埃德谢与梅西尔等地专门制造空心立柱的船坞里,巨大的钢架结构在冷风中摇晃,关门倒闭只在旦夕之间。为钻探工作提供必须补给品的维修船也是类似的情况。在船头与船尾同时安装螺旋推进器从而使船只能够在平台附近乱流中定位的突破性技术来自挪威。这是他们的船,不是英国人的。他们很快就将这款船只销往了全世界。甚至在多少要由当地企业进行的石油供应服务方面,英国公司的反应也十分迟钝,而且在国外基本没能争取到什么业务。*17*

金融方面的故事也大同小异。在勘探初期,美国巨头们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北海开展工作,利用他们之前在墨西哥湾积累的经验搭建钻井平台。这些巨型公司内部账目往往不透明,而且他们产油的花费也高得吓人,这意味着政府大臣与财政部与这些公司打交道简直难于登天。政府早期对钻探租赁合同的处理方法是将海域划分成若干个上百平方英里的版块分别出租,这一做法在1972年遭到了下院公共会计委员会的批评,他们认为政府过于慷慨,“英国的表现就像某个随随便便就会上当的酋长国”。中东方面也抱有同样的看法。七十年代诸多怪异的政治小插曲中有一回的内容是时任能源大臣的托尼.本与伊朗国王在后者位于德黑兰的王宫里见面。在注意到了勃列日涅夫、毛以及女王本人各自的签名照片之后,本被告知“如果我们不够谨慎”,北海石油将会改变英国的未来。*18* 国王警告本,面对美国石油巨头的时候要勇于坚定立场。本回国以后的确尽了力,例如在阿莫科石油公司(5)一番较量之后他就“怒火满腔——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某个香蕉共和国的总统正在与一家跨国公司打交道”。工党的应对之道是在1976年成立了英国国家石油集团公司,在石油行业里为政府充当耳目,购买上岸石油总量的51%再倒卖出去。这个公司的存在使得政府对于行业发展有了一定掌握,而且公司在自己驻苏格兰的总部也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是与其他巨型石油公司相比,本质上英国国家石油集团依然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旁观者。1982年劳森将其产油业务私有化,这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私有化。私有化之后形成的英国石油公司(6)于6年后遭到了BP的收购。

英国商业以及英国制造业利用石油繁荣的步伐都算不上快,尽管在爱丁堡优美的夏洛特广场周围扎堆的苏格兰本地银行以及投行在七十年代末就开始组建石油业子公司并雇佣专业经济学家。多起合作经营案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个案发生在《苏格兰人》报社所有方、汤姆逊苏格兰石油公司与列宁曾经的生意伙伴阿曼德.哈默(7)领导的西方石油公司(8)之间。两家公司共同发现了派珀油田(9),这一发现与BP找到的福特斯油田(10)以及壳牌和埃克森石油公司(11)探明的布兰特油田(12)共同成为了北海地区最大的一批油田。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石油投资公司也来到了这里,或成或败在此不再一一细表。在岸上,有几家阿伯丁公司修建了办公室与预制房组成的居住区,提供无休止的直升机出航,发展关于阀门与电子设备的专业知识,在这些方面它们做得挺不错。但是七十年代中期大臣们的殷切期望是通过石油启动银行业、工程业、造船业以及新型服务业的复兴,这一期望距离现实可谓差了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部分原因在于石油繁荣到来时英国工业正处于低潮期,罢工频繁,资金短缺,管理不善。部分原因在于石油推动的英镑的确加剧了八十年代初经济衰退。在石油的推动下,英镑上涨速度与幅度都超过了大臣们的预期。石油通货帮助英国经济挤干了水分并提高了效率,而不可避免的代价就是大范围的企业关门,这很容易就会激怒许多天然倾向保守党的商界人士。国有汽车制造公司英国利兰的主席麦克.爱德华兹(13)当时说,如果政府找不到别的办法来“处理北海石油,那我说不如把这堆倒霉玩意儿留在地底下。”*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