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厚重河南》――叩访朱仙镇 -- 加勒比超人

共:💬5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厚重河南》――杜康与酒

作者:许笑雨

引 言

  西方的史学家说,如果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的鼻子不那么高的话,恐怕世界史便会因此改写了。

  中国历史的长河如果缺少了酒这种颠倒众生的液体,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但要重写,而且无疑将会寡淡许多,东方艺术史上多少耀眼的明星也会黯然失色……

  如此说来,酿酒鼻祖杜康可是个重量级的人物。

  采访“杜康”时正值“三夏”大忙,中原农村的景色也不同一般,终于看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如黛远山,还有潺潺流水。随风涌起的金黄色麦浪,送来阵阵麦香……闻着麦香寻酒香,或许正是采访“杜康”的最佳时节吧。

  出洛阳龙门南行,即进入伊川县。伊川境内,伊水纵贯南北,传说杜康就是在伊水河畔第一次造出了酒。

访古探幽 两个园中寻杜康

  我在传说中杜康造酒的伊水河畔寻觅他老人家的遗迹,多少有些失望,最终甚至连一片借以引发思古之幽情的残砖断瓦也没找到。

  寻访杜康文化,伊川的杜园是一处。杜园位于伊川县城西南,园中有黑虎、白虎两泉,据说是杜康酒的发源地。大门上有书法家沈鹏用草书写的“杜园”二字,进门绕过影壁墙,白虎泉就在眼前了。泉边建有一亭,名曰“怡然”,亭中石碑上刻录着白虎泉的历史、杜康造酒的渊源等。碑文中说,天下名泉之所以能成名,或借山水之胜,或仰名人题咏,但像白虎泉这样因为泉清水洌、有着长久功劳的泉水世上并不多见。传说当年杜康踏遍千山万水寻找水源,最终选择了黑虎、白虎两泉,酿成天下名酒。1969年,伊川杜康酒厂在泉边扩建,3年后杜康酒便香溢四海。为表彰白虎泉的功劳,所以伊川人刻碑勒石,以彰其功!看罢碑文,看看白虎泉,不觉让人心生感叹,因为可怜的白虎泉如今已气若游丝了。

  但距离此处几十米的黑虎泉仍然生命力旺盛,至今还是伊川杜康酒的水源。陪同的当地同志非常热情,坚持让记者尝尝黑虎泉水。记者尝一口,发现与平时喝的自来水相比,果真有天壤之别!

  这座1987年建起的杜园里还有溢香堂、酒圣祠等建筑。我们去的时候是正午时分,满园鲜花竞放,烈日下煞是夺目。

  第二天我到汝阳采访,那里的杜康仙庄和杜园类似,都是由当地酒厂建的杜康文化主题公园。青石匾额上“杜康仙庄”4个字是书画大师李苦禅所书。仙庄的主要建筑杜康祠为仿宋廊院式格局,高低错落,虚实有致,“杜康祠”3字则是李可染所题。走进祠堂,迎面是一尊巨大的青铜酒爵,高足有3米,酒爵里有清水汩汩溢出,显然是寓意杜康酒文化源远流长。杜康祠的“献殿”里摆放着彩塑的李白、贺之章等饮中八仙,据说他们都与杜康酒有着深厚的渊源。

  杜康仙庄的内容比杜园更丰富些,投资也更大,据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这里有杜康村、杜康河、杜康泉,甚至还有杜康墓和当年杜康造酒时“有饭不尽,委余空桑”的那棵桑树。

  据说在陕西的白水县,也有一整套这样的杜康遗迹。

古今中外 酿酒起源说法多

  我现在知道的关于酿酒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术。战国时编辑的史书《吕氏春秋》说:“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上说:夏朝帝王大禹的女儿让仪狄造酒,进献给禹,禹尝了以后觉得好喝得不得了,就说:将来一定会有因为喝酒而亡国的人。于是禹疏远了仪狄并命令禁止造酒。汉代的刘向显然是在向读者暗示桀、纣因酒丧国的历史,而把先觉先知的本领加在了英明帝王夏禹头上。夏禹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先进人物,好像所有的本事和功劳安在他身上都不为过。

  还有人认为酿酒始于黄帝时期。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一个叫岐伯的人讨论酿酒的情景,书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他生活的那个时期。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黄帝内经》一书是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比较差。

