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一)?D?D林毅夫 -- 大可

共:💬62 🌺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五)?D?D姚洋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五)?D?D姚洋

和林毅夫、张曙光等人相比,姚洋其实应该算是晚辈了。从外表上看去,姚洋比较清瘦,脸庞削尖,给人以十分精干的印象。人如其貌,现实生活中的姚洋也的确比较能干,算是中青年一辈经济学家中较有成绩和影响的一个。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学界的资源称得上是“僧多粥少”。一方面,越来越多受过正规学术训练的青年学子纷纷从学校里毕业,加入争夺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的惨烈竞争拉锯战;另一方面,以往在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画地为牢的各路老神仙们仍然不遗余力地渴望在新环境下“发挥余热”。前者给后者实际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后者却往往掌握了实际资源。于是整个中国经济学界在“新”、“旧”两股力量的搏击中左右摇摆、狼奔?嫱弧V?所以目前仍没有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很大程度既由于传统御用经济学的土壤已经渐渐消失,同时也由于那些真正具有水平的后起之秀们的努力工作。姚洋无疑是后者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按照我个人的总结,以姚洋为代表的中国中青年要一跃而成为中青年经济学家,以下几个条件须臾不可缺少:

一是在有影响的、真正上档次的国内外学术刊物上(最好是英文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且多多益善。比如姚某人就在《发展经济学》(英文)、《经济研究》等中英文刊物上发表了很多论文,这是其学术影响的基石。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要成为经济学家,在好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就是“硬道理”。最近姚洋被推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学术主任,说明他的学术成就已经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公认;

二是想方设法抢占学术阵地。我刚才已经说过,目前的学术资源大部分被老神仙们占着。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评定职称、评选重点学科或博士点,要么是干脆走关系,要么是由老神仙们或其弟子们聚在一起根据他们所定的种种标准进行评判。真正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学术阵地,直接打破传统势力的垄断。姚洋在这方面走了很好的一步棋,创办了《经济学(季刊)》杂志(实际上是以书代刊),自任主编。该杂志的国内影响目前急剧壮大,有逐渐取代老牌明星《经济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单位已经把该刊当作职称评定的一级参考标准。这步妙棋一下子使姚洋影响大增。以至于依我看反而使姚洋的冲劲下降了不少?D?D当你自己就守着一本刊物的时候,你还要必要去拼命写东西吗?当然,这第二点说到底是以第一点为基础的。否则阿猫阿狗也都可以办杂志了。对了,不断召集、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也是提高知名度的一个好办法。但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

三是敢写敢说。学术论文要写好,但有些话常人不敢写、不敢说,你敢写敢说就会非常引人注意。姚洋的文章,除学术性论文之外,还有不少著作和随笔。其中许多涉及一些较敏感的问题。例如上个月在2004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上,姚洋就放了一炮,说应该停止“农民工”这种含有歧视性的提法。结果当场就有人跳出来反对,现场颇有些火气。但不管怎样,发常人之所以不敢发,想常人之所以不敢想,说常人之所以不敢说,甚至做常人之不敢做,往往是人成功与否的临门一脚。姚洋在这方面其实还不算最敢做的。

最后还是要归结为勤奋。和朋友一次聊天,他说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众人之中,姚某人实际上不算最聪明,甚至不算很聪明的,但他的勤奋程度在中心却是不亚老林。所谓勤能补拙嘛,现在的成绩也算是对姚洋不断努力的一个报答吧。

当然姚洋也不是没有缺点。一是他海龟派的痕迹比较明显。细腻一点的人总能感觉到他对待海外人员和本土人士态度有异。这大概是大多数海龟派人士的通病(姚为Wisconsin大学农业经济系的博士)。我对他这一点也很不以为然。二是过于严肃。一次MIT文理学院的院长来华访问,姚洋等作陪。这位院长先生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当着众人的面讲起了黄色笑话。在场还有几个女老师,因此大家颇觉尴尬,多数人沉默不语。只有姚洋用中文骂道:“傻逼”。最后有人打叉将场面糊弄过去了事。这要对象换了个中国人,一生的梁子可就结上了。姚洋为人性格,此事可见一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