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 -- 防洪堤

共:💬29 🌺41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续)

 以上是说我国教育弊病教育的第一个症结:管理体制。我要讲的第二个症结,是我

们教育思想上的误区。

  我有幸在1979年就被国家送到国外进修,回来之后保持了很多国际联系,对国外的

教育思想有一些了解。特别是我当校长这十年,发现中国高校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顽固的

误区,大家都以为只要知识多,创新能力就强,所以大家都追求给学生灌输越来越多的

知识;家长和社会都要求学生高的学历。我们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人数已经是世界第一

了,但是其中有一半都去做行政管理工作了,这其实已经不是博士的本意了,博士本意

是做专业学术工作的。现实中还是这样,许多工作岗位都把它们并不需要的博士学位作

为上岗条件,就是这种误区的反映。大家都以为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学历越高,能力

越强,而实际上并不如此。

  其实创新能力并不等于知识多。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他们出成

果都在20、30岁,我最崇拜的数学家家迦罗瓦也就才20岁。这时候他们知识并不多,只

有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他们的成功是因为思想特别活跃。我现在举他们为例。我举一个

去年的例子,目前我们大家对这个例子还重视不够,我希望通过大家再把这个例子广泛

宣传。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日本学者叫益川敏英,他是日本土生土长的,英语说不

好,从来没有出过国,是真正的土包子学者。上世纪60年代他在京都大学认识了一个朋

友小林,这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就是研究夸克,两个人特点完全不一样,个性完全不一

样,正好互补,形成两人团队;他每天晚上脑子里面都在琢磨、想主意,第二天告诉小

林,两个人一起做实验,开始做实验预测夸克的种类有4种,后来只发现了3种,两个人

进入了困境,实验中断了半年。有一次益川敏英在洗澡时突然想到了为什么夸克不是6

种呢?他跟小林说后,两人用了两个月时间做实验,证明是对的。到2001年美国物理学

家和日本物理学家又证明了确实是对的,于是他们就得诺贝尔物理奖了。这时候大家才

发现,益川敏英竟然对英语一窍不通,从来没有出过国,护照都没有。他说他从小学开

始,文科成绩就很不好,他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平均以后在班上只能是中等,他上大

学的时候,英语一直不好,他写博士论文不得不就英语问题请教他的大学女教师,后来

女教师成了他夫人了。所以他从来不出席国际会议,怕英语不好,太尴尬。

  益川敏英的例子对中国的教育界是一个警示,反衬出我们中国的教育观念有毛病,

在我们中国,谁能够容忍像他这样的人,外语不通,也不好好下功夫学,甚至不出国学

术交流?他这样的人在中国没法升迁,没法当教授,没法提职称,没法当干部。现在我

们的许多事情都要考英语,有很多人就是因为英语不好失去了前途。英语一塌糊涂的益

川敏英得这个诺贝尔奖,说明我们的教育思想确实有问题,什么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

,以为创新能力强一定要知识多(英语好也是知识多的一种),其实并非如此。创新能力

最本质的要素,恰好是我们中国教育所忽略的东西,第一是好奇心和兴趣;第二是想象

力;第三是洞察力。

  一个人的好奇心和兴趣是这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条件,如果他做什么事情

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不太可能正常发挥,不太可能做出很重大的发现。爱因斯坦说他

还是4、5岁小孩的时候,父亲给他一个礼物,就是指南针,他看了一下子就感到强烈兴

趣,他到去世前还记得很清楚,留下深刻的印象,发现这个针永远都往一个方向摆动,

他觉得这背后肯定有重要的原因,很想搞清楚,这就是好奇心。

  第二是想象力,是人为了能够生存进化出来的基本能力。为什么老虎狮子比人在体

力上强大得多,却被人类消灭了?就是因为我们有想象力,想象力使我们发明了工具、

武器、枪炮,使人类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最典型的想象力的,是在奥运开幕式上

大家看到一个地球,上半球的人在正着跑,下半球的人在倒着跑,这就是为何人类长期

不理解地球为什么是球体?地球是球,岂不是南半球的人在倒着跑?后来牛顿发明了万

有引力,大家懂得了引力把我们吸到地面上,想象力才开始纠正我们的直觉,于是我们

才接受了地球是球体。

  想象力对人类至关重要。想象力和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每个小孩子都有,但是

就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搞得不好”他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扼杀,“搞得好”他可能变