  “猿猴造酒”也算一说。《清稗类钞》中的《粤西偶记》记载,说粤西平乐一带,山里的猴特别多,而且都有造酒的本事,擅长采花酿酒。上山打柴的樵夫偶然闯进了它们的巢穴,发现这里的酒多不胜数,并且香美异常,于是称其为“猿酒”。这种说法听起来非常神秘,但我觉得也有道理。猴子把吃不完的果子偶藏一处,或者大量落果积累以致发酵成酒,这种事也说得通。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人类饮酒的历史,就可以推到五六十万年甚至300万年以前, 因为那时已经有猿人了。

  此外,古书中还记载有用酒捕捉猿猴的故事。人们把酒放在猿猴经常活动的地方,猴子见了酒,就争相畅饮,据说也能像人一样喝得酩酊大醉。当它们醒来时,就已经置身笼中了。由此来看,猿猴与酒可能真有点关系。

  为了寻找酿酒的起源,我翻阅了大量资料,以免漏掉某种可能的看法。在翻阅资料时,有一篇报道让我大开眼界。这篇报道说,最近科学家发现,在茫茫宇宙中,存在着一些天体,就是由酒精所组成的。这些天体中所蕴藏着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类喝几亿年。作者认为,这就说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人类不是发明了酒,仅仅是发现了酒。酒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酒精。作者说,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将某些物质转变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备产生这些条件的基础。

  如此说来,中国古人的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千百年来 公认酒祖是杜康

  更多的人愿意相信杜康造酒的说法。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杜康作秫酒”,还说:少康先做扫帚,又做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死后葬在长垣。

  可别小看史书上这寥寥几个字,现在竟成了中国酒文化学者们探讨酿酒起源的重要线索。《左传》中对少康有详细的记载。历史学家郭沫若在他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杜康就是少康,夏王相的儿子。当年夏王相被一部落首领寒浞杀害,相妻已孕,幸得逃脱,生子少康。寒浞得悉少康的消息后,又派人追捕。少康逃到现在河南省虞城县附近的有虞氏当了“庖正”,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又分给他方圆5公里的田地和500人。少康开始恢复父业。最终在夏王相的旧部的支持下,少康杀了寒浞,重建了夏朝。史书上说的“少康中兴”,就是指的这件事。

  杜康造酒的传说恐怕地球人都知道。他把剩饭倒进树洞,久而发酵,气味芬芳。杜康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酿酒术。杜康在受迫害的年代里寄人篱下,司职“庖正”,是专管首领吃饭的,其职责就是努力把领导的饮食搞得丰富多彩些。发明酿酒术应该算是他钻研业务的成果吧。

  晋代江统所著的《酒诰》中说:“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偶然吃剩下的饭倒进树洞里,在温度和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自然发酵,溢出从未有过的香味。古人对这种现象产生了好奇心,经过不断琢磨实践,从而逐渐发明了酿酒技术。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科学。

  据考古学家考证,酿酒早在夏朝甚至夏朝以前就存在了。夏朝距今约四千多年,目前已经出土了那个时期的酿酒器具。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其中可能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杜康可能是这许多人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不过在古代,往往将某种发明完全归功于某个人。在酿酒方面,功劳就都归给了杜康。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越是模糊难辨,越感觉神秘好奇。酿酒起源的问题还是留给考古学者们去慢慢研究吧!不管酿酒起源的真相究竟如何,现实的情况是,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早已实实在在地把杜康尊为酿酒的鼻祖,这种传统文化的认同恐怕是谁也难再改变的事实。

  桀纣贪杯丢掉江山

  自从杜康发明了酒,这种蕴含着无比能量的神奇液体便无孔不入,渗透进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

  如果要评价杜康的功过是非,还真不好说。在杜园和杜康仙庄这样的主题公园里,都设置有关于中国历史上“酒功”、“酒过”的形象展示。

  先说“酒过”。杜康发明了酒,很不幸,首先就是他的子孙因此而亡了国。夏王朝最后一个君主桀,嗜酒到了疯狂的程度。他造了一个甚至可以行船的酒池(酿酒剩下的酒糟堆积成山,有3.5公里之长),不分昼夜与爱妃末喜以及众宫女饮酒淫乐。他们还创造了聚众饮酒人数最多的记录,一次性组织3000人站在池边豪饮,以“醉而溺死者”为乐。遇上这样的酒鬼国君,夏王朝很快就被商汤所灭。

  更不可思议的是,取而代之的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纣王比起夏桀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喝酒方面,纣王也创造性地增添了新花样,不但“流酒为池”,而且“悬肉为林,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接下来的武王伐纣、商代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纣王其实并非一无是处,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可见无论头脑还是四肢,纣王原本都很发达,是否完全因为嗜酒以致堕落到不堪的地步,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了。

