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今本说唐 1 -- 发泡剂

共:💬19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今本说唐 2

叁 末座少年

还在隋炀治世的一天,隋唐之际有名的预言家李淳风(预言武则天会做女皇帝的

那个)出现在隋的东都洛阳。一时间访者如潮,在无数想知道自己未来的拜访者

中,有叁个人被记在了史册中。

这叁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是结伴一起来找李淳风的,他们的名字如下:

王□、韦挺、杜淹。

李淳风笑着告诉他们:你们是非常好的朋友,那我可以告诉你们,将来你们也会

因为同一件事一起倒霉,不过没关系,因为最后你们又会一起位极人臣。

约十年后,他们果然因为同一件事而遭到流放的命运,虽然在这件事上,他们分

别站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上。在一起悲悲戚戚被押解上路的时刻,忽然,有人

送来了五百两黄金,被赠送的对象,是和王□、韦挺立场相反的杜淹……

李淳风的话,究竟是不是真有,或者他们叁人在当时是不是相信,现在已不得而

知。不过,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倒是觉得叁人中的王□胆子可真不小,居然就

那么大模大样地在朝廷的重心地带晃悠,因为在那个时候,他的身份,可是正被

通缉的要犯。

王□的父亲,曾是隋文帝小儿子汉王杨谅的手下。文帝死后,杨谅不服他的二哥

杨广登基,起兵造反,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于是王□的父亲跟着一起倒霉,他是

死掉了,王□则从此成为通缉犯,亡命南山。

好在王□这个人朋友很多,其中不乏有势力的,也不乏所谓“江湖上的朋友”,

他在号为“长安大侠”的某人的主要帮助下,一点儿也不危险地在山中住着。后

来,追捕的命令也慢慢松懈了,王□更是无顾及地经常跑出山来瞎逛。毕竟,他

最喜欢的,就是和一大群“朋友”交游。

韦挺、杜淹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为了感谢各位朋友的帮忙,也为了遵从母亲“你成天在外面交游,也把你的朋友

们带回家来看看啊”的话,有一天,王□请了很多人到他家做客。有个小插曲是

当时王□没什么钱,因为流亡了那么久,结果为了请这些朋友,他的妻子把蓄了

很久的头发剪下来换钱。

朋友们来了,在这些彼此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中,有后来非常有名的初唐名相房

玄龄和杜如晦。王□的母亲显然对他最要好的朋友的评价不如对这两位的评价高

,当她见识到房、杜两位的风度学识后,非常开心地说“我的儿子有这样的朋友

,他的未来就不用操心了”。而这一刻,王□却发现他的妻子在注意其他的地方

,他顺着妻子视线看去,看到的是末座最年轻的一个少年人。妻子说了一句很“

过分”的话:这里所有人的富贵,将来都在那少年身上。

这些话,在很久很久以后,被王家的后人告诉了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圣杜甫,

并被记载在杜工部不朽的“诗史”中。

当时的王□是感到哑然吧。妻子的话太可笑了,就是母亲的见识,应该没什么了

不起才对,他一定是这么想的。几年过去,本来以为强盛无比的大隋竟然倒下了

,努力在新朝谋求一席之地的王□再一次见到了被他母亲看重的房、杜,更见到

了被他妻子过誉的末座少年。这年刚刚满二十岁的少年已不会再坐末座,因为少

年已以新帝次子的身份,成为地位远远凌驾他们之上的秦王,秦王李世民。房、

杜也成了秦王府重要的幕僚。王□却没有太在意这个变化,他更愿意和自己最好

的朋友韦挺一起投靠更在秦王之上的人物--太子李建成。韦挺,和李建成是从小

一起玩到大的好友。

这时候,杜淹还在洛阳,在与唐敌对的王世充手下任职。

太子建成和秦王世民,还是一对“好兄弟”。

李渊在七岁上死了父亲,他的母亲之前生的几个男孩相继夭折,他作为他父亲唯

一活着的儿子,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和李氏家族族长的位置。

李渊的母亲,和有名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大概独孤家的女孩子都是那么地个性

强,李渊的母亲也是以严格得严厉的个性闻名。而李渊,总起来看,还是算被教

导成才了。

十七岁时,李渊那位伟大的姨夫成了不名誉的篡位者和极名誉的皇帝。李渊立刻

以皇帝近亲的身份被选入宫廷成为侍卫。同时,他却又迎娶了应该是对新朝怀有

不满甚至可以说仇恨的窦家小姐。

想来,以窦小姐的有名的“聪慧”,这种不满是不会表露出来的。而另一方面,

窦小姐是极富盛名的美女和聪明女孩,是众多贵族公子追求的对象。她的父母因

此立了个规矩,在一扇屏风的背后画两只孔雀,让人从正面射箭,如果能射中背

后的孔雀眼睛,就是他们窦家的女婿。不用说,嘿咻嘿咻跑来射中了孔雀眼睛的

人正是李渊。

李渊也是有名的“好色”的皇帝,这一点在他的美丽妻子在世的时候,看来到是

很收敛,在做上皇帝以前,李渊一共有八个孩子,其中倒有五个是正妻窦夫人所

生。

头两个是女儿,都是妾室生的,除了一个封号和一个丈夫的名讳,对这两位公主

,所知实在太少。

开皇八年,正是隋文发军南怔的那一年,李渊也加入到南征的队伍中。和小说言

家所形容的不同,其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的李渊只是个地位不高的中层军官,什么

杨广派人来找亡陈美女孔贵妃时李渊居然敢违抗他的命令杀了孔氏的故事,根本

是不可能发生的,那只是后来无聊的文人乱掰野史罢了。当然,尽管地位没那么

高,李渊的雄心还是很强的。在同一年,他的第一个儿子出世,他为这个未来拥

有悲剧性的命运的长子起的名字是“建成”。就是建功成业的“建成”啊!

然则李渊并没有在南征的战争中建成多大的功业,一方面是这一战役本来就没大

什么大仗,另一方面就是隋文帝的心结问题。

前章已经讲述过隋文对原属关陇集团的旧同僚们始终戒心很重的原因,李渊也是

关陇集团中顶级世家的族长。于是,尽管他是隋文帝宠爱的外甥,可就是得不到

重要的职位。如果说作隋文外甥有什么好处的话,就是隋文平白无故杀了不少关

陇集团的贵族,却不忍心杀这个外甥。至于其他就说不上了,因此除了最后李渊

在隋室丧乱中谋得比较有实权的职位外,之前,他一直都在四品的外任官上打转

,处于不上不下的清闲位置。

隋文杀了很多旧日的同僚,隋炀对大臣的猜忌心更重,李渊不是个笨人,他对这

些危险很清楚,故而年轻时代的雄心很快就消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隐藏起来

了。喝酒,玩乐,对任何重大的政事不发表意见,李渊就是这么度过了他的青年

和中年时代。

但是把李渊当作一个“庸才”是错误的,实际上,在他心里,并没有一刻放弃过

年轻时代的理想吧,甚至诸如“姨夫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这样的

心思,也未必不在他心里闪现过。窦夫人其实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怂恿她的丈夫保

持雄心,或者说,野心。这和她是周武帝外甥女的身份有关,也和她高傲的性格

里绝不能忍受一个真正碌碌无为的丈夫的骄傲有关。不过李渊谨慎得有时候太过

的个性也就这么养成了,何况他也很清楚看到,随随便便篡位的话,就注定要象

他的姨夫杨坚及表兄弟杨广那样和大臣的关系紧张,是非常危险的。

豪富但压抑的生活中,窦夫人给李渊生下第叁个女儿,有名的“娘子军”之平阳

昭公主。然则,如果看史书的话,是没有记载平阳公主的年龄和出生时间的,这

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平阳公主的排行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根据李氏兄弟的年

龄差别,即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岁,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两

岁,这样推断,平阳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自然也

有人拿史书上的模糊做文章,把平阳公主设定为李世民的妹妹,不过这样的可能

性确实要小很多。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也是个名人,他在隋朝是个大闲人。本来

柴绍也不是没官职,他是太子千牛(也就是东宫侍卫的意思),可是隋炀帝的太

子很早就死了,又没有立别的太子,柴绍也就清闲无比了。

按史书记载,开皇十八年十二月的一天,李渊最着名的儿子,也是他第二个儿子

,后世被尊称为唐太宗的李世民,在本章开头的那位“末座少年”生于李家的武

功县别馆,大约是在李渊转任的道路上。迷信的说法是,那天有两条“龙”(注

意,古人说龙,实际上说的是蛇)在产房外游过,这被认作吉兆,也成为李世民

童年少年时代被父母宠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可是史学家们却为李世民的出生时间困扰,本来这似乎是确定而没有疑问的。问

题是李世民下面的弟弟,李渊的第叁个儿子李玄霸,这个早夭的孩子,他的年龄

推算回去,竟然也是开皇十八年!即使窦夫人在生下李世民以后两个月内在怀孕

并在同一年生下李玄霸的话,无疑李世民的生日也必须在年首而非是十二月的年

尾。难道是史书记载错误?很多历史学家是这样相信的,然而--如果,我是说如

果,还有另一个可能啊,那就是李世民和李玄霸是双生子诶!

