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 试论中国军屯发展的基本规律 -- 冰河之水

共:💬5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新疆的军屯沿革

屯垦戍边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重要国策。我国政府在新疆组织屯垦,从公元前205年开抬,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高昌国、隋朝、唐朝、元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17个政府,先后在新疆组织各族军民,进行大规模的屯垦戍边活动。

  西汉在新疆的屯垦,从公元前105年开始,到公元8年结束,经历113年。主要分布在轮台(今轮台县东南20千米的柯尤克沁古城)、渠犁(今库尔勒西南60多千米的30团南)、焉耆(今焉耆县南)、龟兹(今库车县东皮朗古城遗址)、楼兰(今若羌县罗布泊西北岸)、伊循 (今若羌县东北79千米的米兰)、交河(今吐鲁番市西10千米的亚尔乡)、高昌(今吐鲁番市东南45千米的高昌故城遗址)、眩雷(今伊犁河谷中)、赤谷 (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东南的伊什提克)、姑墨(今阿克苏市附近)、北胥鞬(今莎车县内)。

  西汉在新疆屯田,最高的管理机构是西域都护府,下有戊巳校尉、各地驻军校尉、屯长分级管理。屯军2万多人,屯垦约50 万亩。每个屯兵平均种地20亩,屯兵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国家供给,劳动产品全属官府。

  东汉在新疆的屯垦,从公元73年开始,到220年结束,断续屯田147年。主要分布在伊吾(今哈密市西60多千米的四堡村)、柳中(今都善县西南40多千米的鲁克沁乡)、高昌、金满(今吉木萨尔县北12千米的北庭古城遗址)、楼兰、疏勒(今喀什市东北汗诺依古城遗址)、于阗(今和田市东北阿斯克比尔古城遗址)、精绝(今民丰县北150千米尼雅古城遗址)8地。东汉在新疆屯田的组织管理,前期设有西域都护和戊巳校尉,后期设有西域长史和屯田司马。以军屯为主,有少量犯屯。规模小,人数少,屯军约5000人,垦地约10万亩。

  魏晋在新疆的屯田,从222年开始,到316年结束,经历94年。主要分布在楼兰、高昌、尼雅等地,楼兰是最大的屯垦基地。其时,内地长期割据混战,中央政府无力大规模经营西域,西域屯军约2000人,垦地只4万多亩。管理屯田的机构,主要有西域长史、戊已校尉和营部督将。种类以军屯为主,其次有犯屯。317-376年,前凉政府在楼兰、海头(在罗布泊西南)和高昌办有屯田。 376-640年,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和高昌国,相继在高昌屯田,军屯和民屯并举,有屯军几千人,屯民几千户。445-470年,北魏政府派万度归率军,在鄯善(今若羌县城附近)、焉耆屯田,设有西戎校尉府、军镇、都使、子使和戊主管理屯垦。

  608---618年,隋炀帝为了统一新疆,派军到伊吾(今哈密市)、鄯善、且末(今且末县西南)屯田,由驻军长官、都使、子使管理屯田事务。以军屯为主,其次有犯屯。屯军约3000人,屯犯有数百人。每兵种地20亩,共有屯田6万多亩。

  唐朝在新疆的屯田,从630年开始,到791年结束,经历161年。主要有11大垦区。在北疆地区,有伊吾、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城北12千米的北庭古城遗址)、轮台(今乌鲁木齐市南郊15千米的乌拉泊古城遗址)、清海(今石河子市西15千米的乌拉乌苏乡)四地;在南疆地区,有西州(今吐鲁番市东南45千米的高昌故城遗址)、焉耆、乌垒(今轮台县东61千米的策大雅乡)、龟兹、疏勒、于阗6地;在中亚有碎叶(今哈萨克斯坦的托克马克)1地。

  除上述驻军千人至万人的军镇屯田外,在新疆的25个守提城(驻军300人的边疆军事检查机构)、各烽戍(驻军几人至几十人的边防哨所)、各州县,还有很多小规模的屯田。

  唐朝在新疆的屯田,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一领导,由节度使兼管,由支度营田使专管,但这两个职务一般都由都护兼任。都护府下属军镇屯田,由驻军长官兼管,由营使副使、营田判官、营田巡官主管;各都督府、州屯田,由都督、刺史兼管,由府州田曹主管。再下所属各屯,由屯主、屯副主管。以军屯为主,还有民屯和犯屯。每屯种地50顷,有兵500人左右,每兵平均种地10亩左右,实行供给制管理,产品全归官府。全疆屯军5万人,屯田50万亩。唐朝在新疆屯田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成效之显著,都超过了前代。