  到了战国时期,酒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影响就已经很大了,从“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中就可见一斑:楚宣王会见诸侯,鲁国恭公到的晚了一点,而且带去的酒味道太淡,楚宣王很生气。恭公说,我是周公之后,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嫌味道不足,太过分了吧?于是不辞而归。宣王于是联合齐国发动了攻打鲁国的战争。齐国一直想进攻赵国,但却畏惧楚国插手干涉。这次因为楚国有求,齐国就不再担心楚国来找麻烦了,于是发兵攻打赵国。赵国的邯郸因为鲁国的酒味淡不明不白地做了牺牲品。

酒让历史生动浪漫

  中国历史上因酒误国、因酒误事的故事多不胜数。但“酒功”的例子也有不少,最典型的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称帝后,总感到兵权掌握在武将手里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于是他就请手下的高级将领们喝酒。酒至半酣时,赵吐露真言,你们掌控着军事大权,我实在是不放心啊。不如大家交出兵权,你们如释重负,我也不再担忧,咱们以后就可以天天痛痛快快地喝酒啦!第二天,所有的高级将领都主动交出了兵权。凭着几杯小酒,宋王朝避免了像其他朝代一样因君臣猜忌而引发大规模的杀戮事件。

  自从杜康发明了酒,它很快就流进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领域,成为政治、军事斗争中常用的手段。楚汉争霸时的“鸿门宴”、三国时期的“青梅煮酒论英雄”,都是“酒”的杰作!

  如果中国历史中缺少了酒,浩繁的廿四史将枯燥许多。历史这条长河,自从流进了酒这种神奇的液体,河水便从此奔涌得更加浪漫、更加生动。有人说,酒是历史的兴奋剂。

  在汝阳杜康仙庄中一处草木葱茏的小山丘上,竖立着阮籍、刘伶、向秀等竹林七贤的塑像,他们或挥袖舞剑,或吟哦高歌,或郊野对弈,或醉眠长卧。讲解员说,“竹林七贤”曾隐居在这里饮酒作乐。

  “竹林七贤”所处的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些恃才傲物、不愿与当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文人名士就只有借酒浇愁了。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刘伶可称得上中国第一“酒狂”。据说刘伶经常喝醉以后赤身裸体躺在地上酣睡。有人进屋去劝他穿上衣裤上床睡,他却说:“天地就是我的床,房间就是我的裤子,你怎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啦!”他又曾坐鹿车出门,随身带着一壶酒,命仆人背着锄头跟在后边,说:“我醉死到哪儿,就把我埋在哪儿。”

  “杜康造酒醉刘伶”,是伊河两岸流传最为广泛的传说。一次刘伶路过杜康开的酒店,但见门口贴有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一看,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心中暗想:俺刘伶往东喝到东海,往西喝到四川,往南喝到云南,往北喝到塞外,从来没有醉过半天,这小酒馆竟敢发如此狂言,看我不把你的坛坛罐罐都喝干!他大摇大摆进了酒馆,连饮3杯,结果一醉就是整3年。

  刘伶和杜康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一个时期的人物,但几千年来民间始终流传着这个驴唇不对马嘴的故事,可能是谁也不愿破坏这美好的浪漫吧。

  看看刘伶在《酒德颂》中的名句:“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境界真令我辈叹为观止!

酒让艺术熠熠生辉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许多古代中国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了杜康,没有了酒,辉煌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不知要暗淡多少!这恐怕才是杜康莫大的“酒功”!

  几千年来,杜康被尊为酒祖,无疑是曹操的功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魏武帝一曲激情短歌,不知引发了多少中国人的唏嘘感慨!杜康从此也成了酒的代名词。

  打开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你就会闻见浓浓的酒香――“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朋酒以飨,曰杀羔羊”;“既醉以酒,尔肴既将”。

  据说孔圣人也喝酒,王充在《论衡》里还透露了他的酒量:“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

  三国时的孔融认为,当年屈原之所以在楚国不合群,得不到提拔,就是因为不会喝酒,他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说的“屈原不馕酾曹,取困于楚”,不知自诩“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听到这话是什么感觉。

  中国文人的代表人物李白和杜甫,都终生嗜酒。“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郭沫若先生曾煞费苦心地统计出,在李白和杜甫现存的诗作中,涉及酒的,李白占17%,杜甫占21%。可想而知,假设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一定会少了许多韵味,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会薄了许多。李白的命运让人感叹,最后竟因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好酒,他的诗词文赋以及生平轶事大多都与酒有关。其实他的酒量实在不怎么样,“终日饮酒,不过五合”。苏东坡曾经在酒醉后立下“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祠”的禁令,但他爱请朋友喝酒,看朋友畅饮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他为此专门写过心得体会:“见客举杯徐饮,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东坡不但饮酒有情趣,酿酒也有情趣。他曾心血来潮用蜂蜜造过蜜酒,不过没成功,因为被他邀来品尝蜜酒的朋友“一饮三遗矢”,东坡自己也不停地往厕所跑。