中国的史书,不知道因为什么样的缘故,从来不正面直书有关孪生的问题,但确

实有孪生子在历史的重要位置出现的,比如北齐高欢就确实有两个孪生的皇子,

但史书从来不说他们究竟是谁和谁。

当然这已经是有点小说家的戏剧化的幻想了,实情是,就算李世民有孪生兄弟有

如何。其实孪生也不过是很平常很正常的现象,以及孪生也并不等于两个人会相

象,如果不是同卵孪生的话。还有,李玄霸一生下来身体就很差,在十六岁上就

死了,对唐初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若说有一点影子,那就是唐朝建立后,

在追封李玄霸王位时,李渊特意安排把李世民的一个儿子过继给已死的李玄霸作

继承人。另外,比较有悲剧意味的,是大概正因为李玄霸生下来身体差,才有一

个那么“威风”的名字,是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强壮起来的祝福吧,而这祝福却是

很悲伤地无法实现。

然而,如果真的要说李氏兄弟中谁最符合现代传奇的套路的话,不是李世民,也

不是李建成,当然更不是李玄霸,而是李渊的第四个儿子,那位有名的“大坏蛋

”李元吉!

不知道为什么,李渊外貌威猛,窦夫人更是绝世美女,但他们的第四个儿子,却

是一个据说生下来“面恶”的婴儿。好象那种丑陋的模样是不吉利的吧,窦夫人

是一个个性非常骄傲的女性,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有这样重大的缺陷,虽然这

完全不是这个无辜婴儿的错。窦夫人不肯养育她的小儿子,一个名字叫做陈善意

的丫鬟把被抛弃的婴儿偷偷抚养起来,而后来还是得到了李渊的承认。这个不幸

的孩子有了名字,李元吉。难道不觉得这个名字和李玄霸一样,都在以一个好名

字试图冲淡实质上的不幸吗?

从后来的故事可以看出,李元吉其实非常骁勇,力气也很大,如在玄武门之变的

时候,李世民也以武功和力量不错出名的,被他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只有那位名

为尉迟恭的猛将才能制住李元吉。

这让人不禁想起来那个很有名关于唐朝的传奇故事《说唐》,里面李氏兄弟的传

奇人物李元霸,所谓的天生神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第一条好汉”。他就是四子

,生下来因为长得太丑,差点儿被李渊给砍了,幸好有祖母独孤老夫人救他。唯

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的名字是李“元霸”,显然是偷的本来的叁子李“玄霸”

,而且他也是李世民的好兄弟,而非真正的李元吉那样,是李世民的死对头。

人和人不同,即使是同胞亲兄弟,就连为什么取名都不同。李世民的名字,也许

要比他两个弟弟都还取得晚些。历史书上是这么说了一个很有迷信色彩的故事:

因为窦夫人最宠次子,就总觉得不能随随便便起个名字了事,于是很长一段时间

,李家的二公子没有正式的名字。到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白衣人来

到李渊的官邸,把李渊奉承一番,说李渊是“贵人”,又说其有“贵子”。李渊

便让他到后院看自己的次子,白衣人见到李家二公子后,连说这个小孩不简单,

将来可以济世救民。李渊很吓,因为“济世救民”是有点皇帝式的事业,不是普

通人可以干的,他想杀了白衣人灭口,谁知白衣人就那么不见了。李渊又觉得这

个说法很吉利,或者是窦夫人非常喜欢这个说法,终于,他们给他们的第二个儿

子取了“世民”这个名字。

这个故事被不迷信的今人以半真半假来处理。“济世救民”,可能真是窦夫人心

中的一种期待,她在花了很长时间偶然想到这个名字以后,其中的期许是很重的

。至于白衣人什么的,特别是忽然不见了之类,应该是吹牛的成分比较多。只有

愚夫愚妇或小说家会真的感兴趣罢了。

当然,还是小说家的癖好作怪,想想被母亲宠爱的李世民,和被母亲抛弃的李元

吉,他们彼此特别特别地看不顺眼的情形,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长孙无忌和

尉迟恭劝李世民的话就是“现在不是李建成的问题,而是李元吉会在害死你以后

成为皇太弟,他还会接着再害死李建成自己做皇帝”,于是李世民大怒说“怎么

能让这个小子得逞”。看吧看吧,真是现代很典型的肥皂剧题材呢!只是,一般

肥皂剧应该是在道义上占了上风、也就是被母亲抛弃的那个成为主角,在不幸的

人生里得到磨练,能够刻苦用功,最后在事业生活感情道德等等等等上超过被母

亲宠坏的另一个反角。

历史,毕竟不是肥皂剧。

窦夫人的宠爱,应该注意到,不是所谓的“溺爱”的那种。其实,很骄傲很聪慧

的她,大概是无法忍受自己教出一个二世祖才对。李世民从小受的教导,应该还

是严格的。据说,李世民在书法上的造诣以及他对书法的强烈兴趣,就和他母亲

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实际上,个性也是非常相似的一对母子吧。说来,窦夫人

并不是那种标准的“好女人”,也是有相当冷酷的时候呢,但是确实又是聪明和

能力出众。

从现存的零星记载来看,在当时,李家的兄弟们的活动应该主要是这样的:

李渊一直在外面到处转辗做官,他的儿子就分成了“在家”和“跟在身边”两种

李建成是长子,主要留在老家主持家中事务和侍奉祖母,而史栽他年轻的时候也

是交游广阔,和“博奕任侠之辈”颇多交往,仔细想想,应该是优点才对。不过

既然是长子,又比弟弟们年长很多,李建成谨慎和不太活泼也是必然。再加上在

外面历练的时候相对少得多,做上太子以后有一段时间显得能力不强也不奇怪。

李玄霸身体不好,应该也不会到处跑,生活就是养病,不过听说在书法围棋上也

颇有造诣,可惜就是死得太早了。

李元吉看来也是主要留在老家,他年纪小未必是主要的理由,不过从他的经历来

看,是不太适合跟着他父亲游宦,更不提窦夫人(她似乎应该是一直跟在李渊身

边)也不想见到他。史书上是说他从小个性就“猜鸷”,是有点“成者王侯败者

寇”的味道吧,可也许也有一定的真实,因为他的童年看来算不上幸福。不幸的

孩子脾气怪也是常有的。

呀,差点儿忘了。李渊还有一个儿子,只是不是窦夫人生的,而是妾万氏所生,

是他的第五个儿子,本叫李稚诠,后来改叫李智云。是个几乎没有记载的小孩,

死得也很早,也就是他的死,略有可说,后面会提到。

至于李世民,既然是时代主角和故事主角,那么记载相应就多一些。

取名事件以后,第一个有关的记录是个孤立的事件,就是李世民九岁的时候,好

象得过一场重病,差一点儿死掉。李渊在一个寺院里祈福,就是诸如“如果能让

我儿子活下来,我就捐多少多少钱重塑金身”一类。后来李世民病好以后,李渊

确实造了一座佛像还愿,并刻石记载塑像的原因,那个碑流传了下来,所以这个

记载也就流传了下来。这里比较值得玩味的是,李渊和李世民,骨子里其实是要

抑佛的。但他们也不会象当初周武帝那样“灭佛”,而且,隋文帝是在尼姑庵长

大,即位后改变武帝的政策大肆崇佛,对李渊和李世民也同样有影响。这也是为

什么李世民后来会接见玄奘并给他翻译经书的便利,尽管他的总体政策是抑佛尊

儒。

接下来有前章提到过的,杨广在雁门关被围困时,李世民参加了前去营救的队伍

,以及,后来在他父亲讨伐“盗贼”的战斗中参加战斗有所战绩的事。这里就要

比较详细地说明一下。因为所有有关的资料都不在手边,我这里完全凭记忆来写

,年代若有失误处请原谅(不过应该没有记错)。

隋大业十年,皇帝杨广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和民间的怨声载道,开始了他的第叁

次征高丽之役。这一次,杨广和以前两次一样,组织了近似游行队伍的华丽军团

,甚至带上了他的后宫佳丽同行。本来在隋文之世已经被隋分裂并臣服于隋的东

突厥心怀异志,尽管隋的宗室女子义成公主是突厥的可汗敦。当隋军走到雁门关

附近,突厥大军忽然出现,把隋军逼入雁门关城内,并进而包围了雁门关。本质

上并不会打仗的皇帝十分惊慌,抱着自己的幼子痛哭,在随驾大臣们的劝说下,

皇帝采取了四个措施:一,宣布远征高丽的行动取消,并许诺不再远征;二,以

重赏鼓励雁门关将士死守;叁,利用雁门关外的河流漂出檄文,令天下兵马至雁

门关救援;四,派人混出去,送信给义成公主,让她想办法骗突厥可汗退兵。

这些计策奏效了。而在四方云集的援军中,有一支由留守长安的云定兴将军(此

人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佞臣)率领的队伍里,有一位十六岁(虚岁十七岁)的少年

,也就是李世民了。史书里说,云定兴的仓促集结起来的军队不多,李世民便向

他建议,多设旌旗多张响鼓骗突厥人,做出一副大军到来的样子,这应该有一定

作用。而且后世分析,李渊也曾经有一次,在边境上和突厥作战,手下的兵少,

他也是虚张声势吓唬人,所以可以说是“家学渊博”。

值得一提的,是率领另一支援军的首领,此人姓王名世充,对唐初历史有所了解

的人,对他应该不陌生吧。王世充在前来救援的途中天天痛哭流涕,睡在草堆而

不是床铺上表示他对皇帝的忠心。当突厥兵退后,皇帝反悔了,没有把曾经许诺

的赏赐给死守和救援的将士们,但仍然大大赏赐了王世充,并因此对其信任有加

,在最后决定去江都时把东都的军事大权交给了王世充。

无论李世民是否真的在雁门关一役中有所贡献,反正他肯定是没有得到赏赐的。

看来这以后他就去了当时在做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父亲身边。之后,李渊在大业

十叁年成为太原留守,和号“厉山飞”的“盗贼”作战,“盗贼”的声势很大,

不过终究还只是一群没有组织性的乌合之众,在开始的不利以后,李氏父子就取

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史书的说法是,刚开始,李渊以数千人与数万“盗贼”交战

,暂时被包围,李世民即率领包括李家家奴(可以想象,在一个号称军事贵族的

家庭里,家奴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军事方法来训练的)的一小队人冲进包围圈,“

盗贼”们混乱了,两父子趁机一起发动攻势,剿灭了这股敌人。自然,真正的问

题是,在当时,“盗贼”是剿也剿不完的。这里个人认为倒也不必用“镇压农民

起义”这样的大义名分来过分苛责李氏父子,因为实在难以想象,以他们的立场

,会在当时不遵从皇帝的命令来“剿匪”。实则隋末好些个“镇压农民起义的刽

子手”,都在另一个方面,恰恰是有名的清官和能吏,相反,确实有不少的“盗

贼”并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当然也不能苛责他们)而带有盲目的破坏性。

至于篇首那个故事,因为老杜是有名的做事严谨的人,他记下的故事应该还是有

一定真实性,所以也把它写了下来,只是不清楚发生的具体时间。

可以看出一点,李世民有很多时候是跟随李渊游宦。比如说他在四岁上得名,当

时李渊就在做某州的刺史,而他就在李渊身边。九岁生病事件的碑文,也是在李

渊另一个任职的州里发现的。当然更不用说,不跟在李渊身边,李世民不可能参

加李渊讨伐“盗贼”的战斗。还有有名的太原起兵,李渊的家眷,包括建成几兄

弟都在老家,而李世民却是唯一跟在他身边的亲人。

实际上,有很多人相信,至少在李世民势力逐渐坐大以前,李渊对李世民的感情

比对李建成深。人都说“生恩不如养恩”,象李世民是李渊看着长大的,而长年

在外游宦的他,不可能有太多时候直接抚育留在老家祖母身边的其他几个儿子。

于是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产生:支持李世民反对李渊、李建成的一派认为,李渊

本来是更喜欢李世民,把建成立为太子是因为封建制度的关系。当李世民立了很

多战功以后,李建成却很糊涂无能,于是李渊起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可是,李建

成和李元吉却靠讨好后宫嫔妃及得宠的佞臣迷惑了晚年糊涂耳朵软的李渊,再加

上李渊很懒散,和积极进取的李世民政见也不合。这是导致李渊坚持不改立太子

以及玄武门之变的原因。这一派人最多,特别是传统的史学家。

支持李世民也支持李渊反对李建成的一派认为,李渊本来是更喜欢李世民,也一

直更喜欢李世民,但又被立长不立幼的封建制度束缚,再加上他太多谨慎的个性

,一时没做决断,导致了玄武门之变。这一派人最少,好象有点太过标新立异,

因为很难和大量史册的记载吻合。

即使不反对李世民但更加同情李渊特别是李建成的一派认为,李渊本来是更喜欢

李世民,后来在感情上也是没有太大改变。但是,李渊明智地认识到隋亡的教训

,他也明智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个次子和杨广是如此惊人地相似。而李建成是个很

好的太子,李渊完全想不出他有什么理由要废掉建成,他的清醒的政治头脑让他

绝不能让李世民做太子,相反,他还要大力削弱李世民过分的权力,这个权力是

对李渊的皇位、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甚至是对国家正常行政的危害。问题是,

李渊心肠总比较软,是很有点舍不得重责李世民的,另外还是很欣赏和很需要李

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结果没有果断处理这个次子的势力尾大不掉的问题,导致

玄武门之变。这一派好象是现在比较多的“新派”历史学家的观点。而这一派观

点形成的小说,也非常有趣,里面都会写到一个更任性的李世民和一个更睿智的

李建成和一个悲哀的父亲李渊。

还有一派,好象是属于那种比较阶级论的。总之这叁父子都不是好东西,每个人

都又狡猾又贪婪又坏,彼此都阴谋相对,只不过是一个更狠的坏蛋干掉另外两个

--哈哈!^^

至于具体的事实,还是写到武德年的后半段再说吧。

李世民年轻时代的爱好,能得到证实的有骑射、书法和围棋。据他自己说,年轻

时是不太喜欢读书的,整天飞鹰斗狗,博奕交游,在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说,好象

是贵族子弟的习惯。关陇集团,全称“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军事”二字,可

不是乱加的。这个集团武风浓烈。李渊是靠射箭追到他的妻子,李世民的骑射之

术更是非常有名。后面会提到,第一,他在唐军的骑兵兵种的发展上起了很关键

的作用;第二,李世民的弓箭是有名的长弓大箭,制度比其他弓箭大了一倍,射

程极远,连善射的突厥人都“惊为神人”;第叁,骑术也是,别的不提,“昭陵

六骏”的名气大家都知道,爱马善骑马,才会让人花那么大心力来雕他的爱马嘛

虽说李世民自己说“不爱读书”,书法和围棋却是非常风雅的爱好。李世民喜欢

王羲之飘逸出神的书法,有关的故事太有名了,什么《兰亭序》的故事啊,什么

他亲自为王羲之做传的故事啊,什么大臣以书法得到赏识的故事啊,其实刚当上

秦王,李世民就开始叫人收集王羲之的字帖,而他自己的书法也说是很不错。李

世民的书法据说很有名的“飞白”的写法。但有一点很好玩,这位以赫赫武功出

名的帝王,无论是书法,还是他后来爱好的诗歌,都以“漂亮有余气骨不足”传

世。好象据说很多名将,书法都是未必漂亮,但如戈如剑,锋芒逼人。而李世民

的书法和他喜欢的书法却是圆润秀气,妩媚十足。其实所谓字如其人,应该是个

误会吧,否则要说写的字有骨感,亡国的北宋徽宗的瘦金体就峥嵘嶙峋,可他的

个性里又哪里看得出峥嵘嶙峋来?随便一提,李世民虽然以善战闻名,然他死后

的谥号是“文”,后来才改作“文武圣皇帝”,而唐朝人一般以“文皇帝”来指

代李世民。

至于围棋,老实说,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虬髯客传》那个虚构的小说里李世民和

虬髯客下棋下嬴了的故事。以至于明末清初的明遗民笑笑什么什么的家伙大放厥

词,说什么“小秦王胜枯棋几道”就得了天下,真是失败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的胡说八道。不过我曾经看过的最精彩的讲这个故事的是:李世民和虬髯客开始

