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小处着眼说东北(系列一) -- 王小棉她妈

共:💬354 🌺84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从小处着眼说东北(6)--东北的大酱

早年东北农村下雨前有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留个迷给大家猜--猜对本人奉送通宝一枚,送完为止

这个话题一提起来,真是千头万绪千言万语,自己都不知道从哪里或者先讲哪个好了---回忆也犹如西西河的水,滔滔不绝

有河友问起大酱,那就说说大酱吧。

饮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北咸说的倒不一定包括东北,不过咸确是东北菜的一大特色,这个咸,大酱功不可没。

下大酱是一家是否正经过日子的标识。比如年轻人刚结婚,吃大酱回娘家婆家去捯(音刀),那这一家是不怎么算数的,啥时候生儿育女顶门立户过日子了,也就是自己家积酸菜下大酱了,那他们家才算取得了村子里的公民权

下大酱不是想下就下的,时候是有讲究的。年刚开春,下大酱的人家要先把挑好黄豆炒熟了--小孩可以要点炒黄豆吃,然后再烀烂了,做成酱块子,用纸把酱块子糊上,然后放着等着发酵备用。发好的大酱块子都会长白毛,是啥我也不知道,反正不影响吃,发好的大酱块子有股子咸臭味儿,还可以忍受,闻着也不恶心。没臭味就是没发好,大酱反而不好吃。大酱块子没糊好也可能长虫--估计是飞蛾之类的卵,有时候可以看见羽化时候的遗蜕(虫子壳)。长虫子了也能吃--用现在的话说,虫子都敢吃,你怕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酱我们那里好像不挑固定的日子,感觉中阴历四月多只要是阳光灿烂心情很好的日子就行。之所以不叫做大酱而是叫下大酱,大概就是因为要有一个把酱块子下到缸里的过程吧。

酱块子取出,把纸扒去,掰成小块,还要再晒一晒下到洗净的缸里,然后兑煮熟的盐水适量吧--大概能使酱呈稀粥状即可。盖好纱布和酱缸盖南墙下或者南菜园子里。这时候酱还没好,还要等到酱缸里的酱在阳光下再晒透了发一遍,才能吃。期间的养护也有许多说法,不过不麻烦,比如打酱缸,小孩子就可以胜任。

酱下到缸里还可能生蛆,小时候听大人说是雨水进酱缸了才会生蛆--现在大概可以肯定是什么动物的卵--比如fly?酱生蛆也能吃,没大酱东北人家的日子没法过了,反正也吃不死人。

农家大酱就是好吃,吃法不一而足。不过提醒大家一下的是,为什么现在市面上卖的大酱也不怎么好吃了呢?因为那些是脱脂大豆做的。什么叫脱脂大豆呢?---扎完油后剩的豆粕被美其名曰了。您想啊,轧完油后的豆子做酱和全脂豆子做的酱,能比么?

另:有河友提起酱缸咸菜,说那个比较好吃。

我那时候冬季天天吃,实在是吃够了。小时候我最不爱吃的酱缸咸菜是腌芹菜和胡萝卜,印象中大头菜、芹菜根和小土豆还是蛮好的。

通宝推:二宝,金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