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今本说唐 1 -- 发泡剂

共:💬19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今本说唐 1

作者:佚名

一 八柱国家

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

有多久呢?如果要追溯它的源头,恐怕是再怎么久也不够吧,但是,至少可以从

那个时候开始──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好象久远得过分了吗?其实不然。

中国的历史,走到东汉的末年,走过动荡的叁国,走过短命的西晋,开始是悄悄

的,然后是惊人的,忽然滑入近乎毁灭的深渊。

异族入侵,晋室南迁,民族仇杀流出的鲜血灌满了历史的长河。有一个悲伤的片

断在我的印象中十分深刻,是一个叫做冉魏的小国。这个国家开国,同时也是亡

国的君主冉闵,本是一个汉人,但被胡人石氏收养,石氏在中原建立了胡人的国

家后赵,冉闵是后赵的一员大将。后来石氏内乱,冉闵趁机夺得皇帝的尊位,宫

廷政变之时,他向都城的国人宣布:凡是支持他的就进城来,反对他的就出城去

。一夜之间,所有的汉人全部进城,所有的胡人全部离去。冉闵的手下告诉他:

这样就没办法了。于是冉闵下令杀尽胡人。这个命令虽然残酷,却得到了中原汉

族的积极响应,大家并不是仅仅听命,而是自发地开始了屠杀。胡人也顽强地杀

回来,他们就在中原大地上这样杀个没完。后来,没有过多久,冉魏在胡人的反

攻下灭亡了,所有的大臣全部自杀殉国,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那个朝代有那

么多“有骨气”的臣子。其实他们所有的,应该不是“骨气”,而是“仇恨”和

“绝望”啊!

胡人也在彼此残杀。着名的淝水之战,前秦符坚在这里吞下兵败亡国的苦果。令

人感叹的是,符坚并不是一个“昏君”或“暴君”,恰恰相反,他非常能干也十

分宽宏。符坚的宰相王猛曾不只一次告戒他当心被他亡国的其他少数民族,他却

认为他的宽大处理会让这些人归顺的。事实却是,在淝水之战最关键的时刻,符

坚被这些人“无情”地背叛了。

所以,当强大的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建立了一个比较长期而稳定的朝代北魏而北魏

道武帝攻江南的刘宋时,在一次艰巨的攻城战中,他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守城的将

领:攻打南门的是某某族人,攻打北门的是某某族人,攻打西门的是某某族人,

攻打东门的是某某族人,总之都不是我们鲜卑人,你就算能全杀光,对我也没有

任何关系。

结果,听说尸体一直堆到和城墙一样高,这个城池,依旧没有攻克。

残忍吗?然而这就是两晋南北朝叁百多年乱世的真实,可怕的真实。

然后,彼此都杀得连自己都害怕了的汉人和胡人开始了漫长反复而艰难痛苦的融

合和和解。

所以那位把外族的尸体堆到城墙一样高的皇帝的孙子,史称孝文帝的,决定迁都

洛阳,用最积极的政策,推动鲜卑的汉化。

北魏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朝代,唐的皇室就有很浓的鲜卑血统,唐的政策,也有

很多是从北魏时开始的,比如,有名的经济政策“均田制”。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成功了,也失败了。

南迁洛阳的鲜卑人成功的汉化,留在北魏旧京城附近的鲜卑人却更加野蛮化,再

加上从昔日的高位上衰落下来,形成一股强烈不满、愤怒和极具破坏力的势力。

这也就是北魏末年致命的“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毁了北魏,在平叛过程中坐大的两个将军:高欢和宇文泰,一个占据中

原洛阳,一个占据关中长安,形成东、西魏,以及,到他们的儿子的时候,分别

篡位建立北齐、北周。

在“西魏-北周”,两晋南北朝最后一个强大的门阀贵族势力形成了,它是最晚一

个、最没有过去的“根基”的一个,同时也是最有活力和最强大的一个,是谓“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西魏有名的军事制度是“府兵制”,这个制度把全国分成十二个军区,每个军区

一位“大将军”总领,每两个军区又隶属一位“柱国将军”管辖,六个“柱国将

军”加上统领一切的宇文泰和代表西魏皇室的一个亲王,便是关陇集团最上位的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系统。

