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略论“短缺经济学”的理论失误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误导 -- 镭射

共:💬45 🌺6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略论“短缺经济学”的理论失误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误导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和他的著作《短缺经济学》。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短缺经济”,并围绕这一概念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科尔奈的这一经济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弊端的理论概括,从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科尔内的理论内容,其实概括起来很简单:

1、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持币待购”现象,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购买力过剩;

2、购买力过剩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能力不足;

3、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未能得到发挥,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由此得出结论: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只有走市场化改革之路。

仔细推敲科尔内的理论后我发现,他的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他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手中持有的钞票,直接等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于是,当他看到“在严寒里排队凭票购物”的人们时候,便得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结论。

那么,科尔内的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手中持有的钞票可以直接等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的理论设定对不对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引用韩国经济学家朴圣相的话来回答。朴圣相指出,发展中国家以本国货币的形式存在的储蓄,并不是有效的投资来源。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不是世界硬通货,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换回实物生产设备。同样,发展中国家以本国货币的形式存在的储蓄也不是有效的市场需求,也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不是世界硬通货,不能在国际市场上作为支付手段换回需要的资源。

发展中国家如此,社会主义国家亦然。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货币都不是世界硬通货,不能在国际市场上作为支付手段换回需要的资源。科尔内简单的将古典经济学中的“储蓄=投资”等式改头换面了一下然后套用在了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问题的严重误判,并进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正是他的这一理论误判,导致东欧国家走向了“休克疗法”,造成了90年代初东欧国家的经济大崩溃。

通宝推:西瓜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