下棋,虬髯客抢了黑子先下,他把几个黑子摆到四角上(下围棋边角容易做活,

因此一般都是从角上开始下起),说“我以数子守四方(还记得汉高的“安得猛

士兮守四方”吗)”。李世民便持一颗白子下在正中的“天元”位置,说“我以

一子定中原”。于是虬髯客颓然叹息,知道自己远远地输给了李世民。

接下来,还必须再讲述另一家人的故事。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和所有的中国王朝一样,面临着来自北边草原民族的威胁。

在这个时代,中国北边草原上有力量的游牧民族是突厥人。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

其他时间不一样,突厥是从西方迁徙而来的(而其他很多有力量的游牧民族是从

现在东北那个地方发源的,包括匈奴、鲜卑、柔然、蒙古、女真等等),现在世

界上也有很多突厥人,包括土耳其人(土耳其就是“突厥”的另一个音译),伊

朗人,阿富汗人(热点哦^^)、车臣人等等。象中国新疆也有不少民族是突厥血

统,老外经常把新疆不叫新疆叫“东突厥斯坦”就是这个原因。

哈哈,扯得有点远了。隋文帝的时候,突厥非常强大。这让文帝很头痛,他想着

该怎么对付这个强大的对手呢?这时一个大臣站出来,向文帝献策,认为突厥作

为游牧民族的强大行国,最大的弱点就是内部不稳定,部落仇恨和争权夺利太激

烈。这位大臣姓长孙名晟,他的意见就是靠反间计来分化强大的突厥。长孙晟的

意见被采纳了,他也被任命为出使突厥的使节,暗里搞破坏活动。长孙晟可以说

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物,他来到突厥,很能讨突厥人喜欢,却在背后干了很多“

坏事”,成功地挑拨了突厥两位可汗的关系,并最终使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分

。然后,长孙晟把隋的义成公主送到东突厥和亲,率领隋军帮助东突厥打败西突

厥。这样,西突厥没有能力再威胁隋朝,东突厥的启民可汗也向隋臣服。

在为隋室取得这样一个对外的大成果的同时,长孙晟参与到文帝两子的皇位争夺

中。长孙晟是站在杨广一方的,在仁寿四年(就是文帝死的那一年)那个嫌疑很

重的夜晚,率领侍卫包围文帝寝宫的太子心腹中,就有长孙晟的身影。杨广即位

后,长孙晟继续受到新帝的重用,不过,这时候他的年纪也不小了,终于在隋大

业五年,也就是隋室最盛的时候,可以说是“幸福”地逝世。长孙晟的子女,在

他死后都得到皇帝大量的赏赐,但也不是全部,至少有一双子女,被完全隔离在

长孙家的幸福和荣誉之外了。

前章讲过,隋的前身是北周,北周大部分时间都和名为北齐的王朝共同割据中国

北方,最后是北周战胜了北齐,统一长江以北。北齐的王室姓高,亡国后,一部

分“顽固分子”被杀,另一部分则投降了北周。在投降的高姓家族中,有一个北

齐的亲王乐安王,名字好象是叫高励,在北周和之后的隋任官。但高励晚年因事

受到处罚,而他的子女也并不幸福。高励究竟有几个子女,历史上记载不详,见

诸史册的只提到两个。一个是高励的儿子,姓高名俭子士廉,这位据说“面貌如

画”的公子,因为家族是亡国皇室这样非常敏感的地位,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在终

南山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家闭门读书。后来,在族人的劝说下,高俭参加隋的

科举考试,以“甲第”(第一等)的优异成绩高中。不过高俭在隋的职务并不高

,是一个低品级的闲职。

高俭有一个妹妹,就嫁给前面提到的长孙晟为继室,并育有一子一女。长孙晟的

年龄比高家小姐大了至少二十多岁叁十岁,当长孙晟死了以后,一个通常会出现

的问题就摆在高氏面前。长孙晟前妻所生的年长儿女,显然对高氏以及高氏所生

的一双儿女没有好感。主要是一个叫做长孙安业的,把高氏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孩

子(应该都还不超过十岁)赶出了家门。高俭收留了被赶出来的妹妹和外甥。既

然在这里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记叙这个事件,那么毫无疑问,高氏和长孙晟所生的

一子一女,正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唐国公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应该是经常出入长孙

无忌所居住的高俭舅舅的家庭,并深得高俭爱重。综合史书来看,当初李世民的

生母窦夫人因为是很出众的聪睿美女,长孙晟曾有意和李家联姻,到这时候,高

俭就直接促成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婚姻。

推算起来,当时是隋大业九年,正是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负责隋军后勤的杨素

之子杨玄感突然起兵造反,结果因为他的战略失误,最后战败身亡。此变以后,

大批曾和杨素有关联的官员倒了霉,高俭也因为曾经和兵部尚书斛斯政交游,而

斛斯政却是和杨玄感勾结的,这样,高俭被贬为□鸢主薄,□鸢远在岭南,即现

在的广州一代,在当时那是非常非常遥远的蛮荒之地。当时看来,高俭这一去,

活着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他把家产变卖了,把钱分作两份,一份留给年迈的母亲

,一份就给了孤寡无依的妹妹。临走前,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婚礼被举行,一个

迷信的故事就是当长孙皇后归宁回到舅舅家时,出现了一个吉兆,经过占卜以后

,似乎预言这位被家族遗弃的女孩(当时长孙皇后才十叁岁)有“后妃之兆”。

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样一个婚礼,标志着作为军事贵族的关西李家和作为文

化贵族的关东高家,在势力集团层次上的一个结合。以及,长孙无忌及高俭和诸

如房玄龄、杜如晦、薛道衡、颜师古之类的文化名人有很多交往,而这些人,正

是未来秦王府十八学士和贞观年间文臣系列的骨干分子。因此可见,对将来所谓

有“太平天子”命运的李世民而言,这个婚姻和友谊,是相当重要的。

在李世民结婚的同年稍早,李渊因为采纳已经过世的妻子的建议,通过奉承皇帝

取得殿内少监的职位,又迁卫尉少卿。品级虽然没有上升,但实权增加了。在杨

广第二次东征高丽的大军中,李渊也负责后勤的工作,这使他比许多人先一步知

晓杨玄感叛乱的消息。消息是两个人带来的,一个是李渊的妻兄和皇帝的另一个

表兄弟窦抗,另一个是李渊的朋友和皇帝的女婿宇文士及。这两个人都有劝李渊

趁乱起事的意思,李渊经过考虑,觉得还不是背叛隋室的时机,便把杨玄感叛乱

的消息密报皇帝。尽管不久后,在李渊生病的时候,皇帝曾很冷酷地问李渊的外

甥女王氏“可得死否”,然,李渊还是得到杨广的部分信任,逐渐掌握有价值的

兵权。

四年后积极参加太原起兵力劝父亲背叛隋室的李世民在整个事件中并无有关的记

载,正如后来李渊指着宇文士及笑说的:“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

皆在其后矣。”