成爱因斯坦或者是牛顿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就是属于“搞得不好”这种。我们的小孩

上学以后,好奇心就迅速消失,他们的父母、老师联合打压、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使他们自己后来也变成了同谋了,他们觉得老师和父母说的是对的,就抑制自己的好

奇心和兴趣,去背课本和答案。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十分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好

奇心和兴趣。

  好奇心和兴趣怎么培养?过去十年,我们在中科大一直在讲,老师讲课是培养好奇

心和兴趣的重要场所。普朗克在自传里说,他一生从事物理学研究是因为中学的时候上

的一堂物理课,老师讲“功和能”时说:同学们想想,有一个工人胳膊很粗,肌肉很发

达,他在举起一个大石头,把石头放在房顶上去了,放得很稳。因为这个石头不动,有

人以为这个工人消耗的能量消失了,老师说没有消失,如果多年后有人经过这个房子,

房子跨下来,石头掉下来砸到一个人的脚,这个人就知道能量没有消失了。小普朗克的

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他想原来物理学讲我们周围这么多的道理,他所以他终生从事物理

学研究。老师们在课堂和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间作重点,可是我们现在

的课堂教学有哪位老师还在下工夫做这些?有也极少。现在我们的老师都忙自己出成果

,出论文,到新教区上班等等,没有人想这些。

下面我讲洞察力。洞察力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我们过去教育界都不提这

个洞察力,觉得这个太玄了,其实一点不玄。我们年龄大一点、生活经验多一点的人都

知道,有些人面对复杂情况的时候,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推理,却能很迅速找到问题的

关键在哪儿,找出解决办法来,这就是洞察力强。比方有人开车要加到主干道里面去,

车很多要插进去,如果你想推理和计算,看哪个时机是最佳,那你会等很久。经验丰富

的人凭感觉,十那九稳,一插就进去了。这种感觉就是洞察力。

  怎样培养洞察力?这可能是创新能力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经典的例子是杨振

宁先生讲的,说明他的科学洞察力是怎么培养出的。杨先生在西南联大学学量子力学的

时候,讲课的是王竹溪,王老师是典型的中国式讲法,讲的非常深入、详细、系统,杨

先生用当时的草纸记笔记,保存了厚厚一叠,保存到现在还有用。之后杨振宁先生到芝

加哥大学读博士,再上量子力学课,讲课的是埃德华·特勒,他是美国氢弹之父,是个

世界级的大师,他和西南联大的王竹溪教学方法完全不一样,特勒思想横溢,从来不备

课,每天上课就开始跟大家说,上次讲到哪儿了?他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因为量子力

学太复杂,想到哪儿讲到哪儿就容易走入陷阱。杨振宁先生就说他最感兴趣就是看特勒

走入陷阱,这个时候特勒的思唯就像天线一样张开,四处探测,看哪里有出路,此时他

的洞察力表现无遗。学生最有收获就是在这种时候,看特勒在他面前怎样进入陷阱又怎

么出来,由此悟出什么是洞察力。我们现在的大学对老师讲课的课堂笔记、讲稿都要检

查,教授哪能不备课就上去讲的?而且现在的大学教师有几个敢在学生面前不备课随便

讲,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洞察力的?我在1963年上中科大,那时的中科大最值得怀念的就

是一些大师讲课,像华罗庚,严济慈、钱学森,他们有讲义也不拘泥,也是想到哪儿讲

到哪儿,学生的思路跟着他们走,洞察力就容易培养出来。

  总之,创新能力的根本要素第一是好奇心和兴趣;第二是想象力;第三是洞察力。

因此创新能力不等于知识多,知识多往往还可能会局限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往往年轻

人知识不多的时候最有创新能力。有人会说你这个没有根据,知识越多越好,为什么知

识多就会约束创新能力。原因如下。

  其一知识多确实有助于创新能力,条件在于如果知识都是准确的,而且你能够消化

它,把它集成新的东西,这个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但是如果你知识多了之后,其中有

误导的,有好多是没有用的,甚至有垃圾,或者有好多知识,食而不化,遇到问题的时

候,在知识堆里面转一圈出来谈何容易,新思想反而会被压抑。现在我卸任之后最享受

的是思考,不接电话,不上网,不跟任何人谈话,静悄悄想问题。我发现上网的吸引力

太大,大得可怕,常常一去就下不来了,看了这个还想看那个,几个小时很容易就过去

了。信息太多了反而没有自已的思想了。这就像到一个人家里去看,家具摆的很少,你

会特别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东西摆的很多,你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就是为什么知识

