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聊聊水浒版本问题(浅陋之见) -- 西柠

共:💬19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再复
家园 零兄所言, 俱是正理, 棒棒打在西柠孤拐

顿首拜服。 但还稍有疑问, 小可商榷。

1 零兄对“水浒”对古人用词用典的解释我认为再详尽不过。 然而, 我的疑问尚未解决: 既然零兄认为“水浒”一词含义如此不可推翻, 零兄也说了, 古时读书人对於诗经, 是非常熟悉的, “古公覃父”一篇, 绝非生僻。 高文秀、 施耐庵、 金圣叹乃至改书者、 印书者、 读书者都理应非常非常清楚。请教零兄为何会出现众多不同结局版本的问题? 按说大家都心知肚明, 以“水浒”为名的这些故事是应该有个“造反到底”的结局的, 为何没人改这书, 在“水浒”二字上加以“忠义”, 就能蒙混过关吗? 这些人大可说发现一个“古本”, 标题根本就不叫“水浒”啊, 就光叫“忠义传”也很好嘛。 到底是所有这些人都没看出题目的深意, 还是因为前人就这么一直用这个词做题目, 不好改了呢?

高文秀用“水浒”作名就一定是要塑造“造反到底”的英雄形像吗? 高文秀的梁山上可也造的是“忠义堂”而非“聚义厅”啊。 忠从何而来? 不知零兄如何解释。

水浒寨能藏兵“百万”, 我就是认为是夸张啊, 但我觉得夸张的言辞没甚么不好, 当然另一方面自然也不认为从中推出的甚么“深意”就那样重要。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以本身设定的背景为基准”我不认同。 唐僧没有孙悟空, 所以西游记是个神话故事, 它的真实性只来源于他其中的人物性格刻画, 其余绝无可言。 三国时期曹操没有百万军队, 没有七星坛借风, 没这没那, 所以才会称“七实三虚”。 零兄言“总之,我不能认同用把小说描写和现实比,一但不符合就说这个情节在小说中只是虚写的逻辑”, 这句是对我所说的话的误解, 我说“百万”不可采信, 这个“百万”可不是情节上的啊, 它在<<水浒>>并不出现在故事情节里。

零兄下面的话西柠也不甚认同:

其次,我从来没有说过“百万”就是有“造反”的本义,请不要歪曲我的观点。我在文中一再说到割据一方招兵屯粮的问题,这才是实质。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在本该属于官府管辖的范围内,立出一块不属于官府管辖的“寨子”,还准备了“战船”“军马”“粮草”,请问自秦汉以来,有哪朝哪代不把这视为造反?这种撇开官府,立立一方的行为与‘率西水浒”的典故有何出入?更何况是“百万”呢!

即便是后来招安版的水浒, 开始好汉们的聚义也完全是立立一方的行为, 谁说不是造反呢, 不是造反, 哪来的招安。 草创时的周的基业又如何呢, 还不是商的臣子吗。 不是完全一样的事物, 比较起来到底看哪一点, 还很成问题, 怎样从一个“水浒”断定不能在后半部分招安?

为什么“早已失去”了呢?根据是什么呢?难道毛泽东写“东临碣石”,他所指的就仅仅是曹操看到的那块石头,而不再是《尚书》中的那块石头了么?我不知道西柠兄认为何谓“经典”,我认为,所谓“经典”,一但形成,就不可更改。它不象一般的名词可以拿来随便用。比如“子曰”,大家公认的就是“孔子曰”的意思,不能因为孟子也称“子”,就说“子曰”可以约定俗成指所有被称为“子”的人的说法。如果经典的内容可以随意改变,那就不叫“经典”了。再说何谓“约定俗成”呢?谁“约”的,又是谁的“俗”呢?不就是有一个人曾经在一部写梁山豪杰的作品中使用过“水浒”作山寨名吗?难道因为曹操写过一篇“东临颉石”,以后的人再写“碣石”就约定俗成指出的是曹操,而不是大禹的典故?更何况“水浒寨”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传承了“率西水浒”之意呢?---- 我前面已经解释了“水浒寨”与“率西水浒”在含义上并无出入,而且不然你怎么解这个寨名呢?起这个名字的作者,你认为他是没有读过《诗经》的吗?