李世民在此时,仍是一个“末座少年”而已。

四 四海为家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古径,苔平半阶斜(音xia)。前池消旧水,

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过旧宅》 唐?李世民

刚刚翻过一篇非常传统的李世民传,借用一下开头吧。

隋炀帝大业十叁年(公元617年)初。

北方重镇太原。

已然是春寒料峭,黄昏时分,暮云低垂,大地苍茫。

太原府所在地晋阳县衙监狱内。

时年十九(虚岁二十)岁的李世民着急地赶了来,眼前,正有一件突如其来的大

事,令得这位素来不知惧畏为何物的天之骄子,也不禁流露出焦急忧虑的神色来

当然,不是因为刘文静。

史载之李世民于狱中探望刘文静的故事十分有名,那一次探监中似乎是李世民第

一次向外人表露自己的雄心(野心),他们用“成汤、汉高、光武、魏武”这些

有名的开国之君相论。然则,在着作于唐初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内,显然还不

可能记述那一次探监。毕竟,在武德(李渊的年号)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李世

民已秦王的身份,如果被人知道说出自比历代开国之君的话,是非常危险的。

而《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却有另一段在一般正史(如新、旧《唐书》)中未曾

记载的对话,一段李世民和另一个被押犯人的对话。

这段对话中,主角不是李世民。

先说点题外话。

首先,一直觉得有点啼笑皆非的,是过去好些个野史小说里说李渊家族“世镇太

原”。也不知道小说言家是怎么个想法,为什么会做这么荒谬的设定。实则,李

渊在隋大业十叁年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半次“太原留守”,再说,都经过秦汉的

制度改革了,又不是叁代的封建行政,哪里会有人“世镇XX处”。勉强要算的话

,他在太原附近的楼烦郡倒干过一阵子,并且,在隋大业十一年后,其山西河北

招抚大使的职务的活动范围,也在太原附近。

其次,关于李渊于大业十叁年初任职太原留守,到大业十叁年六月甲子起兵,再

到大业十叁年十月攻克长安这短短不到一年所发生的种种故事,至少有两套版本

传世。一套是写于唐武德初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另一套是写于唐高宗李治年

间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后两本的相关故事,保留在唐亡后所着的新

、旧《唐书》内。这两个版本的差别是不小的,为此,就涉及到一个究竟谁更真

实的问题。

因为在传统的史学评价中,李世民有着相当高的历史地位,故而,过去的大部分

历史学家都以赞美李世民贬低李渊的《高祖、太宗实录》为实,这就是为什么后

人要依据这两本实录来写有关唐的正史的原因。而到了现代,无疑很多观点变化

了,何况就是古时候,持不同见解的历史学家依旧是存在的。对李世民的赞美大

大减少,人们转而开始注意李渊及李建成这两个玄武门政变之失败者对唐开国的

贡献,这样,主要以李渊为主角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成了研究太原起兵的重

要依据。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大唐创业起居注》也不象有的人形容的那么权威。

什么“唐初的历史,创业起居注才是真实的”这样的说法,也是不一定站得住脚

的。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试想,既然高宗朝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有溢

美李世民贬低李渊的倾向,那么,就在李渊眼皮子底下写出来的《创业起居注》

,必然也是溢美李渊的,其实确实如此,因为那里面的李渊,简直就是完美的皇

帝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正如李世民也绝不是一个完美的皇帝一样。又及,当

时李建成也是正牌的太子。而李世民却是刚刚坐上才秦王战功和名声都不显赫,

成为这父子叁人中最被忽略的对象也不奇怪。但这也间接可以证明,李世民在太

原起兵之中,确实并不是主角,否则不可能说在起居注写作的时候,他的战功和

名声都不显赫。李渊主动地主导了太原起兵这一点是应该没疑问的,李世民充其

量起到的,只是一个“重要的配角”的作用。

最后,《大唐创业起居注》存在的其他问题也不少,如完全以李渊为中心,其他

人的记载十分贫乏,缺漏极多。编撰混乱,时间先后不统一。所以,新、旧《唐

书》依旧是考察这一段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在下面开始正式叙述的时候,尽量

把两套版本里不同的记载和观点都摆出来。

隋,大业十叁年,李渊被委任为太原留守。

在李渊以前,有史可稽的太原太守是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一个在大业十叁年正

好十叁岁的悲剧性的少年。杨侑在本章稍后还会和李氏父子产生孽缘,在这里,

只简单提提他在李渊之前成为太原太守的原因。

有一个迷信的说法,这个说法显然因为李氏父子的发达而被大肆渲染和夸张了,

甚至可能是后来伪造的。据说在隋大业初年,有人说太原附近有“王气”。恰在

北地“巡幸”的杨广命人于太原筑晋阳宫“厌之”,后来,便任命自己的孙子杨

侑为太原太守,表示这道“王气”是为杨家而不是为别的什么人而发出的。其实

这个传说在后代的小说里使用过多次,如着名的《虬髯客传》,李靖就听人说“

太原有王气”,因此跑到太原去见李世民的,当然,那个故事更是瞎编的,全无

可信之处。

有一件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后来有好些小说家把李氏家族描绘成“世镇太原”。

在远古时代,传说中的尧帝的后代被封在“唐国”,后来几经变迁,远古的“唐

国”之地,正是后来的太原。这一点,对爵位是“唐国公”(到了这个时候,“

唐国公”已经没有封地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的李渊来说,被委任为太原留守真

是一个很好的兆头。正如《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所记,李渊很高兴地告诉当时在

他身边唯一的亲人,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 地焉。今我来斯,是为

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而相关的记载,在新、旧《唐书》中未见,显然

这几句话很能证明李渊并不是被动而是主动起意谋求天下的。

同理,新旧《唐书》不载而《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的另一个事迹是李渊命李建

成在河东老家“潜结英俊”,命李世民在太原任上“密招豪友”。这被所有更同

情李渊李建成的人作为李渊和李建成都对太原起兵做了突出贡献的明证之一。考

虑到在杨玄感叛乱时李渊就表现出来的雄心(野心),如前章所述。还有,新旧

《唐书》里也抹不过去的,在太原时代,更多的“首义功臣”是依附李渊而非李

世民,他们都因单独向李渊建议造反而被李渊信任重用,由此可知,李渊在这个

时候比新旧《唐书》里记载的显得更积极是无庸置疑的。

但有一点,即使非常同情李渊李建成的人也基本同意的,是李世民确实有比他父

亲更积极的行动倾向。李渊,前章谈到过,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乃至中年都是

在非常压抑的环境里度过的,无论隋文还是隋炀,都对大臣,特别是关陇旧同僚

十分猜忌,李渊好在是隋文疼爱的外甥才没有性命之忧,可也过得胆战心惊,尤

其在隋炀即位后。于是李渊养成了太过谨慎的性格,再加上年纪大了,年纪大的

人通常都是更老奸巨滑但也更前怕狼后怕虎。这一点,即使在《大唐创业起居注

》里也有痕迹,就是开篇提到的李渊被捕的故事。

事情的起因是突厥进犯太原附近的马邑郡,李渊有两个派来监视他的副留守,王

威和高君雅,他就把高君雅派出去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对抗突厥。按《大唐创

业起居注》的说法,高君雅自持是皇帝派来干监视任务的亲信,不听李渊的命令

,自己胡来,再加上王恭仁的能力也差,导致全军覆没。李渊即不敢治高君雅的

罪,却让皇帝杨广大怒。杨广派出使臣,“系帝(这里指李渊)而斩恭仁”。这

一被捕,李渊心中大后悔,因当时只有李世民在他身边,他对李世民说“隋的气

数已尽,我家应继符命(当时不是说有‘桃李子,有天下’之语么),可惜没有

早起兵,本来是忧虑你们兄弟没有集齐。”,然后李渊就要李世民别和他死在一

块儿,赶快逃走,去找李建成起兵造反。李世民自然不愿意就这样逃走,劝李渊

和他一起走。李渊则认为或者还有转机,应该是考虑到如果他自己逃跑那么到手

的兵权就没有了,宁愿留在太原再看看还有没有机会。李世民便也没有走,数日

后,居然杨广真的又派了一个使臣来,放了李渊,也饶了王仁恭。当时天下已经

大乱,从皇帝所在的江都到太原,道路很难通行,两个使臣居然先后赶来,大家

都认为是很神奇的事。当第二个使臣到达时,在城门职守的是温彦博,温氏一门

是隋时有名的诗书学士之家,也是太原本地的豪族,早已依附李渊,他们得到消

息后一阵风跑来向李渊报告,由此可知,即使当时没有皇帝的赦免令,真的就能

杀了李渊也是个问题啊。李渊自然大喜,在温氏兄弟面前说的是“我这条命,以

后的日子都是捡回来的”,转过身却对李世民说“天其以此使促吾,当见机而作

”。也就是做出了起兵的决定。

以上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里记载的,从李渊任职太原到他决定起兵谋取天下

的经过。

新旧《唐书》的记载自然不同。

李渊初到太原,天下大乱已经成为定数。几度征讨“盗贼”和突厥的战役,虽然

不一定失败,但总没有止境。李世民于是产生了背叛隋朝的野心,在太原和当地

的豪强及诸多亡命之徒结交。在李世民结识的一干人等中,最突出和最有名的是

晋阳令刘文静。刘文静的出身也是隋的官宦之家,在太原做了好一阵子的县令,

和当时也在太原做晋阳宫监的裴寂关系极好。当裴寂为天下大乱不知出路在哪里

而叹息的时候,刘文静却认为这就是豪杰发达的机会(这样的心态好象也不大好

诶)。据说当刘文静见到随父亲来到太原的李世民后,对裴寂说道“唐公子,非

常人也”,而裴寂却还不以为然。在刘文静和李世民交上朋友以后,突然不知怎

么有人发现刘文静和着名的“反贼”李密有姻亲关系,刘文静被抓了起来关在牢

里。李世民前去探望,刘文静就以“天下大乱,非(成)汤、(魏)武(曹操)