多反而可能不利于创新能力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今天最后对现代的青年学子讲的问题是,不要被文化垃圾或者是出

版垃圾淹没。我看现在年轻人遇到的这个问题很严重,却不自觉。我经常年轻人讨论问

题,让他们考虑怎么做。我本来想让他们动脑筋想想,一般地就会过几天后,他们把在

网上搜索一大堆东西拿来了,却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收集到的东西

有许多都是垃圾。

  我最近看见余秋雨有个讲话,他说学生要少接触信息垃圾,博学从少读书开始,他

的话是说,其实我只要很本质的东西,花的时间不多,很多朋友看重复的东西,被太多

的文化垃圾包围了。我对这个话有共鸣。

  大家会问,你说的文化垃圾是什么?你怎么说周围这些东西是垃圾呢?我现在举几

个证据。第一就是现在发表的很多文章,为了得学位,可能是花钱请人代写的,这个事

在一、二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是要送公安局以欺诈罪关起来的,现在却已经变成一大

产业了,而且公、检、法似乎还不管。我在GOOGLE上搜索“代写论文”这个主题词,一

搜索有47万条,确实吓了一跳,比如一个网页上写道:“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发表,我们

经过多年诚信运作,目前有数十个正规优秀杂志可供推荐、发表,并拥有数十位拥有硕

博士学位的论文专家、学者,众多学科,使代理学术论文的写作推荐”。这些在我那个

时代怎么敢想象,网上敢公开做这种事,这不是诈骗吗?怎么有人公开卖,有人敢买,

而且买了之后,不满意还打官司的!这使我领悟到很多文化垃圾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即使是这些作者自己写的,但是都不下工夫。有些年轻人,一年发表一二十

篇文章,或者写几本书,没有下功夫,结果这些书漏洞百出。最近出一个事,有人出书

把蒋介石的英文名字翻译成“常凯申”了。我想出事这个教授肯定已焦头烂额,后悔死

了。出版社要审读,一审,二审,怎么审不出来?这件事的当事人不应该怨天尤地,他

们只是偶然变成了标本,所以他们就要承担做标本的压力。这个标本说明现在的学术界

另一种倾向,很多书实际上没有可读性,读了可能把自己思想弄乱了。

  我的办公室中每隔两三天工作人员就拿一大堆报纸、杂志堆在那儿,我的做法就是

翻翻,挑出有兴趣的,大多数都是包装都不打开,放在那儿,等到下次来搬走扔掉。书

也是这样,各种各样的书,多数都不看,偶尔有几本部分可看,值得精读的书很少。另

一方面,有一些重要的新书,却很难买到。一位书店的经理告诉我,中国现在每年要出

版25万种书,差不多一个工作日就有100种书出来,这些书店包括图书馆,往往由工作

人员选书名吸引他们的书订购。多数到货了包装都不打开就退回。我就知道为什么找真

正的精品的书找不着了。真正好的书被淹没了,因此我们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也被抑制

了。

  这些使我意识到我们当前学术界一定要重视精品,要解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要是

从自己作起,不制造“垃圾”,希望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不要去制造垃圾。

  今天我讲的这些,就是希望给大家提醒一下,书不是读的越多越好,书是要选精品

,精品书不一定很多,一本精品书读好,可能享受一辈子,你垃圾书读多了,反而创新

能力就消失了。

  今天我的讲座想讲的就是这三部分,总结一下,中国当代教育的症结在哪里?首先

是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最鲜明的例子就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行政权力强力介入,

使我们高校遭受沉重的一击,这一击使我们60年高教失去了自己的活力。当时“院系调

整”依据的理由都是幼稚的,有问题的。希望我们大家把这个理清楚,从现在开始对教

育应该敬畏,敬畏之后才谈得上教育自主权。在教育思想上,希望大家意识到,不光是

读书多、知识多,创新能力就强。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兴趣、好奇心、想象

力跟洞察力。最后希望大家都意识到我们社会现在文化要发展,大家努力把泡沫的东西

去掉,把真正好的东西显现出来,让我们年轻人少走弯路,真正读一本书学到一些东西

,这样我们的文化和教育才有希望。最后感谢所有听众来参与这个会,感谢会议的组织

者。谢谢大家。

  

通宝推:唐家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