  1278-1298年,忽必烈派元朝军队到新疆屯田20年。主要分布在8个地区,即东疆的哈密力(今哈密市),北疆的别失八里(今吉术萨尔县城北的北庭古城遗址)、滕竭儿(今阜康市)、亦里黑(今伊宁附近),南疆的曲先(今库车县)、可失哈儿(今喀什市东北)、斡端(今和田市)、阁部(今且末县)。这些屯田都是在平定海都叛乱中产生的,也是在这次战败中结束的。元朝在新疆的屯田,由北庭都护府统一领导。军屯设宣慰司、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分级管理,民屯设总管府或营田司、提领所分级管理。以军屯为主,民屯为辅,有屯军2万多人,屯民3.7万户,垦地100多万亩。

  清朝时,新疆的屯垦空前发达。主要有26个垦区,东疆地区有巴里坤、哈密、吐鲁番3地,北疆地区有木垒、奇台、济木萨 (今吉木萨尔县)、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县)、晶河(今精河县)、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今阿勒泰市)13地,南疆地区有喀喇沙尔(今焉耆县)、新平(今尉犁县)、卡克里克(今若羌县)、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今巴楚县)、喀什噶尔(今喀什附近)、叶尔羌(今莎车县)、和田10地。

  1716年,康熙帝为了阻止准噶尔汗国军向东攻扰,供给前线清军急需的粮草,开始派军到哈密、巴里坤、木垒屯田。 1755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开始从内地调派大批军民,到新疆掀起大规模屯垦戍边的热潮,在天山南北、主要是在北疆地区大办各种屯田,其中伊犁和乌鲁术齐是两大屯垦中心。到1840年,新疆各种屯田共有屯丁11万多人,男女总人口近50万人,屯地近300万亩。

  1840---1850年,布彦泰、萨迎阿任伊犁将军,新疆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屯垦的高潮,新垦荒地125万亩,其中南疆72万亩,北疆52万亩。1864年后,新疆爆发战乱,浩罕国的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新疆各种屯垦遭到大破坏。

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后,1884年建立新疆省,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发展民屯,清朝在新疆的屯垦事业出现第三次高潮。1884-1905年,全疆新垦荒地960万亩,乌鲁木齐变成新疆最大的屯垦基地和经济、政治中心。到1911年,新疆人口达到216.2万多人,耕地增到1055.47万亩。

  清朝在新疆屯垦,组织管理较严密,制度较完备,经营效益较好。各种屯田都由当地军政机构兼管,军屯和犯屯由各级军官兼管,民屯和回屯由各级政府地方官兼管。1864年前,伊犁将军是新疆最高的军政长官,兼管全疆各种屯田事务。其下分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掌管各地军政事务,兼管各地屯田事务。各地兵屯,由同级军官兼管,分设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军官。各地旗屯,由领队大臣、总管、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军官兼管。各地民屯,由陕甘总督、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县丞、巡检分别兼管。各地回屯,由阿奇木伯克、伊什罕伯克和下属专职伯克兼管。1884年建省后,新疆巡抚兼管全疆屯田。兵屯以营为主要建制,一营500人左右;以哨为基层单位,一哨90人左右,分别由营官、哨长、什长兼管。各地民屯,分别由道尹、知府、同知、知州、知县、县25分级兼管。各地屯田好坏,是评判各级军政官员政绩优劣、地位升降的主要依据之一。

1912---1949年,新疆屯垦经历了两起两落的变化。杨增新统治时,新疆屯垦事业继续发展。1912---1918年,他组织各族军民,大规模开渠垦荒,发展民屯,使全疆耕地由1055.47万亩增加到1202.67万亩,新增耕地147.2万亩,在内地协饷完全断绝的情况下,基本上解决了新疆军民的衣食问题。1928---1933年,金树仁统治时,全疆大乱,战火连绵,新疆屯垦遭到大破坏。