、(汉)高(刘邦),(汉)光(武刘秀)不能定也”来挑动李世民,李世民立

刻回以“你怎么知道就没有那样的人呢”,表示他自己的雄心(野心)就是成为

上述四位着名的开国君王那样的人。于是两人议定起兵之事,而这时候,李渊还

一点儿也不知情。

李世民面临的问题是,一切权力都在他父亲而不是他自己手里,因此他必须说服

他的懦弱的父亲。刘文静出了个馊主意,让李世民去和裴寂赌钱并故意输给裴寂

。裴寂的父亲做过官,早死,被兄长养大的他十分贫困,却是很爱赌钱饮酒美女

之种种花钱的消遣,也因为这样,和李渊居然成了很好的知己。在从李世民手里

赢了大把大把的财物(突然想起来那时候没有钞票,哈哈)以后,裴寂没办法脱

身了,被李世民要求向李渊鼓吹造反。

于是裴寂想了个更馊的主意(一说是李世民和刘文静授意的),把李渊请到晋阳

宫喝酒,灌醉了弄两个宫里的美女陪他上床。这两个美女就是后来颇有名的张婕

妤和尹贵妃(一说裴寂早就私下拿宫中美女侍奉李渊)。这下裴寂就借着这个“

事故”开始游说李渊造反了,李世民也进来劝他的父亲。李渊开始假装不肯,嚷

嚷着要送李世民见官法办,当然不过是说说而已,李世民回了一句“要送官就送

吧”之类的话,李渊就改口说“吾爱汝,岂忍告汝邪”,同意了李世民的请求,

并消极地加上一句“今后破家亡身也由你,化家为国也由你”。然后,就是前面

提到的,和突厥交战不利,杨广派人来追究李渊的责任的事件,李渊对隋室的最

后一点点忠心和对起兵的最后一点点担心都没有了,从此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开始

筹备起兵造反的事宜。

接下来的部分,详略虽有不同,但两个版本里都差不多,所以综合起来讲。

准备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筹兵。依据当时的制度,李渊手下的兵力不多,大约就在

几千人。而没有皇帝的诏书私自募兵是有罪的。可是当时已经是天下大乱,皇帝

的命令在江都出不来,大臣的请示也送不到江都。除了杀不完的“盗贼”,不断

骚扰边境的突厥,马邑太守王仁恭被手下刘武周所杀,刘武周造反,联合突厥,

声势非常惊人。面对着太原周围险恶的军事形势,李渊没有费多大劲,就得到了

包括两位副留守在内的僚属们的一致赞同开始招募士兵。这样,李渊就募集到两

、叁万的兵力。

为了不让副留守疑心,李渊故意不过问募兵的事。而两位副留守,因为对军事本

来就不在行,高君雅更有之前战败的包袱,也无法过问募兵的问题。李渊把这支

军队交给了这样两个人来率领,一个叫长孙顺德,一个叫刘弘基。长孙顺德是皇

帝的侍卫,可是在征高丽的战役里却做了逃兵,他是长孙无忌兄妹的族叔,长孙

兄妹虽然是异母哥哥长孙安世被赶出了长孙家,一则这和长孙顺德也没什么关系

,他也只算个远方亲戚;二则李渊和长孙顺德倒是朋友,所以他跑到李渊那里躲

起来,也和李世民关系很好。刘弘基则是个盗马贼,亡命太原,靠李世民搭上李

渊这条船。最后,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话来说,就是李渊让这些兵马“总

取秦王部分”,即由李世民控制这支新军,他甚至授意李世民把军队驻扎在名为

“兴国寺”的寺院内,因为这个名字里的寓意是如此明显而吉利。

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证明李渊决不是照他口头上所说的那样在为隋室招募军队,王

威、高君雅因此而产生疑问一点儿也不奇怪。不过,在兵权完全掌握在李渊手里

的这个时候,他们是无所作为的。他们找到帮忙对付李渊的人,晋阳乡长刘世龙

和行军司铠武士镬都秘密“勾结”李渊,把他们给出卖了。李渊决定先发致人,

令刘文静找到鹰扬府司马刘政会这个人来诬告王威和高君雅勾结突厥,李世民则

率军在外埋伏捕捉。恰好没几天突厥大军进犯太原,李渊就以此为借口杀了两位

碍眼的副留守。

不过,李渊没有预料到的,是他仍旧被人告发了,甚至比他的两位副留守更早就

看出了他的野心。就在邻郡,那位和他一起获罪的王仁恭王太守手下有一个小小

的郡丞,一个在未来名声显赫的大人物,着名的李卫公李靖是也。这里不用说,

《虬髯客传》里那个和红拂私奔和虬髯客结义的李靖是不存在的,真实的李靖出

身即高,是隋名将韩擒虎的外甥,青年时代更得到当时还活着的杨素的赏识。不

过,这一年已经快四十的李靖看来过得并不得意,而且最关键的是他在这个时候

表现出忠于隋室的决心。李靖在更早的时候,当时应该李渊都才刚做上太原留守

,还在和王仁恭一快儿对付突厥,他发现李渊暗中的“异动”。很明显,王仁恭

是不会相信李靖对李渊的看法的,不能擅离职守的李靖就用了极端的手段来开始

告发李渊的行程。他故意犯法,就可以被捉起来送到江都问罪。史料中显示,李

靖应该是走到长安后就没办法前进了。因为这时候正是着名的瓦岗军全盛的时候

,瓦岗军主要的活动范围正在长安出潼关到洛阳的这段道路上,正好把李靖东去

的路给堵住了。后来,李靖落在攻破长安的唐军手里,他的“阴谋”被揭发,而

他几乎因此断送了还没有辉煌的生命,此是后话。至于现在,李靖却从某个方面

来说是幸运的。因为应该就在他离开马邑后没多少日子,如前面提到的,王仁恭

被刘武周所杀,刘武周依附突厥,称定杨可汗,造反了。如果李靖这时候还留在

马邑,最大的可能是被杀,稍好一点就是成为刘武周的下属,如果是后一种的话

,甚至将来有可能和李世民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吧。

回过头来继续看李渊父子,借突厥进犯杀二副留守后,李渊自己却和突厥开始“

勾结”起来。其实这也不算什么了,在那个时代,这点子“汉奸”还不算问题,

当时北方起兵的各大势力,从刘武周辈到李唐,到后来的王世充窦建德,几乎没

有不和突厥“勾结”的。突厥是巴不得看到中国越乱越好,当时的历史事实已经

很雄辩地证明了,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变乱后融合的新汉人非常富有活力与

进取心,又有比游牧民族更好的组织能力和文明程度,只要当时中国(那时候突

厥还不算中国咯)统一和稳定,突厥就必然衰落,但如果中国乱起来,突厥却能

趁机会坐大。突厥一个劲怂恿李渊正式“造反”,毕竟当时也看不出李家就能统

一天下。李渊出于他的考虑,拒绝了这种做法,而是以隋大将军的名义“勤王”

起兵,并号起兵将士为“义士”。用李渊自嘲的话(在两个版本里均有提到)来

说,这就叫“掩耳盗铃”。

李渊是非常精明的,他很清楚地看到叁、四百年乱世中,统治集团内部一个很大

的问题是“篡乱相继”,政权很不稳定。杨家就是靠篡位爬上皇位的,这造成了

隋室君臣间矛盾尖锐。这样的问题不是可以用“统治集团本来就是一群坏东西”

