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北京胡同一日游(一)——“找不到”的“苦雨斋” -- 光在哪里

共:💬7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北京胡同一日游(一)——“找不到”的“苦雨斋”

昨天跑了北京四个城区——西城、宣武、崇文和东城;走了一整天路——早上七点半出门,晚上八点多才回到宿舍(其中晚上一个多小时吃饭,中间偶有以车代步);目睹了好几位名人曾经居住的地方——鲁迅、周作人、蔡锷、谭嗣同、张之洞……没有走万里路,亦不曾读万卷书,但却收获了不止“万桶金”。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我努力记下这一天的旅程。因为地方太多、故事太多,无法一次性完成,只好慢慢整理。先呈上鲁迅兄弟居住的那个小院的故事。

早上八点半左右我们一行八位到达第一站——八道湾胡同11号。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在来到这里之前从来不知道这是鲁迅哥仨曾经居住的地方。带领我们参观的李江树老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很细心地在之前就亲笔绘制了一幅“八道湾住房分配示意图”,拿着图的时候我期待不已,盼望着图上的构造变成现实。

站在八道湾的胡同口,李老师给大家耐心介绍:八道湾胡同正对的赵登禹路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还是一条河,名曰金水河,一直流向怀柔。上面铺着青石板,而八道湾则是一条小河汊。而今无论是奔流的大河还是潺潺的小河汊都已经不复存在,这让走在已经被填平的八道湾上的我们,不觉一种沧桑突然袭来。我怀着拜访名人故居的愉悦心情,走在绕来绕去的胡同里。因为李老师告诉我们当年照顾周作人的张淑珍老人还健在,2004年还曾采访过并且介绍了很多昔日的场景。张淑珍老人生于1922年,因其丈夫姓白,周作人称其为白太太,而她的大姨则伺候大先生鲁迅。心想能听这位老人讲周作人的故事实在是件幸福的事。

我们绕了很久终于到了一所破房子前,李老师指着那棵大树告诉我们,那是鲁迅当年亲手栽下的,而大树北面那个破烂不堪的屋子就是张淑珍老人住的屋时,我的心立即变得拔凉拔凉。那个图上周氏兄弟曾经居住的院子而今已面目全非,更令人遗憾的是老人也于前年去世了。我们只能面对一座破旧的房屋还有一棵不会说话的大树,心里真不是滋味。谁都无法想象,眼前的这个普通民居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1918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做图书管理员,面对借书名单里那些响当当的大教授的名字,虽然仰慕备至却无法得见。1920年4月7日,27岁的毛泽东来到了这里,拜访新文化运动中这二位著名的人物,可鲁迅去了琉璃厂,无缘得见。不过周作人还是在这个屋子里热情接待了这位有志青年。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身上。1927年4月李大钊遇害,李葆华也遭到张作霖的追捕,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逃到周家,化名杨震,被藏于此屋。后周作人运用关系将其送到了日本。

不仅如此,俄罗斯盲诗人、世界语者爱罗先珂也曾在此屋居住。爱罗先珂于“五四”后来到中国,蔡元培让鲁迅接待,鲁迅便安排其入住此屋,一住又是半年之久。

然而,房子昔日的光彩早已无从得见,剩下的只有这个破旧的屋子。

不能得见老人,我们已经有些遗憾了,但后面更让人郁闷。当我们再次提起兴趣寻找周作人当年的书房“苦雨斋”时,却只剩下了现任房主的热情介绍。除了一面墙之外,其他早已改装。想想周作人在此居住48年之久,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在此完成,而今只能对墙凭吊,又怎是一个遗憾所能表达。对面鲁迅曾经完成《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著作的书房而今也已易主,找不到往日的半点痕迹。

当我们被现任苦雨斋的“主人”热情地送出了大门,再次踏在鲁迅曾经走过的路上,想着曾几何时,蔡元培、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叶圣陶、沈雁冰、沈从文、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郑振铎、俞平伯等一大批各界名流络绎不绝穿梭于此;想着鲁迅曾精心挑选此地,却因兄弟失和只住了三年零九个月;想着周作人在年过80的时候请故宫博物院的金石篆刻专家专门篆刻一方“寿则多辱”印时,心里除了酸楚不知还有什么。

找不到的苦雨斋,看不到的周氏小院全景,给我们这次旅行带来了第一个遗憾,后面才发现遗憾又何止如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