“十二大将军”里有一个汉人,名字叫做杨忠,他有一个儿子叫做杨坚,有一个

孙子叫做杨广,如果还不清楚这两个名字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就只好说杨坚是

隋文帝,杨广是隋炀帝了。

八柱国里有两个姓李的汉人,一个叫李景,他的重孙子便是李密,瓦岗李密。另

外一个李虎,当然,不用说,他的孙子,便是李渊,重孙,就是李世民了。

还有一个应该提一提的人物,独孤信。李虎和杨忠,都曾经是独孤信的手下。独

孤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还有一个

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宇文泰的儿子篡掉西魏做了北周皇帝,杨忠的儿子篡

掉北周做了隋的皇帝,李虎的儿子么,差一点,他的孙子趁隋丧乱做了唐的皇帝

。所以,独孤信的叁个女儿,全部都被不同的叁个朝代北周、隋、唐尊为皇后--

也不知道是该让人羡慕,还是该让人感叹。

不过现在要提的,还不是那些有名的人物,而是一个不太有名的人--北周武帝宇

文扈。

宇文扈是宇文泰的一个儿子,他的哥哥篡位建立北周后被权臣毒死,他被权臣扶

植位傀儡,却用宫廷政变杀死权臣夺回皇位。说到宇文扈的夺位,大概能和后代

有名的康熙“媲美”。据记载,宇文扈是一个表面看上去不吭声的老实人,几乎

从来不对任何事发表意见,所以才被权臣看中。于是某次他请那位权臣帮他劝太

后少喝酒,就在对方毫不怀疑地进宫以后,他和他的弟弟拿出暗藏的匕首刺死权

臣,夺得大权。

如果仅仅是一个宫廷斗争的名人,那并不值得我们在这里提起他。宇文扈最重要

的贡献是使本来处于弱势的北周强大起来,他最终完善了府兵制和胡汉合流的关

陇集团的建设,他灭佛兴儒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他一举兼并了本

来比北周强大得多的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周

武帝英年早逝的话,很多人相信,统一中国的也许就是他而不是隋文帝杨坚了。

所以,周武帝,可以说是隋和唐最近的根。

还不仅于此。

武帝有一个同胞姐姐,这位公主嫁给窦毅为妻,生了一个很美的女儿,据说,是

一个从叁岁时头发就和身子一样长的美女。子女很少的武帝把这个外甥女当作亲

生女儿一样养在皇宫中,他宠爱这个女孩,和这个女孩对他的崇拜成正比。

这个女孩也非常聪慧。在她还很小的时候有这样一件事:武帝的皇后是突厥人,

因为当时北周为了对付北齐,必须拉拢突厥。但武帝不喜欢他的皇后,于是窦家

的小女孩对她舅舅说,舅舅应该勉强自己好好对待皇后,能得到突厥稳固的支持

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统一天下。

后来,武帝早逝,他的帝国被他的亲家杨坚篡夺(杨坚的女儿是武帝的太子的正

妻),窦氏这时回到家中,非常激动地说过一段话:如果我是一个男子的话,我

一定要为舅舅家里报仇!

