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千古奇冤:崔浩之死(1)足智多谋 -- 司马水镜

共:💬28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千古奇冤:崔浩之死(4)‘国恶’是什么?

八.“国史之狱”:

439年十二月,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太武帝还给崔浩下了诏书:“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众实录”。

《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拓跋晃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太武帝拓跋焘诛斩崔浩和他的幕僚宗钦、段承根等人,以及他们的部属、章仆,共有一百二十八人,全都被灭五族;“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史称“国史之狱”。

《魏书》的作者在事情过去半过多世纪后进行记录,对事情发生的原委已不甚了了,只是提供了一些让后人判断崔浩事件的片断史实,后世史家亦往往各就一片断立论,意见纷岐而难得破解。

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简单。崔浩对文字工作,一向谨慎。一生中为人写过几百份“急就章”,其中“冯汉疆”(疆即强字)三字,不敢照样写,汉”字一律改为“代”,写作“冯代疆”,免得鲜卑贵族多心。再说,在续修国史中,《太祖纪》仍用早年邓渊旧作,《先帝纪》和《今上纪》主要是高允执笔,崔浩作为主编,“综务处多,总裁而已”(《魏书?高允列传》)。崔浩因不长属文,所以亲自动笔不多,但还是对全书做了“损益褒贬,折中润色”的工作。可见崔浩一同修史的高允,写得比他多,也没有因此遇祸。而且,‘刊所撰国史于石’也是得到了主持具体工作的太子拓跋晃的同意,所以说是修史致祸,不过是想隐瞒真相。

首先所谓‘暴扬国恶’会是些什么呢,无非是弑父、兄弟互杀以及宫廷乱伦等等,这种不堪传颁的事必多,《魏书》里已经记载不少,比如一任帝拓跋??看中其母贺氏之妹,杀其姨父后纳为妃子,乱伦生下拓跋绍,最终死在这个逆子手里。拓跋氏为游牧夷族,还未开化,有些不齿之事还很常见;而且崔浩一生谨慎,智谋过人,应该知道分寸,太低级的错误是不会犯的。也就是说,如果《国记》中有些内容让鲜卑拓跋贵族愤怒的话,不是崔浩幼稚地主动去冒犯他们,他必然有其原因和动机。

当然不能否认《国史》中有关内容的公布对整个事件的催化作用,或着说是导火线。那么到底是什么内容让鲜卑拓跋贵族愤怒不已,让一向宠信他的拓跋焘‘暴跳如雷’呢?《南齐书》卷57《魏虏传》亦称:“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初,匈奴女名拓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虏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拓跋鲜卑族源于大兴安岭,和汉代李陵毫无关系,此为‘邪说’,它来源于谁呢,不是别人正是崔浩。《史通外篇杂说中》“后魏书条”说:“又崔浩谄事狄君,曲为邪说,称拓跋之祖本李陵之胄。当时众议抵斥,事遂不行。或有窃其书以渡江者,沈约撰《宋书.索虏传》,仍传伯渊所述。凡此诸妄,其流甚多,倘无迹可寻,则真伪难辨者矣。”。崔浩为什么要杜撰这一“邪说”呢,这个以后再谈。他这只是一厢情愿。当时的鲜卑人是“国人”,鲜卑贵族是北魏统治的基本政治力量,仍视汉人及北魏境内鲜卑以外的其他民族为不稳定因素,拓跋焘本人使用了大量的汉人,以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但他仍为自己是“马背上生活”的鲜卑人而自豪。拓跋焘及绝大部分鲜卑人均不可能接受崔浩为他们安排的李陵或其他“汉人”为自己的先祖。前引《南齐书.魏虏传》称“虏甚讳之,有言其陵后者,辄见杀”,崔浩作为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自然首当其冲。

可见,崔浩作为《国史》主编,对具体内容亲自动笔不多,但是出于他的政治理想,他有意篡改了一部分鲜卑拓跋早期历史,不想招致灭族之灾。然而这还不是根本原因。

关于所谓‘国恶’是太武帝祖父拓跋??出卖老父拓跋什翼健之说,我以为太过离奇,缺乏证据。更主要的是崔浩不是年轻书生,是为官50年的政客怎么会无缘无故去得罪帝王?

所谓崔浩崔浩因心向刘宋密谋叛魏之说也站不住脚:据《宋书》柳元景传所言拓跋焘南伐,“浩密有异图,〔柳〕光世要河北义士为浩应。谋泄,浩被诛”。如果确实如此,如何解释崔浩为北魏建立的不朽功勋?如确因反叛被诛,魏史也不用为之隐讳。如果确有反叛之心,太武帝杀崔浩后怎么会有后悔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崔浩得罪了太子拓跋晃,不可否认崔浩之死与权力斗争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种斗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权力之争,包含有深层次的文化,政治因素。事实上太子拓跋晃不是一个极端守旧的人物,他反对崔浩进行激烈的废佛活动,也曾在派遣地方长官时与崔浩发生过争执,但是不能把他视为崔浩的政敌,或更进一步将他作为反对崔浩鲜卑贵族的代表。事实是拓跋晃还是比较开明和正直的,整个事件中未见他落井下石,相反小心翼翼地保护了拓跋焘认为罪过于崔浩的高允。过分强调崔浩与太子拓跋晃之间的矛盾,就把问题简单化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