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抗联为什么失败 -- 史节

共:💬142 🌺407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几点陋见

1。敌人相对过于强大。有一个说法,当占领军与当地人比例达到一定的比值时,当地抵抗力量会急剧地下降。这个比值有些记不清楚了:可能是1:30(60?)左右。抗联当时就应该在一个敌人力量相对恶略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同样,当前的伊拉克问题,如果美国从一开始就派入更大量的部队,应该会有一个不同的结果。

2。老百姓要吃饭,要养家,要过日子。当时日满对东北有较长期的规划,包括有规划的移民,也有许多基础建设的规划(比如铁路)。比如对于长白山区的铁路的规划,先不说其目的如何(所谓为掠夺当地资源),但可以看出他们长期经营的想法。所以,当地的老百姓,虽然是三等公民,但基本有饭吃,普通人家也还能活得下去。这种情况下,发动民众的基础也是很困难的。

3。9。18以前,日本已在东北开始处心积虑的谋划,也包括民意的导向。9。18后,东北很快易主,整个东北,像样的抵抗不多,包括东北抗联,有影响的战斗不多。另外,当时的民国政府态度暧昧,小皇帝有插入一腿,此消彼长,让许多人认为大局已定,抗日的心气难聚。

4。历史来看,东北在清后期才真正敞开大门,这种地与人的粘连感还不是很强(想象一下苏俄对蒙古的占领),既是当地的一些精英的历史使命感也不如内地来的强烈,大众的抗日情节相对不高。

5。大环境如此,抗联的展开工作的基础就可想而知。许多将领,开始时对东北的情况并不熟悉,日本的入侵又十分突然,而且是在多年谋划的基础之上,一进一出,使工作十分难与展开。

关于民族觉醒的问题,如果以现在民众的觉醒度,放在当时,会是如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