这是被迷信的人们当作一种宿命似的故事,因为在这前后,窦家的小姐嫁给了当

时的唐国公李渊,据说,窦夫人在她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中,最宠爱的就是次子。

可惜,窦夫人很早就因病逝世,死前她的一个记入史册的故事是劝说她的丈夫把

家里养的名马献给隋炀帝,因为炀帝很喜欢马,而且炀帝是不看别人的才能而看

别人的马屁功夫给人官做的。李渊当时不肯,后来窦夫人病逝,他有所感悟,照

做了,果然得到非常关键性的一个官位,从被闲置的状态爬起来,开始掌握一定

兵权。

北周的影响就这样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到唐代,归总起来就是府兵制、关陇集团、

抑佛尊儒和强盛的国家实力,其中的核心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关陇集团。

需要说明一点,从东汉以降,中国的政治权力就掌握在名为门阀贵族的一批人手

里,无论是汉的士族,还是胡人的豪酋,都可以算作这个行列中的一份子。这些

人不仅有力量,也有文化,有知识,而大量的普通小民是非常愚昧的,所以在当

时来说,关陇集团以一种贵族集团的形式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够单纯地把

这个集团想象成“腐朽的贵族”,它是非常有活力的新兴势力。

和沿袭自东汉的汉族士族及同样年代久远的胡人豪酋不同,关陇集团很“新”。

它的第一代,离隋、唐都不远,而这第一代,大部分都有姓氏、血统、家谱极端

可疑的微贱出身。因此它有活力。

同时,最激动人心的一点,是这个集团是胡汉合流的。民族矛盾,是两晋南北朝

叁百多年乱世的主要矛盾,造成了非常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残酷,很多人认

为甚至超过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么这个矛盾的解决,就是是这个时代超过了其他

任何问题的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件事。隋、唐两代都出身于关陇集团,不是巧合。

北周靠改行周制的名义,以似乎是鲜卑化的外表,实现了鲜卑人实质上的汉化,

这个策略是很高明的,而关陇集团里的“汉人”们,以杨、李两家为代表,大家

都知道,都是十分可疑的汉人,是至少搀杂了大量鲜卑血统的“汉人”,正如关

陇集团里的“胡人”,也是当初北魏的汉化政策下,搀杂了大量汉人血统的“胡

人”。这一个过程,是北周宇文父子、北魏孝文帝、怀着“空想”的符坚甚至过

去那些残酷彼此屠杀的人们共同完成的。

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的时代,汉和唐,它们的一个巨大不同,那就是六国的融合

过程主要是在汉时完成,而胡汉合流却是在唐甚至隋以前的北周就完成了。这也

是为什么秦、汉时的统一战争,比隋、唐时的统一战争要残酷和困难得多的根本

性原因。

北周在思想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最终确立了尊儒抑佛的政治思想。

在思想发展上,两晋南北朝最重要的大事就是佛教的传入。佛教不仅带来了中国

之前思想史上很不发达的宗教思想,也带来了一系列印度思想科技文化发展的成

果。如精细的分析方法、心理学、音韵学、雕刻、艺术、医术等等。但同时佛教

对中国政治也有很强烈的消极影响,这主要是佛教的宗教思想造成的。佛教宗教

思想“低级”的部分,造成了大量“愚昧民众”的迷信活动,这浪费了人民的财

富,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佛教思想“高级”部分,又造成了大量上层知识分子沉

迷于一种虚无主义的玄想中,一心只去考虑什么彼岸啦、死后啦、超脱现实生活

啦,大大破坏了上层建筑的结构。毕竟,佛教在根本上是一种宗教思想,它的最

终目标不是现实生活而是一种所谓的“解脱”,那么,它就注定不能成为一种很

好的政治思想,因为政治,是非常现实的东西。而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却一开

始就是完全从现世出发的,一心为政治服务的。夫子说“不知生,焉知死”,“

敬鬼神而远之”,认为敬神敬鬼祭祀葬礼等不是为了死人而是为了活人,总之就

是只考虑现世的问题,而把一些比较“虚”的问题搁置。因此儒家才更加适合作

为统治的基础。但这一点,在两晋南北朝时是没有认识清楚的,总体而言,北方

的政权多陷于迷信活动浪费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南方的政权则陷于“高妙”的空

谈玄理而浪费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与北周同时期的南梁,汉族的政权,大量文化

水平很高的士族们却把佛教当作国教,把汉族的儒家传统抛弃,并因之亡国。而

北周敢于大胆地“灭佛”,把汉族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这一点,不仅是有利于

胡人汉化,也的确是有利于现实的政治和国家的强大的。北周的这种尊儒抑佛的

措施,也的确是被唐朝的皇帝们继承了,终唐一代,一般来说,除了武则天,她

的情况比较特殊,其他的皇帝(当然包括太宗)都是尊儒抑佛,并为佛教最后在

宋朝完全中国化开了路的。

北周的府兵制也非常值得一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义务兵役制。这个制度大

致就是这样:全国分若干军区(称为“府”),每个军区里有一批“兵户”,这

些人平时都是普通的农民(不过有一定优惠政策,主要是免除赋税和徭役),农

闲时在各地进行军事训练,如果遇到打仗的时候,就抽调出来组织成军队。这种

军队的好处就是,没有雇佣兵的贪婪和好战,不容易产生骄兵悍将,士兵对国家

更忠心,也有一定的“职业水平”,如果他们相信他们参加的战争是“正义”的

话,战斗力往往很强。这种兵制正是唐初强大武力的基础,而后来,在武则天的

时代,府兵制开始受到破坏,到玄宗李隆基的时候问题就非常严重了,而玄宗没

有很好的解决,于是府兵制的破坏成为导致“安史之乱”及以后唐朝衰落的一个

重大因素。

另外,北周时沿袭北魏的“均田制”,也是隋、唐初沿用的很重要的经济制度,

大体可以理解为把田地分给小农以消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当然实际上消除不了)

,并恢复发展因为战乱而被破坏的农业生产。

说唐,如果连北周都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没有一点印象的话,连关陇集团的发源

都忽略了的话,是很难真正了解唐的历史的。

而中国的历史,在经过了破灭的叁百年丧乱以后,便在北周的时候从绝望中走出

,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无比灿烂光辉的未来。

沉醉于唐的今天的中国人,应该不仅仅是沉醉于它本身在历史上难以企及的辉煌

,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更激动我们的事实:当东汉结束的时候,当西晋败亡的时候

,当五胡乱华的时候,正象是满清末年中国的境遇一样,黑暗和苦难和绝望似乎

是无止境的了。但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我们终于走到了唐──

二 开皇大业

甲骨文里,“皇”是太阳神的本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唐诗人李商隐一句绝叹,成为大唐帝国末世的

挽歌,从那以后,人们就开始用太阳来比拟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代:唐。

开启如中天骄阳的伟大事业,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隋。

中国历史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循环,统一六国的是秦,结束南北朝分裂的是隋,可

是,过去的问题都还在它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动荡,并最终毁灭了这两个短命的

王朝。只有经过调整以后,汉、唐才享受到它们结出的甘美果实。然而,汉因秦

制,唐因隋制,又有谁能忽视秦和隋的伟大呢?

外国人曾经编撰过一部《世界一百名人录》,里面入选的中国人中,有一位正是

大隋的开国皇帝文帝杨坚,注意,里面并没有唐朝的皇帝。书的编撰者有他的理

由:杨坚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段政治社会形态的科举制度的创始人,也许

他做皇帝并没有李世民成功,但他是先行者和开创者,他更伟大。

我们是不能不承认这位编撰者的话是有道理的。

开皇二十年,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出现了科举制度,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家强

大,对隋文的评价也远比秦的始皇帝要好,甚至一般的意见是,如果他不是选了

一个糟得不能再糟的继承人,他也可以算一种“完美帝王”了。当然,另外还是

希望他能再有学问一点,再宽宏大量一点,再听得进谏言一点,再不那么“惜仓

廪而不惜百姓”一点,再……

隋文是靠篡位起家的。

篡位,这在今天看来是个可笑的名词,是死脑筋的古代人的道德观的产物。曹操

本来是个英雄,东汉本来就是一副该死相,凭什么就用“篡位”这样卑污的名义

套在他的身上?不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对司马氏篡掉曹魏,很多人还

是挺瞧不起司马一家子的。南北朝篡乱相继,一个篡一个,也是乱世特有的风景

线吧。李氏父子还是隋的重臣呢,凭什么他们就可以不叫“篡位”?难道是后人

势利吗?