来简单看待的,实则统治集团的稳定对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李渊努力要维

持一个大义的名分,即使这样是“掩耳盗铃”。

这时候是这样考虑,后来李渊坚持不改立太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这种考虑的

。其实事实也证明,后来李世民杀兄夺位,这样一种“准篡位”的行为,对后来

唐朝的政治稳定也是同样有损害的。这是后话,不提。

在和突厥一来一往各惩心机的当儿,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到了太原。

在这里,要注意到的是,《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根本没有提过平阳公主和柴绍,

也没有提李渊庶出的第五个儿子李智云等等众人的事迹,大概因为起居注这种文

体,主要是记载君王言行,所以其他人都忽略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仅

仅把《大唐创业起居注》作为参考主要还是看新旧《唐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新旧《唐书》,李建成、李元吉,还有和他们一起来太原的柴绍的行程并不

平安。

看来,在长安的忠于隋室的主事大臣们这时也得到消息说李渊会反,至于消息具

体来自什么地方,没有说明,或者是因为李渊杀了两个副留守,虽然他找到了理

由,又或者是流言,更或者是李靖之类的人的告发,甚或李渊一家本来就是“重

点监视对象”,只要他们一有异动,就会被认为是“谋反”。总之,李建成兄弟

和柴绍是“逃”出隋室官吏追捕来到太原的。李家最小的孩子,李渊的妾万氏所

生的李智云,据《旧唐书》记载,当时只有十四岁,李建成觉得带这么小的弟弟

逃命很困难,就没有带他一起走,这样,他被隋室官吏捉住,送了命。这就叫人

不由很怀疑一点,李家的女眷们和其他小孩们呢?窦夫人是死了,还有李渊的妾

们呢,还有李建成和李世民,也都是已经成婚的,如果没问题,李建成应该连儿

女都有了,因为他那时已二十九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还没有子女的人,大概

只有太监和尚和生育有问题的,李建成显然哪一个都不是(他死的时候,光儿子

就有六个了)。就是李世民,那时候应该没有儿子(其长子应是在武德二年才出

世),未必没有妾所生的女儿,史书里,在长孙皇后所生的大女儿(长孙皇后一

共生了叁个儿子叁个女儿)长乐公主以前至少还有四个公主。这么一大堆人,在

十四岁的李智云都不能携带的情况下,能够跟着李建成李元吉一起逃?

又及,史载,李建成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早卒,那么这位太原王是什么时候死的,

怎样死的?不得而知。会不会就是在这个时候一起被杀?李建成这个长子在这时

候应该已经出生。

结合起来看,柴绍其实也是,当他接到李渊叫他逃走的书信时(和李建成他们住

在李氏河东老家不同,柴绍住在京城),他也没有带自己的妻子一起走。书里是

说平阳公主劝他一个人先跑,说“我们妇人家,不逃走也没什么关系”。须知,

在那个时代,家里的男子和男孩往往会成为被杀的对象,但女眷多半是不会杀的

,对女子采取的是籍没为奴的惩罚手段。所以柴绍扔了老婆跑掉,并不被人诟病

,也没有说李渊因为这样不高兴。

如此看来,李建成抛弃幼弟逃亡太原,也不是什么不可以原谅的事,作一个猜测

(仅仅是猜测,反正这也不是正式的论文^^),在当时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他只

能带少数有勇力的人逃走而已,李元吉虽然年纪也不算大,十六岁,但他是李家

兄弟里最强悍的一个呢,应该能和李建成一起走。其他的人,大概包括自己的子

女吧,李建成也是带不走啊!如果要说“心狠”的话,可真是他们父子兄弟,不

,是那个阶层的人的共同缺点(还是优点?)了。

追捕之急,从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李建成当时并不抱希望逃到太原,因为毫无

疑问,忠于隋的官员们在沿路已经设置了重重阻碍。他本来考虑先在长安附近纷

起的“盗贼”中去躲一阵子,等他父亲打过来。柴绍却劝他一定要去太原,认为

“盗贼”们十分不可靠,加上李建成大家都知道,是李渊嫡长子,最是隋室通缉

的重点对象,很难保证“盗贼”们不会贪图赏金把李建成买了,或者当作可居之

奇货,搞出什么花样来。这样,李建成才辛苦捱到太原。

逃走和被捕的不止李建成李元吉柴绍,李家是豪门大族,亲戚朋友一大堆的。

最着名的,平阳公主,说是“我们妇人家,不逃走也没什么关系”,可如果不就

没有娘子关了诶^^。大概当时确实对李氏的女眷不太在意,她又是嫁出去的女儿

,所以平阳在家仆马叁宝侍奉下来到李家在武功县的别宅(很巧,李世民也是在

这里出生的,应该是李家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吧),扳作男子以“李公子”的名义

招纳人手,更说服附近的“盗贼”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丘行恭等投

诚,集兵七万人之多,在长安附近连接攻克不少县城,不久后唐军渡河,进入京

兆府,能不作一战就包围长安,然后很快攻克之,没有这些支持是不可能的。

其次,李神通李神符兄弟。李神通的父亲和李渊的父亲是亲兄弟,是李渊的堂弟

,算很近的亲戚关系了。史载李神通结交过很多“江湖”中的人物,隋军追捕是

就在这些人帮助下逃了出来,很凄惨地在山里躲了好一阵,连吃的都几乎找不到

地过了一段日子后,终于和平阳公主的人汇合。所以,在后来李神通抱怨自己有

“首义之功”反不如魏征等人地位高时,李世民开玩笑地说“叔父当初只知道逃

命什么都没做啊”。而李神符命就更差了,居然也被捉住,他运气好一点,没有

立即被杀,后来有想讨好声势看上去不错的李家父子的人帮他说情,一直关着没

送命,好不容易熬到唐军攻克长安。

另外象李姓的“外家”,如李渊妻子一族的窦氏,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都在逃

或被捕。很遗憾的是完全不知道李建成的妻子出自何家,所以不清楚他的“外家

”情况。前面还提到过长孙家的一员,长孙无忌的族叔长孙顺德在太原,窦家也

有一个在太原的,算来是李世民的“舅舅”一辈的人物,名叫窦琮。过去不知为

什么事和李世民关系处得很僵,到了太原后据说心里很不安,李世民特别和他搞

好关系,两人也就相安无事。

回头说太原。

李建成李元吉柴绍到了太原,李渊很高兴,和突厥也“勾结”得差不多了,李渊

正式起兵。辽山县令高斌廉拒不从命,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一起率军征讨,并

以他们年轻,又派前面提过的本地毫族温氏兄弟之一温大有指导参赞。这支军队

是刚募集而成的,训练缺乏,路上李氏兄弟兼顾练兵,据说是秋毫无犯了。有士

兵偷了行军路上平民家里的东西,他们就用钱偿还,教育但不重罚士兵,如此等

等。这样就得到士卒和百姓两方面的忠诚和欢心,到了辽山县所在的西河郡城下

,并不禁止城内民众出入,也使城内的人没有坚守的决心。然后么,叁下两下就

把这个城给攻了下来,除了斩郡丞高德儒外其余都没有追究,也得到了好名声。

回军,前后一共只用了九天时间,李渊大喜,说“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 。

是日,便决定了南下入关攻打长安的计划。

这是太原起兵的“第一战”,颇值得分析分析。

首先,李渊的心态。李渊其实并不确信他的两个儿子的能力,无论是二十九岁已

经快到而立之年其实并不“年轻”的李建成,还是一直在他身边的李世民。李建

成够年长,但差不多没有多少经验,李世民跟在他父亲身边见识得多却是毛头一

个。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渊才特别派了温大有出来,千叮咛万嘱咐他跟好自己两

个儿子。但李渊绝不会因为不确信他的两个儿子的能力而另派他人。无疑,应该

也不缺乏有经验有年长的僚属,比如温大有不就是吗,但李渊不能让他们以统帅

的身份立功,除了他自己的儿子亲人外,李渊很少有时候让外人做主帅,这一点

,和隋文帝怎么都要派其次子杨广去做南征军的“傀儡主帅”的心态是一样的。

李渊和隋文帝几乎有同样的毛病,他们见多了,也见怕了,被大臣轻易篡夺皇位

这件事,所以在不信任自己的大臣这一点上,李渊和隋文乃至隋炀在骨子里是有

一拼的,尽管李渊在外表上要比隋文隋炀表现得温和得多。这种心态,也不用去

苛责,不过的确,比之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征突厥一役中使用两个“外人”(李靖

李世?蓿□□钪饕□耐乘□钠□龋□故遣盍说惆伞□其次,西河一战并不难,强br> 面就提到过,在正常情况下,一个郡的兵力不过数千,且分散各处,执行的主要

任务不是作战而是更类似于今天警察的工作,所以西河的士兵是没有战斗力的,

在加上也没有什么有战斗经验的人做守将,李建成虽然没有经验,李世民虽然年

轻冲动,然则跟着他们一快儿去的大多数中下层军官都是李渊几年讨伐“盗贼”