  诗人似乎天生与酒有缘,如果缺了这种特殊的添加剂,中国的诗歌肯定会减色不少。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引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引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绝唱;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引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就连女诗人李清照,也经常“把酒黄昏后”,“沈醉不知归路”直至“浓睡不消残酒”。

  不但诗与酒有缘,在绘画和书法艺术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好求,但是求画者如果先用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提出要求,总能如愿以偿。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作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乘着酒兴所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待到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唐代“草圣”张旭,写字前先大醉、再狂呼乱走一通,泼墨下笔如有神助……

  如今无论是在伊川的杜园还是在汝阳的杜康仙庄,都不乏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墨宝,李苦禅、李可染、娄师白、启功、沈鹏等诸多书画高手们的真迹都被刻在石碑上。我粗略地看了一遍,这些诗文都是颂扬杜康的溢美之词。

  我正感叹收集到这么多大家的墨宝是多么不容易时,同行的一位先生说,其实书法家也愿意在这些可能长久存在的地方留下痕迹,如果把书画留到我等无名小辈手里,谁又能看得到呢。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怪味故事:两省三县争杜康

  自从几千年前杜康在伊水河畔造酒之后,这一带的酒香始终未散。尤其是盛唐时期,这里的酿酒作坊更是星罗棋布,多不胜数。唐朝诗人宋之问曾写过一首诗,记录寒食节在伊川饮酒的情形:“……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晋代的竹林七贤,唐代的大诗人杜甫、白居易都曾慕名而来品尝这里的仙水佳酿。

  后来,杜康酒渐渐式微。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杜康酒才重新焕发了生机。目前在全国有3家生产杜康酒的企业,分别在伊川县、汝阳县和陕西的白水县。“三杜鼎立”引发的是是非非,和上个世纪80年代争夺杜康品牌的“两伊大战”一度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新闻,给几千年的杜康文化赋予了新的内容。

  3个地方虽然都生产杜康酒,都打着杜康文化的大旗,可3个杜康却又各不相同。我查找了3家杜康的相关资料,发现“伊川杜康”是夏朝人,“汝阳杜康”是周朝人,而陕西的“白水杜康”竟是汉代人!大家的观点还都有论据,每个地方还都有遗址。伊川和汝阳毗邻,虽然各有各的“杜康造酒处”,但毕竟这两个“造酒处”都在伊河的支流上,而且相距不远,这还好理解。可白水县也有一整套的遗迹,杜康河、杜康泉、杜康墓,一个都不差,这就实在是不好解释了。

民间故事:名酒助战杀日寇

  在伊河岸边,有一批痴迷杜康文化的研究者,伊川县的翟智高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听说记者来采访杜康文化,翟先生特意把他多年的研究成果都搬来了。

  50多岁的翟先生满头大汗,扛着一个死沉死沉的旅行包进了记者的房间。他“扑通”一声将大包摔在地上,喘着粗气说:“这里全部是资料!”打开旅行包,里面是《水经注》、《说文解字》、《汉书》等一堆史书和发表的论文材料。这些书不知他翻了多少遍,有些早已是少皮没毛了,书页中还夹着许多注释用的小纸条。那天晚上,在宾馆柔和的床头灯光下,翟先生那双不大的眼睛坚定而有神。说起杜康造酒的渊源,翟先生引经据典,出口成章。

  翟先生说,伊川县黄兑村有条小溪名叫杜河,就是《水经注》上所说的康水。这条河的源头有一泉,水甘质纯,大旱不枯,久涝不溢。传说大禹治水时其人马常在此处饮水,后人称此泉为“上皇古泉”。这个泉就是杜康最初的造酒处。后来因为造出的酒供不应求,杜康才到白虎、黑虎泉边造酒。建国初期,黄兑村还有杜康酒坊院,院中还有石牌坊,上面的对联如今村里还有老人记得……

  翟先生把一张伊川地图铺展开来,几乎占据了整张床。他不时地戴上眼镜,比照着《水经注》等史书上的记载,给我指点着哪是伊水,它有几条支流,这些支流分别发源于何处,从哪儿流到哪儿,在哪儿汇入主流,杜康最有可能在哪儿造酒……我也顺着他的思路苦苦求解,但最终脑子里还是一团糨糊!