后人确实“势利”,可也不完全是。

东汉也许真是该死的样子了,可它就是在当时的不少人心目中还没有完全死,曹

操以“臣子”的身份取代它,人们总是要说“这是篡位”啊!司马氏更不必说。

南北朝的篡乱相继,是残酷而且疯狂的,被人诟病也不希奇。唐无论如何,是等

到隋朝确实没有什么指望了以后才兴兵的,这里不能不佩服李渊的忍性,不过是

后话,暂不提。

隋文则的确是篡位起家。

杨坚是北周重臣,北周,前章讲到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朝代。北周武帝不用说

是很了不起的帝王,但他的儿子周宣帝就不那么争气了。不过,周宣帝没当几年

皇帝就得病而死,就算他再怎么不争气和胡闹,他还没有足够的时间使国家受到

伤害,他死的时候,北周依旧是强大而了不起的。只是因为,周宣帝的儿子周静

帝年纪太小,是一个只有九岁的小孩,于是作为这个小孩外公的杨坚就借着辅政

的机会篡掉了北周,说一个“篡”字也不是随便说的。

何况杨坚甚至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劳。

杨氏的地位,全靠杨坚的父亲的战功,而杨坚,在他成为皇帝以前,长期都没有

什么作为。如果说杨坚能坐稳皇位是靠的他的本事,至少他坐上皇位靠的是好运

气。

“篡乱之易,自古无如隋文者也”。历史学家们共同的感慨,也不是随便感慨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杨坚的皇位很不稳固。首先,在关陇集团,算起来,“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他父亲也只做到大将军,还不是一顶一的顶级人物。其次

,杨坚在成为皇帝以前没什么功勋,只是运气比别人好一些罢了。这么一来,服

气杨坚做皇帝的昔日的同僚很少,暗中怀有野心的反而很多。所以隋文在历史上

留下的是刻薄猜忌的名声,杀掉的“老朋友”也不少,是不能全怪他的,他不能

不猜忌,不能不刻薄,否则,早被人欺负到头上了。也因此,明明出身关陇集团

,杨氏父子却一直致力于企图摆脱关陇集团的影响,隋炀后来很多为人诟病的政

策,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果给政权的稳固性带来很大的伤害。历史学家普遍认

为,“隋炀之乱,实始于隋文”,也不是没根据的乱说。

其实就是科举制度,也是隋文帝在期望摆脱他的贵族同僚们的愿望下搞起来的。

然则总体来说,隋文是明智而很有能力的,他把平衡做得还不错,虽然在试图摆

脱关陇集团,可他也没有走得极端,虽然有些“惜仓廪不惜百姓”,他也没有弄

一大堆花样出来造成社会动荡。前章也讲到过,两晋南北朝最主要的矛盾,胡汉

之分在北周是被解决了,民族融合已经完成了,所以隋朝无论在统一天下上,还

是后来的文治武功上,都没有很大的障碍(这一点比秦幸福多了),在很短的时

间内,也造就了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盛世的开端,开皇已成--直到杨广的登基。

杨广一生,的而且确地做了很多“大业”。他也不是个笨蛋而是个极端聪明的人

,怎么看他怎么该是个汉武之流的面相,怎么就弄到和秦二世一样的可怜地步了

呢?这是某种社会的必然,但也是他个性的必然。

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隋炀的时代,虽然可能是有点多余。

杨广,其母独孤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悍的皇后。据说,当杨坚和他父亲的

上司的女儿结婚的时候,两人曾一起发誓,除了自己的正妻,杨坚不能和其他任

何女子生下小孩。后来杨坚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也曾骄傲地说:以前的君王的儿

子们经常为了争夺皇位互相残杀,而他的几个儿子全是一母同胞,肯定会和睦相

处--这当然只是个笑话。

独孤皇后在政治上对杨坚影响也不小,当杨坚篡位的时候,她起到了很关键的推

动作用,当杨坚成为皇帝治理天下的时候,独孤甚至每天都在朝堂外等候她的丈

夫,同时时刻对朝中的大小事务产生影响。杨坚对他这位妻子,应该是很深的感

情和很深的畏惧和很深的不满兼具吧!男人,而且是在那个时代的男人,对不能

再宠幸别的女人这件事,杨坚是不那么心甘情愿的。于是就有那么一次,皇帝对

一个姓尉迟的宫女有了好感,皇后便命人杀死宫女,皇帝大怒,又无可奈何,居

然一个人冲出家(宫)门,跑到荒山野外去生闷气,把大臣们吓个半死,做好做

歹才把可怜的皇帝大人劝了回来。又有那么一次,文帝的重臣死了发妻,皇帝皇

后要给他介绍一个续弦,他推辞了。不久,这位重臣的小妾怀孕,皇后知道后极

不快,说了他一大堆坏话。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独孤皇后其实并不是“强悍”,而是“可怜”吧!正是所谓