请问有<<水浒>>一书以后至今, 水浒一词所具备的含义, 是那个故事赋予得多还是<<诗经>>赋予得多, 是广大读小说的人赋予得多, 还是少数吊书袋的文人赋予得多呢。

西柠兄说:“即便高文秀要表现的是个会造反到底的宋江, 编辑故事的施耐庵就一定认同一个造反到底的宋江吗”,现在的问题是,《水浒传》的作者也是读过《诗经》的,他明知道高文秀笔下的宋江是造反的,明知道高文秀笔下的“水浒”具有反叛含义,而他还是用了这个名字,而且是用作自己的书名----有谁规定他一定要用这个精神上与招安精神相背的名字为书名吗?高文秀没写招安,他写了,高文秀写了的内容,他也没写,可见高文秀的东西他用还是不用,完全是自行判断决定的。如果是别的情节也就罢了,这是书名,而且是涉及《诗经》这样一部经典,是今后千秋万代的读书人都能想到出处的典故,他如果觉得精神相背,为何非用不可?当然,如果西柠兄认为《水浒传》的作者就是这么无聊,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我也就不能说什么了。

零兄为何觉得我会觉得<<水浒传>>的作者“无聊”? 假如后面的改书人都像零兄和零兄理解的施耐庵一样清清楚楚知道“水浒”一词含意, 就不会有那么多方向的版本了。 也没人要规定他们也用同样书名啊。

至于西柠兄举“这段“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在水浒中被引用的地方, 也恰是招安的百回版本中的第七十八回啊”,我认为二者根本不具备可比性。《水浒传》作者虽然参考了高文秀的作品,但二者是完全独立的作品,无论是作品主题还是情节人物,《水浒传》都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不依附于高文秀的作品存在。所以,对高作的使用,他完全可以采取“合意则留,不合意则去”的做法,任何情节,任何名称,只要与自己立意有出入,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改掉。但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却是依附于前七十一回存在的,假如说存在一个续作者,他当然必须在某些方面延续原作的内容,不能凡是不合意的一律不假理会,否则也就不成其为续了。而如果他想让自己的续篇以假充真,尤其不可不保持一些基本的延续性。“水浒”是书名,“梁山”在前回早已出现,续作者写“寨名水浒,泊号梁山”,也不过是一种必须的衔接而已,这怎么能和高文秀作品与《水浒传》的关系相提并论呢?

“我觉得, 如果硬要把一部讲草莽英雄的小说<<水浒传>>的题目里的“水浒”注上这里就等同儒家经典<<诗经>>里“率西水浒”里所含有的深意, 我觉得确实是有些“穿凿附会”的。 ”

这点,我不想争了,不过我希望西柠兄能够举出可靠的反例,也就是说,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在他的作品中引用了源出《诗经》的典故,在同一个句子中没有反向修饰词,而他所表达的意义却和《诗经》原意相背。只要有一个反例,我就同意西柠兄的说法。

零兄啊, 您说不争也好, 不过问题都是因为有分歧才会讨论, 在讨论中才能看到别人的观点, 对自己有所启发啊。 即便西柠观点一无可采, 也是可以从反面加强您的观点的, 您说呢?

假如我被您完全说服, 完全认同“水浒”一词代表了那样雷打不动的含义, 我也未必就会认同<<水浒>>一书中, 所有合此深意的词句才是施的原作, 不合者都是他人所做的啊。 但问题是我现在确实还有疑问, 零兄莫要撂挑子么。

2 关于“引首”

“还想请零兄讲讲何为“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是有大闹东京三败高俅的版本闹得厉害, 还是聚义就结束了的版本让人觉得厉害些呢?”

我认为,断章取义是评论大忌,因为断章取义造成与原义相反的理解也是常见的事。“杀人”和“杀蚂蚁”都是“杀”,是不是杀三只蚂蚁的影响就一定比杀一个人打呢?光闹没用,也得看闹得是什么。

零兄所言“断章取义是评论大忌”, 我甚为认同。 “因为断章取义造成与原义相反的理解也是常见的事”, 也恰恰是我要说的啊。

“是不是杀三只蚂蚁的影响就一定比杀一个人打呢?光闹没用,也得看闹得是什么。”是, 确是如此, 只是我还是觉得青州高廉梁中书之类, 比不得东京童贯高俅, 谁是蚂蚁谁是人, 不好分那。 具体而言, 煮酒兄的新帖子里有关这部分的观点, 我是赞同的。

再把题外的“侠”的话拿来说说, 再声明一次, 我根本不认为小说语言需要拿来仔细推敲, 对于小说而言, 我认为把个别词句, 即便这些词句在“引首”部分, 拿来推敲以追寻其大义的做法, 我并不认同的。之所以和零兄就这么多词句一一推敲, 完全是遵循零兄的逻辑。 “侠”--以武犯禁, 犯禁一定是造反吗? 史记中的几个侠, 做的事情还未必有水浒传即便是招安版本里的那些好汉狠呢。 朱家郭解剧孟辈岂是扯旗造反, 能开创基业辈么? 同时, “侠”还有别的解释方法, “权行州里,力折公侯”亦是侠, 一定要打上龙庭的, 反倒未必是侠了。 不过, 还是要再申明一次, 我并不赞成这种推敲方式。

3 关于金圣叹

既然西柠兄提不出证据,就由我来提一个,这就是金圣叹对宋江等人的造反行为是深恶痛绝的。既然他深恶造反,为什么要排斥招安版本?

为什么呢?呵呵。。

谢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