  1933---1944年,盛世才统治时,前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新疆屯垦事业获得空前未有的大发展。当时,执行了两个三年发展计划,建立了屯垦委员会,第一次在新疆创办了机械化农场,在全疆掀起了大办水利工程的高潮,迅速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11年内,使新疆耕地从463万多亩增加到1680多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173万石。这是1949年前,新疆历史上耕地和粮食产量增长最快的时期。1944-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局势动荡,战火纷飞,汉民逃亡,土地荒芫,北疆屯垦遭到破坏,南疆屯垦陷入瘫痪,新疆屯垦再次衰落,粮棉产量减少过半。

  历代在新疆屯垦,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屯垦戍边是新疆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保卫和开发新疆的迫切需要,是中国政府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巩固统一的成功经验。它对巩固祖国统一,保卫西北边防,推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团结,都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的屯垦戍边事业进入了黄金时代。1949年10月---1954年10月,是新疆兵团的前身驻疆解放军创办军垦农场的时期,是新疆农垦事业的艰苦奠基阶段。1949年10月12日,王震司令员率领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第二、六两军,共8.9万人,从甘肃酒泉、玉门出发,进军新疆。12月5日,毛泽东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参加生产建设工作。

  1950年3月,驻疆解放军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天山南北各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在野兽横行的雪山深谷,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铺路,盖房建场。初入垦区,没有住房就住苇棚和地窝子,没有磨子就吃煮麦粒,没有工具就自己造,没有耕畜就人拉犁,缺少种子就每人每天节约口粮100克。

  1950年,全军开荒6.41万公顷,播种5.57万公顷,收获粮食329万吨,棉花375吨,油料1860吨,年底有牲畜18.15万头。当年创办军垦农场13个,全军粮食自给7个月,蔬菜油肉全部自给。到1954年,已创办军垦农场43个,有耕地7.73万公顷,生产粮食7.18万吨,棉花1900吨,油料2100吨,给国家上交商品粮1.69万吨。

  1951-1952年,驻疆解放军还节衣缩食,筹集资金,创办了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的现代工业。1952年底,他们按照中央的指示,把部队创办的19个大中型工矿企业,无私地移交新疆省政府管理,为新疆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10月---1957年底,是新疆兵团成立和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的时期,也是兵团人的艰苦创业阶段。 1954年10月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司令部驻乌鲁木齐市,司令员陶峙岳,政委王恩茂兼任,副政委张仲瀚。兵团下辖15 个师级单位,主要有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此后,解放军部队创办的军垦农场逐渐变成农垦职工管理的正规化的国营农场,军队的自给性生产变成了纳入国家经济计划的企业化生产。各农场制定了规划,实行企业化管理,改供给制为工资制,贯彻多种经营的方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行科学种田,扩大职工队伍。

  1954---1957年,兵团国营农场从43个增加到59个,耕地面积从7.73万公顷增加到22.48万公顷。人口从17.54万人增加31.15万人,职工从10.55万人增到17.87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从1.18亿元增到2.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从8856 万元增到2.2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从3153万元增加8233万元,工业总产值从5703万元增到1.46亿元。粮食产量从7.18万吨增到 12.24万吨,棉花从0.19万吨增到1.09万吨,年底牲畜存栏数从52.99万头增到74.25万头。

  1958年初至1966年5月,是兵团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兵团广大干部和职工创造了第一次辉煌,兵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基本上奠定了兵团现在的规模和战略格局。这段时期,兵团经历了1958-1960年的大发展,1961-1962年的调整, 1963-1966年5月的全面发展3个阶段。实现了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展,工建交商服务业稳步前进,科教文卫体欣欣向荣,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个队的任务全面承担,经济建设、安定团结、维护统一、民族团结四个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兵团在全国农垦事业中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农垦组织,兵团业绩受到新疆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兵团人为在兵团工作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1957---1966年,兵团国营农场从59个增到158个,耕地从22.48万公顷增到80.86万公顷。人口从 31.15万人增到148.54万人,职工从17.87万人猛增到80.8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从2.33亿元增到6.2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从2.29 亿元增到9.7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从8233万元增到3.64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46亿元增到6.12亿元。当年财务盈利从1391万元增加到 1.13亿元。粮食产量从12.24万吨增到72.03万吨,棉花从1.09万吨增到2.49万吨,油料从0.21万吨增到1.45万吨,甜菜从0.34 万吨增到24.11万吨,年底牲畜存栏数从74.25万头增到208.57万头,肉类产量从0.55万吨增到1.96万吨。工业企业从115个增到297 个,建筑企业从142个增到175个,运输汽车从2530辆增到4139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8696万元增到3.47亿元。

