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由明治维新前日本的识字率想到的问题 -- 花生米

共:💬6 🌺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讨论】由明治维新前日本的识字率想到的问题

看到葡萄的帖子,说幕末日本的识字率达到70%以上,这个数据吓了我一跳,同时期欧洲的国家,即便是庶民教育做得比较好的英国识字率也不过20%左右。找了很多资料,都将日本的高识字率(男性50%到70%左右)归功于寺子屋这类蒙学私塾,说到了明治初年全国寺子屋数量已达15000所,高识字率有力的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转型,明治维新的成功云云。我不禁心生几点疑问:

1 这个识字率的是怎么定义的?是会比划几笔平假名片假名呢,还是能阅读汉字书籍?统计口径不同结果会差老远了。

2 识字率是怎么估计出来的?近代以来日本首次人口普查还是大正年间的事情,江户时期有无做过类似中国古代那样全国性的户籍普查?寺子屋的入学率又是怎么估计出来的?似乎都是一笔糊涂账

3 咱们古代人送孩子去学经,图的就是一个功名。日本可以勉强称得上有科举的时代,不过大化革新之后的200年左右。而江户年代有非常严格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官员多为世袭制,等级间流动性要比天朝差很多。对于一个前工业化社会,农业人口占了主导的日本来说,要那么多不能做官的读书人干嘛?难道江户时代的日本农民工匠全都启迪开化了,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观,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教小孩怎么种水稻或者做陶罐,而是送他们去学一些这一辈子都用不到的“四书五经”。也不是说这完全不可能,但这个70%的数据太吓人了。

4 最后又说到兰学了,在明治之前,日本对外获取知识只有长崎这一个窗口,但尼德兰不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兰学在日本国内也仅是极少数一些人的兴趣爱好罢了。一则当时的幕府不可能有科技政策鼓励大家学习,二则学了这些东西也挣不了银子。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好事之徒也从西方引进翻译了数学化学方面的书籍,甚至于日本人还乐意从中国再进口这些三手知识。中国也没有因此而比日本在科技引进普及方面抢到多少先机。社会环境使然,没有这个市场,没有外界环境的压迫,再多人去学兰学也没有意义。

明治维新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中日近代史上的分水岭之一。自然也有很多中外学者去探索日本“成功”的原因,但将日本成功的部分原因,归结于上述的这两点明治维新前的“成就”,在我看来实在不靠谱。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日本真的有远超过同时期欧洲诸国的识字率,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日本直到二战结束时也只是所谓列强中最弱的一等。即便会读经,会写诽句,也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差太远。更何况,日本真正成为一个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技术(而非基础科学)强国,不过是近40年的事情。日本的成功有它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不应搞得神乎其神。这里不是针对葡萄说的话发表反驳,而是看到千篇一律的吹捧文章后想到的,欢迎大家批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