  不是我想懒省事,也不是遵循“读书不求甚解”的古训,如若将这个推理过程展现出来,大多数读者也会像我一样“头大”。如今已是70多岁高龄的何修路老人是伊川杜康酒厂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被尊称为“当代杜康”。这次采访中未能见到这位老人,甚为遗憾,但记者还是从侧面了解到一些他的事迹。何修路老人祖籍伊川县皇得地村(即今天的黄兑村),村里的“上皇古泉”据传就是当年杜康最初造酒的地方。何家世代酿酒为生,他从小闻着酒香长大,跟着父亲夏采曲,秋蒸酒,据说12岁时就学会了酿酒的全套程序。因为何家酿造的酒工艺讲究,味道醇正,又出自皇得地村,人们称其杜康酒。

  皇得地村的村民都知道何家酿的杜康酒在抗日战争中还曾立过一功。1944年日军占领伊川时,有酒贩经常将他家酿的杜康酒卖到日军军营,日军官兵很是喜爱。当地的自卫团团长、皇得地村村民郭绍绪知道后,于当年的8月25日设宴招待日军,请他们喝杜康酒。席间,郭绍绪等突然发难,击毙日军110师团139连队官兵13人。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震动。

名人故事:周恩来与杜康酒

  1968年,何修路调到伊川县酒厂。当时酒厂的规模还很小,只有一个白酒车间,几十个工人。何修路看到厂里主要生产红薯干白酒,就提议把历史名酒杜康酒恢复起来。这可是个大胆的想法,因为生产杜康酒要用粮食,那个时代,哪来那么多粮食生产酒呢?

  直到他们去安徽亳州参观了古井贡酒厂后,才下定了恢复杜康酒的决心。古井贡酒厂1958年建厂,1963年古井贡酒就成了全国八大名酒的第三名。这件事对他们刺激很大,“全国八大名酒,河南竟一个没有!”

  “恢复杜康酒考察研制组”成立后,何修路挑选了9名青年技术人员开始了艰难的攻关过程。他们挖掘杜康酒的传统酿造工艺,登门拜访酿酒专家,到各大酒厂考察学习。1971年7月,杜康酒试制成功。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来我国访问,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恢复邦交。29日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田中。席间,熟悉中国文化的田中提到“天下美酒,惟有杜康”,在座的郭沫若先生向田中介绍了杜康酒的历史。据说周恩来总理曾指示调查河南省各县的县志,要求恢复杜康酒的生产,还说要把酿好的杜康酒送给田中角荣。

  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这段佳话成了当代杜康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到杜康,就会说到田中访华,就会说到周恩来总理与杜康酒的故事。这个故事无疑从客观上促进了杜康酒的发展。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与伊川县毗邻的汝阳县和陕西的白水县相继建厂开始生产杜康酒。

酒业故事:一个商标三家用

  1981年,我国商标法颁布实施,“杜康牌”商标落户伊川。两年后,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伊川县杜康酒厂分别和汝阳、陕西白水的两家杜康酒生产企业签订了“杜康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形成了“一家注册,三家使用”的“三杜鼎立”局面。

  20年来,3家酒厂曾经相互抢地盘,挖人才,还打过价格战,产生过不少纠纷,也打过一些官司。如今,3家酒厂已进入相对平稳的竞争状态。记者在伊川、汝阳两地采访时,已经感觉不到剑拔弩张的态势,只是还能闻到硝烟散去后的味道。

  陕西白水杜康酒厂我不了解,不敢妄加评论,但我知道,伊川杜康和汝阳杜康两家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都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伊川杜康的一个同志说:“当年杜康酒紧俏得很,县长写条子也只能搞到一箱。去全国各地办事,带上两瓶杜康酒,管用着呢!”时至今日,两家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不比从前了。许多业内人士分析,“三杜鼎立”消耗了企业太多的元气。有关专家认为,商标具有独有性,应该是独家使用的,“一家注册,三家使用”违反市场规律。企业不能快速发展,除了体制、管理方面的原因外,这是重要因素。

  伊川杜康酒厂经历了“三九集团兼并风波”之后,去年在老厂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杜康酒业有限公司,力图脱胎换骨,轻装上阵。

  杜康是酒的代名词,在品牌内涵上无与伦比。但酒文化只能赋予企业灵魂,并不能赋予它旺盛的生命力,杜康要想再度崛起,制胜于市场,眼光恐怕不能只盯在商标、品牌上。未来的杜康文化如何演绎,我们走着瞧!

(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