在那个男人主导的世界里,为了维护做为女人的个性和尊严,最后化身为鬼的可

怜女子而已。

独孤也有四个儿子,她最喜欢的是诸子中聪明最露的次子杨广。

开皇八年,基本上稳定了国内的文帝发大军南征,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使

命。大军主帅,或曰,名义上的主帅,是文帝刚刚年满弱冠的次子杨广。战争进

行地十分顺利,割据江南的南陈很快被灭,中国在经过叁百年动乱后终于再次统

一在一起。杨广于次役中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主帅,但他的表现仍为大家称道,并

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杨广显然是不满居于他那个看来个性平凡的长兄杨勇之下的

,在这次战役中,他得到了一个很关键的助力,就是军事才能杰出、深得文帝信

任的杨素(杨素正是平南之役真正的主帅)。

照历史书的标准说法,杨广是靠虚伪的表现战胜他的哥哥夺取太子之位。首先,

文帝喜欢节俭,独孤皇后则很在乎别人好色不好色。而杨勇生活奢华,和自己的

正妻关系很差,却十分宠爱一个小妾。于是杨广故意让家里布置地十分简朴,甚

至让琴弦积满灰尘以示其生活朴素。又装做不好女色,和自己的正妻萧氏感情极

好的样子。这就很得文帝和独孤的欢心了。其次,杨广对手下也是“假惺惺”地

示好,让人认为他是一个很照顾下属,能和手下同甘共苦的主子,比如说,出去

打猎,下雨了,见很多人没带雨具,杨广也就不穿戴蓑衣斗笠。杨素全力支持杨

广做太子,很带动了一批官员对杨广忠心。最后杨广向他母亲哭诉,说他哥哥要

杀他,独孤皇后再转告文帝,终废杨勇而立杨广。

不过这里说一点闲话,杨广和他的正妻萧氏的感情倒确实很好,虽然杨广很好色

。萧皇后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后,甚至可以用“中国的辛蒂瑞娜(就是

灰姑娘啦)”来形容她哦。因为萧皇后,论身份本是南北朝梁的公主,梁是在衰

落后自动向隋“皈依”的,因此在隋的地位也不低。而萧皇后,史载因为出生的

时间不对,所以从小就被父亲抛弃了,在舅舅家长大。舅舅家很穷,她也就过着

十分贫穷的生活。后来文帝要在萧家这个望族给自己的次子选妃子,按当时的习

惯,要萧家的女孩子们来做铜人,谁做成了就选谁。结果没一个人做得成,萧家

这才想起还有个女儿在外面。后来当然就是萧皇后被接了回来做成了铜人,成为

杨广的妻子--可惜,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从此王子公主在一起快乐生活”的童话

啊!

