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抗联为什么失败 -- 史节

共:💬142 🌺407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谈论东北抗联失败,得谈一下东北特性和抗联组成。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请大家别忘记东北地区的特殊性。

一、新开发地区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抗联领导者所熟悉政策的无法实行。

作为一个完全是新开垦的地区,只要有足够劳动力和必备的初期投入(粮食、农具),就可以开垦出足够生活的土地。因此,在东北能否生活的富裕,主要靠是否下力气去开垦土地,去投入农业生产,地主阶层相对关内,完全不具可比性,特别是黑龙江地区,剥削现象极少。据我老家巴彦县志记载和同学、朋友家里老人的回忆,当时的地主主要是家里劳动力多的大户(类似于后来的生产队,4世、5世同堂的大家族,集体劳动,生活品供给制,剩余物资集中投入扩大生产)。即使是这样的“地主”在春种、秋收阶段也会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大规模在附近雇佣劳动力,在劳动力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别说剥削长工了,至少在巴彦地区,雇工不仅需要发薪,平时还需给与方方面面的照顾,农忙时节长工的伙食更是普遍高于“地主”家庭,否则,根本招不到人。再一个,由于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野兽的横行肆虐,遍地是山林队和胡子,同为开荒人,东北人具有很强守望相助的习惯,比如为了自发结寨的行为,相互间借粮、借盐的救济行为,比如为防止穷苦人破罐子破摔上山当土匪、本地减少劳动力存量的自发慈善救助行为。因此,一般百姓对于“地主”、“富户”很尊重,打土豪很难获得附近居民认同,同时“地主”、“富户”往往结院自保,拥有一定枪支,具有丰富对抗土匪的战斗经验,攻打起来很困难。另一个,分田地,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多余的土地分给所谓穷苦人也无法耕种。估计关内人很难想象东北劳动力的匮乏。至于减租减息,说个小例子,巴彦县曾经有个所谓地主,一大家70余口人,20余壮劳力,养了100多批马,却没有1分土地,他们全部靠包地耕种,每年缴租,但由于采取马耕等较为先进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相对富裕。以此为例,究竟如何减租???49年之后,这家还是被确定为地主...不得不说,当时形式主义和仇富主义的影响很严重。

二、东北抗联组成人员成分的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当地群众的发动。

谈到抗联,就不得不谈到抗联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林队”或是“胡子”。在杨靖宇、赵尚志等英雄的光辉下,不得不谈到抗联的阴暗面,很多所谓“山林队”在改换到抗联前,本身就是双手血腥,深受当地百姓的仇恨,有鸦片瘾、习惯酒肉生活的队员为数不少,思想上不够坚定,一些加入抗联的“山林队”相互间还存在着所谓“血海深仇”。抗联的整合和改编工作一直困难很大。特别是,类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规定,很难得到贯彻执行,即使在加入抗联后,一些“山林队”也是能打鬼子打鬼子,能抢老百姓就抢老百姓。因此,在媒体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抗联跨区域作战,很容易被当作是“土匪”、“胡子”。张甲洲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牺牲的。(也不能排除其个人性格特点。据巴彦县志记载,此人出生所谓“地主”家庭,回家发动抗日武装就是靠了本地的人员和枪支,其“地主”身份在周边具有很大号召力。他多次率领队伍胁迫其他“地主”抗日,采取先派人去宣传抗日要求派人加入,不行,要求借枪、借粮助其抗日,再不行,围城(或者说围院子)攻打,然后他亲自到被围的院子前要求放自己进去谈判,否则就把他打死,大家一拍两散,抗联彻底把院子攻下,也多次获得成功。可能过分的自信,导致他在最后一次去胁迫谈判时被地主护院的武装人员黑枪...)

三、东北抗日具有广泛性和自发性,但组织上很不成功。

除去现在相对熟知的抗联抗日,东北地区还有很多抗日行动,在被血腥的镇压后,随着历史逐渐淡去,不为今人熟悉。比如,巴彦县志记载的伪满高小中国校长宣传抗日思想被镇压、伪满警察支持抗日武装被镇压等。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相对比较分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