  这段时期,兵团经济在新疆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兵团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从5.58%上升到16.39%, 职工从占36.35%上升到48.36%,工农业总产值从14.38%上升到24.38%,其中农业总产值从7.35%上升到15.62%,工业总产值从 30.84%上升到38.57%。耕地从11.51%上升到24.2%,粮食产量从8.7%上升到21.44%,棉花产量从30.53%上升到37%,油料产量从4.16%上升到16.93%,年末牲畜存栏数从4.34%上升到7.79%。

  1966年,兵团在全国农垦事业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兵团人口占全国农垦总人口的21.22%,职工占全国农垦的 30.56%,耕地占全国农垦的29.74%。工农业总产值占27.1%,其中农业总产值占12.76%,工业总产值占71%。粮食产量占15.66%, 棉花占39.63%,糖料占26.87%。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占71.52%,建筑企业占96%,运输企业占87.5%,商业企业占80.64%,兵团企业盈利额占全国农垦的71.18%。

  同时,兵团科教文卫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在平息伊塔事件,支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建立边境团场等保卫边疆的重大事件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兵团还为支援内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9---1961年支援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灾民500万千克救命粮,1961年支援山东小麦种子15万千克,油菜和黄豆种子各2.5万千克、冻羊肉50吨,1964年帮助甘肃省组建农业建设第十一师,支援粮食、种子 500多万千克,1965年帮助宁夏、青海、陕西组建农业建设第十二、十三、十四师,同年帮助西北局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帮助贵州、四川建设一批国营农场,帮助黑龙江省规划了大庆油田农场,1966年帮助西藏创办了波密农场,组建工程师支援了甘肃酒泉钢铁厂建设。1960---1965年,兵团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执行国家交给的援外任务,支援越南创办军垦农场8个、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所。

  1966年5月---1981年12月,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1966年5月16日---1975 年3月25日,是兵团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阶段。在十年动乱中,由于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大肆破坏,兵团各项事业都遭到严重挫折。 1966---1974年,兵团人口和职工大量增加,生产连年下降,财务连年亏损。1967---1975年9年中,6年亏损6.75亿元。兵团从全国盈利大户变成亏损大户,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1975年3月25日,兵团体制被撤销。

  1975年5月,成立新疆农垦总局,任务是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自治区各厅局和各地州,对农垦单位实行多头领导,物资供应和基建投资大量减少,引起人心混乱,场社关系紧张,生产下降,亏损更加严重。1975---1977年,3年共亏损6.63亿元,占全国农垦亏损的一半。

  1981年12月至今,是兵团事业的振兴时期,也是兵团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兵团恢复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建设和保卫新疆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

  在改革方面,从1979年起,国家改变对农场统收统支的财务制度,开始实行财务包干制,克服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1982年,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改变了多数农场单一经营农业的状况。1983年,在全国最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逐步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体制,取消了农工等级工资制,结束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了多种所有制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改革了分配方式,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改变了企业领导体制,实行了场(厂)长负责制。推行了企业(团场、厂矿等)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国家管理机关和团场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变成了合同管理。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制,实行了住房、养老、医疗、失业制度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加快了农垦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兵团经济的发展,开创了兵团事业的新局面。

  1990年3月,国务院批准兵团计划单列,把兵团的经济发展计划直接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计划。这为兵团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7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强兵团工作,兵团对外可组建中国新建集团公司,享受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各项政策。。这进一步增强了兵团屯垦戊边的实力,大大提高了兵团在全国的地位,这有利于兵团更好地发挥保卫和建设新疆的作用。2000年11月,中央批准将兵团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哈密农场管理局、和田农场管理局分别更名为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第十三师、第十四师。

  到2000年底,兵团共有14个师,174个农牧团场,人口248.05万人;在岗职工70.37万人。国内生产总值 180.68亿元。兵团人在戈壁荒滩兴建了一批农工商结合的、城乡结合的农垦新城镇。戈壁明珠石河子,交通枢纽奎屯,首府卫星城五家渠,边陲重镇北屯,棉花新城阿拉尔等,象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新疆原野上,成为各大垦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兵团还在各团场驻地建起174个集镇,在各连队驻地建起3844个村庄。目前这些集镇和村落正在进行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整体迈向富裕和发达的新台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兵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业绩辉煌。进入新世纪,兵团人必将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不断夺取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新胜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