做上太子后过了约两年,独孤皇后病逝。文帝死了老婆,大解放,立刻开始宠爱

两个十分年轻的美女,结果就是自己的身体也搞垮掉,在废太子的第四个年头病

死。人们相信,文帝死前,杨广露出好色的真面目,向他的年轻的继母之一献殷

情,偏偏那位夫人很传统,不但不肯,反而去告了杨广一状。文帝气极,又想反

悔了。紧急关头,杨素当机立断,纠集杨广的党人,截下文帝派去传招杨勇的使

节,派人包围宫廷,把服侍文帝的宫人赶了出去,不久,就传出了文帝逝世的消

息。而杨勇一家也在同一时间被杀光,坐上皇位,杨广再干掉自己的小弟弟,稳

固了他的江山。

即位后,杨广做的事就太多了。他整顿了隋的官制,裁汰了大量冗官。他大肆营

造洛阳,命名为东都,又修扬州,命名为江都,从此离开长安,十四年的皇帝生

涯中,在京城长安待的日子还不到一年。他耀武突厥,四方游幸,排场极其豪华

,对地方的供应要求十分苛刻。他决定修造大运河,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他征

高丽,试图使当时中国附近这个唯一“不听话”的小国臣服。

所有这一切,最终使隋的基业摇动,人心离乱,天下纷扰。而杨广似乎对任何意

见都听不进去,对他的手下大臣也和他父亲一样猜忌。于是,普通的民众起来造

反了,高级的官僚也起来造反了,四方本来臣服的外族也蠢蠢欲动了。第一次征

高丽,数十万大军大同江口惨败,长白山人王薄做“勿向辽东浪死歌”带动了天

下的“群贼”纷起;第二次征高丽,在后方负责后勤的杨素之子杨玄感叛乱,响

应之众,若不是杨玄感在战略上犯了个大错误,杨广大概就在辽东回不来了;第

叁次征高丽,带着后宫叁千佳丽游行般同行的隋军被本来臣服的突厥忽然发兵围

困于雁门关,好不容易解围回来,杨广拒绝了所有人的意见,放弃了他的一切,

决定前往江都,长安和洛阳被交给他的两个未成年的孙子镇守,因为杨广的太子

早逝,他对其他的成年的儿子又十分不信任,不是逼死了,就是在软禁中。

隋朝的气数,到此在当时的人和后代的历史学家看来,是已经完全断绝。

有决定性的一系列背叛发生了,其中包括李氏父子的太原起兵。杨广则在江都醉

生梦死,被思乡和日益不满的禁卫军在他最宠幸的大臣宇文兄弟率领造反杀死,

包括他的儿子们。萧皇后用几块薄木板装殓了她的丈夫孩子。叛军后来被夏?窦建

德所灭,窦建德和突厥交接,把萧皇后和杨广的一个遗腹孙子送到突厥去投靠嫁

到突厥的隋义成公主。最后,在唐贞观四年灭东突厥后,六十多岁的萧皇后才得

以返回中国。

后世有这样一个观点,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李世民和杨广是同一性质的人。他

们都出身最高级的大官僚家族,都是比长兄耀眼聪明比长兄更得母亲宠爱的次子

,都少年成名,都以军功起家并靠这个把长兄害死坐上皇位,都多才多艺,都…

…--唯一的区别就是,杨广在前李世民在后,杨广才是李世民终身最有意义的一

个镜子。无论怎么样,每当大臣们提起隋炀帝,本来还在发脾气不肯听意见的李

世民就没脾气了。这也是李渊一直不愿意把李世民立为太子的一个很具决定性的

因素,李渊不愿意成为第二个隋文帝。

这没错,不过,就算本质是一样的,杨广和李世民也有其他很多的不同点,决定

了他们一个是失败者,一个是成功者。

第一,杨广不懂军事,李世民是真正的军事天才。虽然同样以军功起家,但他们

的实际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杨广是开皇八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的主帅,不过,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实质上的

主帅是杨素。而简单的一点,没有任何记载杨广在战场上提供过任何有意义的意

见,也没有做出过任何有意义的决定。让他做主帅,那是因为象杨素这样的外人

,如果立了统一天下那么大的战功,就问题严重了,因此一定要一个皇帝的儿子

来做幌子。并且,南陈也是非常虚弱的,本来当时就是南方不如北方,战斗力根

本不能比,再加上南陈也到了腐朽的末日。隋军与其说是在打仗,不如说在行军

,哗啦哗啦就开进了江南,完全没有值得叙述的硬仗。而这,就是杨广的军功,

想想其实蛮可怜的。这是个很不利的军功,它造成了如此多的错觉,最后造成了

最大的不幸。隋文帝和大臣们以为杨广还真有什么战争上的本事,使他能成功解

决杨勇成为新皇帝。最糟糕的是杨广自己也以为自己真的很能打,才那么得意洋

洋地东征西讨,而事实却是他一点也不能打,把个军事决策弄得乱七八糟。干出

种种白痴型的军事错误,诸如以为“只要人多就能胜”而完全忽略了人多后勤就

会很紧张的问题,出战象游行居然把后宫美女全都带上,被围困以后不知道该怎

么办只能抱着小儿子傻哭。结果就是,这些不慎重开始的战争,没有取得好的战

果,自然就成了对社会安定的大破坏。

相反,李世民是真正在实际战争中锻炼出来的。老毛(毛泽东哦^^)的《点评二

十四史》里有一句话:李世民是最会打仗的皇帝。老毛的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就

算治国有错误,老毛的军事水准那是一流的,他能这么说,就有很大的事实真实

在里面。中国那么多皇帝,那么多“打天下”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在军事上要顶

一个“最”字,可是不容易。其实考察唐初的战争史,李世民的军功是无庸置疑

。这些战争,并不是他做幌子由别人代打,而是每一个关键的决定都是李世民自

己做出的,甚至在大部分手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最后证明,李世民是正确的,

他取得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战绩。而李世民的对手,也都是身经百战,能打能拼硬

仗的角色。倒是当时相对软弱的江南,李世民并没有去亲自参与战斗。这些会在

后续的章节里详细讲,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李世民确实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李

世民做皇帝时也到处对外征服,甚至有不利的时候比如征高丽,但一则战胜的时

候很多,于是战争反而对政治稳定有利,二则即使不利,也不会伤害太大。

第二,杨广很天真,李世民则有经验得多。

杨广是真的天真,而不象有不少人认为的那样“坏”。看看杨广的一生,他的童

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北周最强盛的时候度过的,青年时代,是在他父亲的羽翼下

在新兴而强大的隋朝度过的,他看到的,只有成功,很少失败。他接触到的,是

他们这么一批精英集团无往不胜的神话,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其实他们很脆弱,在

真正愤怒的普通百姓面前。对杨广而言,他既然从来没有见识到过广大普通百姓

的力量,他也就仅仅把那些人当作一群愚昧的“蚁民”而已。如果说杨广体验到

了什么威胁感受到了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大臣们是不可以信任的”。他亲眼

看到父亲凭运气欺负北周的孤儿寡妇登上了皇位,也亲眼看到父亲对昔日的同僚

充满猜忌和怀疑,同时那些人也暗暗不服气他的父亲。于是这又造成了一个恶果

,那就是杨广听不进去臣子的意见,认为“人臣会来进谏,不过是沽名掉誉罢了

”,这何其天真!杨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营造东都洛阳,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消

