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一.千古江山) -- 沉睡的天空

共:💬128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煮酒话古人之十五刘裕(十一 北伐功过谁知晓)

公元416年刘裕准备北伐,此时的东晋,可说是自晋朝南渡以来最强大的时刻,这倒不是指疆域或军队的战斗力。东晋在之前也曾经一度夺回洛阳,而祖逖,桓温时代的北伐军,谢玄刘牢之时代的北府军,也不见得比此时刘裕的军队战斗力差。但是之前的东晋内部纷争不断,自建康建都后便有王敦之乱,之后桓温争权,藩镇争斗,外加这五斗米道也来凑热闹,可以说在北方各国争斗的时候,东晋内部也在争斗,只是没象北方这般纷乱和明显罢了。象祖逖,桓温的北伐,其实只是他们带着自己的部曲北伐,而不是真正的全国性北伐,这其实就等于半个东晋北伐,自然这半个东晋比这乱哄哄的北方单个国家都要强大,能取得战果也是当然的,不过要把整个北方收复,那就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了。这东晋历次北伐之所以功败垂成,其实和他们分力有关,这祖逖北伐时王敦在后面准备闹革命。殷浩北伐时桓温在看笑话,当然这桓温北伐时也不要希望朝廷能帮什么忙了,那苻坚南下时这东晋内部是最和平的时刻,毕竟继桓温后主掌荆扬的桓冲没有野心,但是即便如此,朝廷和荆扬之间还是有疙瘩,都在各打各的。

刘裕不久前对南燕的北伐固然是因为刘裕自身的战略,但是也是因为对南燕的北伐是朝廷出了全力的,主力几乎倾囊而出,要不然也不至于卢循能如此顺利的北上了。

等到了公元416年,东晋大权尽在刘裕之手,讨桓三杰的其他两人何无忌刘毅已死,司马家族里能有点本事反抗的象司马休之都被铲除赶走,地方势力如荆扬或五斗米道尽被清除,全国军力由刘裕调遣,他这次的北伐,自然比前几次,包括之前对南燕的北伐都要强大的多。

刘裕这次选择的北伐对象是后秦,可以说这是他图谋已久的活动。当时南方以东晋独尊,而北方各国有姚兴的后秦,拓拔嗣的北魏,冯跋的北燕,乞伏家族的西秦,号称李广后代的李氏西凉(不知道是不是和李唐有关),赫连勃勃的夏,秃发家族的南凉,沮渠家族的北凉。这北燕,夏,西秦,南北西凉和东晋相距甚远,根本打不到,何况都是小国,即便是赫连勃勃的胡夏,此时也只是刚刚崛起。要打只有这北魏后秦两国可选。论现在东晋的实力,要灭这任何一国都不是难事,就连那位善于判断的崔浩,也很肯定的在魏帝拓拔嗣前说这北魏绝对不是刘裕的对手。

我们现在看起来那是应该先灭了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但是在那时看来,这北魏那时虽然灭了后燕,但是毕竟才刚刚崛起,而且此时北魏一直专注于消化灭了后燕得到的领土,以及和柔然作战,和东晋没有什么仇怨。而后秦就不同了,他占领了东晋立志要收复的洛阳长安,而且教唆自己的属国向东晋用兵,后来干脆自己亲自上马于当年正月攻打雍州,这刘裕一向是记仇的主,当初攻打南燕还有平乱卢循益州时就和后秦结仇,只是因为国内需要整顿才作罢,他不来惹你就罢了,你居然还去惹他,这不就惹上了麻烦。

何况这后秦姚兴死后,内部纷争加剧,和周边各国交恶,作战又屡屡失利,此时正是北伐的好时候。

当年八月,刘裕下令北伐,王镇恶、檀道济率步兵为前锋,自淮、肥一带向许昌、洛阳进攻;沈林子率水军,自汴水入黄河向洛阳进攻;朱超石,胡藩率部由襄阳赴阳城,策应主力,从南面进攻洛阳;沈田子率由襄阳趋武关,牵制关中的后秦军;冀州刺史王仲德统领前锋诸军,经泗水入黄河。这五路大军除沈田子是策应牵制关中外,其他四路都是攻打洛阳,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大战略攻势。这也只有统合东晋内部后才能做到。

后秦主力尽在关中,潼关以东兵力薄弱,基本上是一些杂牌军,所以王镇恶,檀道济的大军一到,各路守军纷纷投降。不久中原重镇许昌便收复,而此时两路水军,沈林子已经攻克仓垣,王仲德也进入黄河。

这里王仲德有件事和后面有关,便是王仲德这路大军是要借道滑台的,这滑台当时是北魏之地。这到是象当年德军攻打法军借道比利时一般,只是这北魏可不是比利时那般弱小,这北魏军虽然被逼退走,但是这口气是吞不下去的,过了不久便来报复。