出来的,军队素质其实不差。只要这两兄弟不是太二世祖,又或自己闹内讧,没

有胜不了的道理。事实是,李建成也好,李世民也好,都可以算是人尖子了,当

然不会做那么愚蠢的事。顺便可以看看唐初的情形,再怎么说李氏兄弟争位,在

天下未定的时候,在共同对抗“外人”的时候,他们是同心同德得很呢,光这一

点李渊就很能自豪了,这就叫教育成功。

第叁,西河本是小战役,有什么值得李渊那么高兴的呢,其实他不是不清楚,除

了第一战告捷有鼓舞士气的作用外,李渊也就可以顺理成章让他的儿子们来掌握

这个国家今后最重要的兵权,否则,以李建成李世民的资历,在这以前肯定是不

容易服众的。这下子,他们有了首战的军功,很多人都会改变心态,不是仅仅把

他们看作“唐公的两个儿子”了。

攻下西河,之后一系列封官拜爵之事不必细说,李渊自封大将军,以李建成为陇

西公,统帅左军,李世民为敦煌公,统帅右军,李元吉太原郡守,留守后方,哗

啦啦大军一拉,就直奔长安而去。

临行前,刘文静被派去出使突厥,正告李渊正式起兵的事宜,并请求突厥援助。

李渊并不相信突厥,他自己就是老狐狸,突厥那点借刀乱中原的心理他清楚得很

,因此李渊告戒刘文静,多多地从突厥弄来马匹就好(突厥马是当时最好的马的

品种),至于突厥“援军”,却是越少越好。

从声称起“义旗”到正式向长安进发,一共有四十八天。

一百二十六天后,李渊就可以坐在长安的龙椅上乐摇摇了。

最后要说说在太原这短短半年多时间里,究竟带给李世民些什么。

无论是父亲主动还是自己主动,李世民都积极地参与到李渊的“造反大业”里来

,这一点无庸置疑。新旧《唐书》里的记载不用说,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里

也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李渊这样那样的想法都在“谓(秦)王曰”,这样那样的

手段都叫李世民出面去执行,这种参与程度,是远在老家的李建成所缺乏的。

武德年间,李世民的势力坐大,和李渊李建成抗衡,并最终夺得皇位,那么他的

势力的第一个来源就是太原的“首义功臣”。

太原首义,其重要功臣分别在唐军攻占长安后得到“恕死”的恩惠,即我们现在

说的“丹书铁卷”那玩意儿的功能。一共有十七个人,其中,有叁个人还是“恕

二死”,他们就是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这叁个人的关系也够好玩,后面会提

到,李世民自己就不说了,裴寂最后成了他的对头,刘文静则是公认的“秦王党

”,死得挺霉。

另外十四个“恕一死”者,前文提到的长孙顺德、刘弘基就是,他们两个不在话

下,长孙顺德是长孙家的人,刘弘基本是盗马贼,因李世民才被赏识。

唐俭,父亲和李渊是老朋友,他本人和李世民又是朋友,跑到太原来和李世民整

日游荡,进而成为首义之臣,武德年间,为天策府长史(不会连什么是天策府天

策上将军都不知道吧^^)。

殷峤,本是江南南陈遗民子弟,入隋后他在太原下属的县城做小官吏,李渊起兵

时被征召,以文书工作好而做书记官一类的职务(江南来的人一般都“以文学显

”)。西河一役跟去了。后在渭北道元帅长史的任上,立了许多战功,李渊即位

后被封为吏部尚书。至于渭北道元帅大人是谁就不用说啦,当然是李世民了^^。

之后殷峤一直追随李世民征伐,但在武德六年病死,李世民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另外“派别”不明郎的有柴绍、窦琮,他们两个前面提到过,都是李家的亲戚,

大概在争位的时候以保持中立为准绳。另外有记载十分简略的。有叁个是活到贞

观时期继续优哉的,因为李世民在宫廷政变胜利后继续重用曾经依附李建成的人

,所以也不能就这么证明他们是中立或支持李世民,唉唉。有一个命不好,跟着

李元吉守太原那阵做了李元吉丢失太原的替罪羊,被喀嚓喀嚓了。另外四个记载

更简略得可以,连他们有活到什么时候都搞不清楚,根本不能讨论了。

又,参与太原“首义”而没有捞到“恕死”之赏且有记载的,还有若干个,其中

段志玄,无赖少年,以其“剽果”成为太原诸无赖少年敬畏的对象,被李世民推

举给李渊,从李世民手下一个小军头做起,后来成为大将。据载李建成曾经贿赂

过李世民身边两个人,一个是有名的尉迟恭尉迟敬德,一个就是段志玄。当然当

然,记载的是他们都拒绝了贿赂。

温氏叁兄弟,温大雅,温大临,温大有。在隋朝的时候,有两家以儒学名重当时

,一个就是后来在唐着作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注释《汉书》的颜师古颜家,另

一个就是温家。温家最有名的是温氏叁兄弟大雅大临大有,颜家最有名的则是颜

氏父叔子思鲁游秦师古。隋时,颜思鲁与温大雅俱事东宫,颜师古和温大临同直

内史省,颜游秦和温大有典校秘阁(秘阁就是杨广修造的专门用来藏书的楼阁)

,就是一件当时很让人传扬的事。温家兄弟也是太原豪门(那个时代如果说那家

“家学渊博”的话,就是文化豪门了),因此李渊也十分器重他们兄弟,象温大

有在西河之战中被派来指导李建成李世民,可惜后来他死得很早,在武德初年就

过世了。温大临主要做外交的工作,到处跑来跑去劝别人归顺唐朝,后来又出使

突厥等等,他以十分优雅的姿容和雄辩的口才出名,只要一出来就十分引人注目

(要不怎么会做外交嘛),甚至被拿来和同样以姿容出众和极善辞令出名的李世

民相比较,有一次李渊谴李世民向近臣宣旨宴饮,等李世民宣完旨后,李渊问左

右的人“和温彦博(温大临字彦博)相比如何”。至于长兄温大雅,一直管理李

渊的文书,参与唐建国后典章制度的订立,并拟订诏书等。温氏兄弟是李世民很

重要的支持者,大有早死可惜,大临后来被突厥囚禁了好几年直到李世民即位后

才被送了回来,只有大雅在武德末年关键的时刻起了作用。他多次向李世民筹划

对付其兄弟的方法,当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斗争公开化白热化以后,李世民怕闹不

好长安待不下去,特别叫温大雅镇守洛阳待变。

任瑰。前面提到过,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李渊命李建成在河东老家“潜接

英俊”命李世民在太原“密招豪友”。那么,前面提到的人,都是和李世民有关

系,就没有和李建成有关系的吗?《大唐创业起居注》里也没有写过,不过,查

阅《唐书》的话,最后终于查出了一个家伙来,那就是任瑰。严格地说,任瑰应

该不是李建成招纳的,他本是李渊的下属,李渊故意利用职务之便让他做老家河

东的户曹,当李渊去太原以后,就命其照顾李建成。想来,李建成他们逃去太原

的时候,任瑰是帮了大忙的。这个人后来也多次随李世民建立军功,官至陕州都

督,他的弟弟任粲是太子东宫典膳监,说白了就是给李建成管厨房的^^。不是有

这么一个记载吗,武德后期,有一次李建成招李世民饮酒,李世民喝了一会儿觉

得胸口痛,李神通就送他回王府,那知道居然吐起血来,说是酒里有毒,差点儿

送了命。据说任粲就参与了此事,故,玄武门之变后,尽管其他人不追求,任粲

却依旧有罪,连带任瑰都被左迁(降职啦),不过后来他死的时候,有关部门没

有及时报告,李世民大怒,把管事的官员骂了一通,还是挺看重他的。

以上的人物简介完毕。

总之,终于决定南下长安了,李家的问题,就再也不是家族的问题,他们的野心

,也不是仅仅成为割据乱世的群雄之一。“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这句诗

是李世民在多年以后回到武功旧宅时所作,“此地”与其说是武功,倒不如说是

更贴切地形容出离开太原的那一刻的心情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