除政治上关陇集团的影响。这正使当时最有活力和力量的关陇集团开始密谋推翻

隋朝,本来因为隋朝统一全国和强大,忠诚心是大大加强了的。第二次征高丽,

杨玄感在东都洛阳背叛,叛乱平定后回到洛阳,杨广说了一句话“人民太多就要

造反,应该多杀几个”,这被看作是残忍,但还不如说是他天真。当杨广说“人

太多了”的时候,他想的,并不是大家认为的“普通民众”,而是那些“不可靠

的大臣们”,杨玄感叛乱,只不过增强了他对大臣的不信任感而已。他是看不到

下面的民众的。

其实杨广的“天真”,在他父亲身上也有所体现。史论隋文“惜仓廪而不惜百姓

”,隋文也有忽视普通的“愚民”的倾向,虽然他搞的科举制最终消除了门阀贵

族的统治。只不过,隋文老辣得多,他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也看到了西魏北周

建立的种种,还能做得比较明智。

这一点,李世民当然看得更清楚。他最清楚的就是,隋朝亡了,关陇集团仍旧那

么有活力,隋的兵士仍旧那么善战(并不象后代因为“文逸武嬉”亡国),隋的

国库仍旧那么充实,可是隋依旧亡了,亡得很悲惨。所以,他很清醒地看到统治

集团原来是如此脆弱,很清楚地看到致柔的“水”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这一个

清醒的认识,当然是有决定性作用的。而且李世民也就能知道,再聪明的人也不

可能全能,实际上是差得远,隋文和隋炀都不喜欢谏言,而唐高和唐宗都不会忽

视大臣的意见。当然,李渊没有李世民那么积极鼓励和争求大臣的意见。

另外还有一件事,前一点中李世民的军事天才对他能听谏言也有好的作用。他是

真的能打,因此他也不象隋文隋炀那么害怕自己的大臣,后面会详细讲,在初唐

的政治里,包括象李靖那么有名的名将,也无法想象他能在战场上夺取李世民的

皇位。这里只提一个细节,史载,李世民在刚刚登基的时候,见大臣们都不敢说

话,他问魏征为什么,魏征说“陛下让大家害怕”。原来是因为李世民的样子太

“英武”,所以大臣们见了他除了磕头承旨外,哼都不敢多哼两声。结果李世民

只好努力展开“微笑攻势”,让大家不要怕他。其实看唐朝流传下来的图画的话

,李世民的外表还不如他老子李渊威风,倒有点男生女相的感觉(不要误会,不

是长得娘娘腔,男生女相是福相哦,比如象老毛,就是相书里说的典型的有男生

女相的特质。总之五官和面相是比较柔和的)。只不过,大部分大臣都是曾经随

他出征过,他也保留了很强的军事统帅的气质,而他在战场是近似于神话的存在

,这就养成了大臣们在他面前只有低头的份儿,包括本身也是名将的诸位。只有

魏征这种少有的干老头,才敢顶他顶到底,而魏征这种人,却是不可能造反的。

第叁,杨广没有毅力,李世民却是够忍。

记不清是谁了,好象是清朝某人,好象就是康熙还是乾隆?还是其他哪个历史学

家?给李世民个性的评价是两个字:“忍酷”。

真是精彩的评价。

杨广其实也够“酷”,“残酷”的“酷”。他们两个一样,都毫不犹豫地杀了自

己的同胞亲兄弟抢来皇位,一个有重大杀父嫌疑,一个逼父退位,在认为子女不

适合做继承人时或妨碍到自己的政局时都毫不手软的废和囚。真的是够“酷”,

“残酷”的“酷”。

可是,李世民还有另一个特性杨广就没有了,那就是“忍”。

杨广的早期生活很顺利,他一点辛苦不用,白白捡个大军功。和哥哥争位,大臣

帮他,母亲帮他,父亲也很轻易就转移了心意把太子之位给了他。虽说最后隋文

反悔,不过没关系,也没有花什么力气就解决了,杨素帮他把一切安排地好好的

。这么轻松当上皇帝,杨广一则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二则也不知道挫折为何物。

于是,当他把好事坏事都搞砸了以后,要自己去面对重大的挫折和责任的时候,

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就是典型的“太幸福的孩子长不大”的例子。最后一

次征高丽,杨广带了后宫叁千佳丽张扬而行,却在雁门关被本来已经归顺的突厥

突然发兵围困,好不容易,四方发兵来救了他们的皇帝,突厥也上当撤围。回到

洛阳,当时很多人认为时局还是可以拯救的。虽然皇帝被围困,好歹大家都还愿

意来救他,说明总体上大家还是愿意忠于隋朝的。就是李世民,后来那么积极劝

他父亲造反的,当时他却是很积极地参加营救杨广的军队呢。只要人心没失,隋

朝官员也有能力,兵也有战力,国库也充实,怎么会没办法收拾嘛!所以很多人

建议杨广返回他做皇帝后几乎没回去过的长安,收拾起关陇人众的忠心,凭强兵

富国,自然天下也就渐渐安静了,四方也就渐渐重新臣服了。而让史学家跌破眼

镜,很多人认为难以想象的是,杨广在这时候却完全丧失了斗志,什么都不管,

一个劲儿任性地去了并不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江都,把大好基业一股脑儿扔在

