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绝不可行(好吧这其实是吐槽) -- 思考得人

共:💬112 🌺388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楼主,你究竟思考了些什么?

楼主,你书读了一大堆,到底实地了解过全国金融系统了没有?

满口的文艺腔,然后直接推出结论,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目前从事金融业。我不想对你的结论做评价,只想把你的描述与事实不符的地方说一些出来。

不是光读了一大堆书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

——————————————

银行票据的转让和贴现根本无法监控

——————————————

文艺腔。票据交易怎么样才算“监控”?每笔票据的签发、转让与贴现都需要通过人行的批准或者报备才叫监控?美国也没这么搞法。每星期报一次汇总数据算不算监控?人行给各银行下额度总量控制算不算监控?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就是这么干的,只是后来放松了,因为人行觉得不需要监控了。这就是你所说的“无法监控”?

————————————————————————

四大行完全不存在集中处理业务信息互通有无的可能性

工行和建行不能信息互通,工行天津分行和北京分行,还是不可能

一个分行下属的两个支行,彼此决无合作可能

要想合作,要分行开专门的会议

至少协商3周

————————————————————————

文艺腔again。“集中处理业务信息互通有无”,通什么?你要通到什么程度才算“信息互通”?互通存贷款、利润总量等经营数据算不算?通企业、个人信用状况算不算?告诉你,前者在部分地区纯粹作为银行间自发的行为已经实现,后者呢,你当人行的公司、个人征信系统是空气?

至于分行下属的两个支行沟通状况,你到底描述的是普遍状况还是个例?在没有明确制度规定的情况下,协调两个平级的单位自然需要上一级单位的介入,这个是常识。你想要说明什么?

——————————

现在同城结算,只有上海能做到3日内

其他地方甚至都不能保证5日内可以结算

——————————

你是生活在平行空间吗?听说过“大额实时汇兑”、“珠三角票交系统”吗?

大额实时汇兑系统全国范围内使用已经有5年以上的时间了。同城实时几秒钟之内到账。当然,从柜台递交业务申请到收款方入账自然需要操作时间,但一般可在20分钟内入账。异地省会城市,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只是,实时汇兑收费贵,如果你不特别要求,银行只会给你办理一般汇兑。但一般汇兑也没有说5个工作日以上到账的。如果时间格外长的话,多数是卡在最后一个环节上:最底层网点经办员素质良莠不齐,责任心差别较大。但前面的环节多数由服务器批量处理数据,速度很快的。

珠三角票交系统是在2001年左右启用的。广州、佛山、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地通过票据交换,资金划拨3-4个工作日可完成。记住,2001年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现在采用了实时影像系统,可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资金划拨。

——————————————————

某地发小额贷款公司执照,半年来共增加50个,于是,(小额贷款公司算准金融机构,可以和银行联网结算)每个本地银行都要额外设置50个结算端!

(当然本来就已经有几十个结算端了,对每一个其他银行都各有一个)

话说国际银行在每个地方就一个结算端,和银行间同业市场结算就一切OK了。不然和几千几万个银行各有一个结算端岂不是要被搞死了。但中国不行,就得N多个点对点结算端。

——————————————————

这一点基本是实情,不过没啥可大惊小怪的。作为一个很熟悉国际、国内结算的人,我告诉你实情:国内和国外的银行间资金划拨,都是依靠帐户行来进行的。A银行在B银行开有帐户或者反之,叫做两银行是帐户行关系。比如说:从东莞工行汇一笔美元到英国伦敦巴克莱银行,其路线是:东莞工行->广东工行->北京工行总行->美联银行->巴克莱银行纽约分行->伦敦巴克莱银行。其前提是:每个环节的两端,都是有帐户行关系的。外国人也是这么做的。中国因为地方大,银行级别多,这如何构成“神奇”的理由?外国地广人稀,银行的Head Office下面顶多一个Branch,直接到了终端网点了,中国呢,还需要再加两个层级。目前的信息化建设还没到那个水平,硬要照搬西方结算体系恐怕画虎不成反类犬。

不管你对中国的银行体系的保守、落后有多大意见,引出什么结论,可现在的事实是中国国有三大行市值排名世界前三。而你的那些西方银行到哪里去了?

再说说人民币国际化。

楼上有人已经指出:成为世界货币,更多是国家整体实力所决定的,是政治层面的较量,绝非简简单单技术层面能影响的。

你接触过外向型企业吗?我接触过。而且很多。汇率风险是双向的。去年以前人民币一路坚挺,这阵子又露出贬值的趋势,很多人叫苦不迭。很多港台企业做OEM,赚的就是那几个百分点的“螺丝刀钱”,付款期一般是90天,几个回合下来就白做了。人民币结算,至少在香港和东南亚,还是有很多需求的。你的“结果就是,人家拿到人民币,马上兑换美元”,在2005-2008是相反的情况:拿到美元,立刻兑换成人民币。而现在,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趋势仍然不明朗,很多贸易商很痛苦。你滴明白?

"因为每一笔都要你签字我签字,集体负责也集体不负责。"又是文艺腔。在联行交易中(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什么叫联行),最多有四个人签名。如果除了问题造成损失要处罚的话:经办人负责40%的责任;复核人承担30%的责任;后两人负责20%和10%的责任。所以有的银行内控负责人每年罚款就是一笔巨大的数字。啥叫“集体负责也集体不负责”??

————————————————

中国的进出口,上万亿美元,其中中资银行才多少?几百亿。而且绝大部分是进出口银行做的。四大行有这个业务却实际上不开展。

中国90%以上的进出口所需的金融业务是由花旗、汇丰、德意志这样的国际大银行提供的。这一点又和“没有国际货币结算网络做支持,外国公司收到人民币除了马上换成美元就没有别的出路,于是依然不得不要求收美元”构成了闭合循环走不出来

————————————————

搞清楚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需要查查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量就行了。

举例:深圳富士康,一年上千亿美元的国际结算量,绝大多数放在四大国有银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呢,合起来连10%的份额都不到。

楼主,你这是货真价实的造谣。

————————————————————

土共其实也很为难,他想在温室开一条缝,让外面的大老虎伸个小指头进来逗弄一下中国这些衙门银行,让四大行在主场地利中学会大老虎的本事,好出去和大老虎抢地盘。可偏偏四大行巍然不动。

—————————————————————

外面的大老虎?现在已经成了病猫了。衙门银行,的确存在。在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可是在珠三角地区,银行多过米铺,哪家银行敢有衙门作派?

外资银行进来首先瞄准的是什么市场?是高端个人、公司客户。是那些业务量小却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广告效益的业务。所以,抱怨国内银行的同学们,努力挣钱吧,然后享受银行的VIP服务。你会发现中国人学习能力惊人,国内银行VIP服务并不比国外银行差。(大家还记得沃尔玛进入中国吗?在深圳南山。当时媒体上一片狼来了的呼声。但国内超市学得很快,1年后沃尔玛方圆1公里范围内就有好几家大型内资超市业绩超过它,)

主贴里剩下的部分多是文艺腔,我就懒得再提了。

还有,不知道楼主读的是哪些年代的教科书。信用证结算早已衰落,因为其成本高,效率低。 去看看现在全球贸易采用信用证结算的比重吧。汇票么,也没落了。不方便。楼主,你的信息来源过期了。歇歇吧,去实习实习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