身后,于是隋朝就只有等着灭亡了。有些看法是,在这时候,杨广骨子里根深蒂

固的对他的大臣和他出身的关陇集团的不信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不管怎么说

,他在这一刻的松劲是太没有道理了。这个个性缺陷,对杨广也可以说是致命的

。一句话,他还没有长大,不论他当时是否有五十多岁的年纪,而让一个小孩子

来承担一个国家的重任,是太重。

至少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世民的身上,也还有很强烈的不成熟的孩子气,不过

他个性很好强,不服输这一点似乎已经养成了。不达目的不罢休,太原的故事很

有说服力。另外,再提供一个细节:在进军长安的路上,唐军在一个叫张难堡的

地方被阻拦,碰上下了好久雨无发进军,而另一方面也有流言说突厥破坏协定要

进攻唐军老巢太原。大家都建议李渊先退兵,李世民却认为士气可鼓不可泄,遇

到困难要咬着牙顶过去而不是退缩,所以反对退兵。本来这就很能说明李世民的

个性的,不过他做的更绝。因为李渊耳朵根子比较软,被大家说说说就决定了退

兵。等李世民知道的时候,军队已经开始往回走。李世民去找李建成,说服他同

意李世民的意见。李建成同意了,但很能分清他们两兄弟的不同的,是李建成认

为军令已下,无可挽回,也只好从众了。李世民却不管,最后终于一个人跑到他

老爹哪儿去,不准他进去,他就在他老爹帐外大哭,非把李渊从床上吵起来听他

说,最后还是把李渊给劝住了。当然,最后证明李世民是对的。

在战场上,正因为李世民是真的自己在打艰苦的战争,软弱和松劲可不行,那只

有往死路上走了。在权力争斗中,李世民也很不顺,他老子也很能吸取历史教训

,其实是认死理了绝不把皇位传给他的,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灯。没毅力,不够

忍光有酷,李世民早被干掉了。唐初武德(高祖的年号是武德)年间的政治斗争

,从个人亲情方面来说,对李世民是很糟糕的经历,但从培养一个皇帝的角度而

言,却又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果说,杨广的个性是孩子般的任性的话,那么,李世民的个性就是真正的“坚

毅”。因此,李世民可以放弃自己的地位和脾气来听取大臣的反对意见,杨广在

这点是十分固执已见的。而反过来,当困难来临,李世民可以坚持到底,杨广就

会被困难打垮。

例子还是征高丽,当杨广在征高丽上失败了以后,他的令人失望的表现已经在前

面说了。李世民也在晚年亲征高丽,并且同样受到挫折,可他的表现是完全不同

,尽管当时也是他生命快要走到尽头,被人们认为“已经开始变昏庸”的时候。

可是他做了叁件事:一是坚持和退回来的士卒一样破衣敝裳,一直到回到长安才

换了身上那件已经破得全是洞洞的皇袍;二是把俘虏的高丽人全部释放,让他们

平安返回故乡;叁是立刻改变战略,选用了当初大臣们建议的正确的方法,而这

样,才能在他死了以后没多久,终于完成灭高丽的任务。高下可见啊!在这个时

候,其实李世民一点也没有丧失他作为一个皇帝的判断力和理智的。

杨广仍旧是个非常值得叙述的对象,不仅在他和李世民的比较中。

现在有一个倾向,我喜欢叫它“历史翻案风”,就是把过去好的说成坏的,坏的

说成好的。这其实也确实有助于我们来理解历史,比如提到隋炀帝,要承认他的

“大业(大业,炀帝的年号)”并不是吹牛皮,他确实做了很多真正有用的事。

比如,裁汰冗官;比如,兴建洛阳;比如,试图削弱门阀贵族的势力;比如,修

大运河;比如,耀武突厥;比如,征高丽。

裁汰冗官不用说,洛阳对唐朝也很重要,门阀贵族容易腐朽是肯定的,修大运河

“利在千秋”,唐最终还不是要灭突厥、征高丽(注意,当时那个高丽的国土主

要在现在中国东北境内,而不是朝鲜半岛上)。

不过,能把这么多有用的事都做到变成对国家的危害,小杨还真不是普通的“坏

皇帝”。这也是,有社会必然的原因,也不排除他个人个性的缺陷的重要作用,

不过也可以说小杨的个性缺陷也是社会造成的呢。

一切的好处、经验和成果,最后落给了李世民。我们也不必否认吧,任何人都是

只有站在前人的肩上,才能继续往上的啊!

有的时候想,如果,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如果小杨的个性上的缺陷少一点,他更

明智一点,更坚毅一点,又会有怎样一个历史呢?这样的话,我们知道的李世民

,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李世民呢?或者,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和李靖那样的人齐

名的“名将”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