十月,王镇恶、檀道济会师,后秦自关中派出援军,但是洛阳守将姚?卜直?各处,被王镇恶、檀道济等人各个击败,洛阳被攻陷,关中援军得知消息后,退守关中。

故都洛阳收复,实在是东晋之大喜,刘裕两次北伐,两次成功,实在是莫大功劳,此时的刘裕志得意满,便派人回建康求九锡,这下可把兴奋不已的建康上下浇了一盆冷水。

这其实东晋上下对刘裕还是很信任的,当初卢循之乱也准备北投刘裕,毕竟刘裕是恢复晋室的大功臣,晋朝由重臣掌权刘裕也不是第一个了,即便刘裕之后铲除异己,这晋朝上下也没想到这刘裕会仿曹操桓温故事来求九锡。这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一旦真如此,还是备受打击,尤其是忠心晋室的人,就连刘裕心腹刘穆之也觉得刘裕如此急迫,实在是过分了些,生病了,这一病后来就没好过,等到长安收复后不久便死,这也使得刘裕在北方呆不住了,最后造成一系列的问题,究根问底,还是这刘裕自己搞出来的。

当然,刘穆之这病是因为还心怀晋室,觉得这刘裕做的太过分呢?还是因为觉得刘裕太操之过急呢?就不得而知了,确实,刘裕在北伐还没完全结束时这样做,使得朝野上下纷纷争论起异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刘裕也觉得自己这样做太过分了,虽然朝廷下令答应刘裕的要求,封刘裕宋公,备九锡之礼,刘裕也拒绝了,但是这坏影响还是遗留下来了。

这时,北伐还没结束,刘裕这次的北伐目的是打败后秦,现在只是收复了洛阳而已,北伐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这继续北伐到是也不能算完全错误,此时后秦混乱不堪,内部纷争加剧,外部胡夏西秦等国加强攻势,这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最好时机,要是等后秦稳定下来,或者胡夏等国入了关中,再打就麻烦了,须知这关中可是好地方,当时北方比南方发达,关中又易守难攻,确实是霸王基业。这刘裕的叔祖刘邦可是在这里建都,强汉盛唐便是以此为基业确实不朽功勋的,(清朝时还有人主张迁都西安。)

想来刘裕是想收复长安,经营一段时间,再迁都北上,再以此为基业东征西讨,成就霸业。也许他认为这长安才是龙兴之地吧。刘裕年纪大了之后有点喜欢搞迷信活动。实际上看他夺取长安后的举动也是想在此长期经营的,只是因为发生了刘穆之之死这样的意外才不得不放弃。

不过,刘裕这样做还是有几个问题的,此时并不是只有后秦东晋两国,这北魏胡夏对东晋都是很提防,尤其这攻打的路线,由洛阳指向长安,或是由东晋故地指向长安,这后勤运输都是相当漫长,万一被切断,这远征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或者北魏乘刘裕入关,渡河南下,只怕又是卢循故事重现了。这北魏之所以没这么做,一来是却月阵战败,二来是崔浩的劝说,但是要是拓跋嗣不听崔浩的劝说,执意孤行,那即便北魏得不到好处,那刘裕这北伐军也是很危险的。何况这北魏还是准备时刻南侵的,只是时局变化太快,没来得及罢了。

说起崔浩,他对时局人物的判断向有独到之见,确实是一个杰出人才,不亚于诸葛亮王猛,当时拓跋嗣问他,刘裕和拓拔氏家敬畏的慕容垂谁高谁低时,他有这样的评价:

“胜之。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确实以武将而论,刘裕必在慕容垂之上,政略也是,只是说做统一天下的皇帝,这两人都不合格了。

崔浩对刘裕的北伐也有这样的见解:“裕克秦而归,必篡其主。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虽留兵守之,人情未洽,趋尚不同,适足为寇敌之资耳。愿陛下按兵息民以观其变,秦地终为国家之有。可坐而守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之后局势果然如崔浩所料。

确实,这关中实在是帝王基业,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秦汉唐三代是以关中为基业争夺天下,但是秦汉两代建国时期西部匈奴势力被秦军沉重打击,等到汉朝统一,再回头对付西北的匈奴,隋唐两代也是大致如此,以外交等手段使得突厥无暇东顾,先收复东边的中原,再以中原的人力物力压垮西边的塞外之地。而此时西边的胡夏,东边的北魏都不是好惹的,这样刘裕占下关中和以前面对后秦北魏一样还是两线作战,尤其这后秦一灭,胡夏可以专心对付东晋了。

假如刘裕人在北方还好说,但是他也不可能一直留在北方,这是他自出征前就有的问题,便是统合危机。

看历代统一战争,除了西汉一统是刘邦项羽相斗到战争结束,其他历代秦东汉西晋隋唐宋明清,都是先把根基建好,再派遣得力大将北伐南征东进西讨统一天下。几乎没有什么御驾亲征统一天下的例子,即便是西汉,这大半天下也是韩信打下来的。(这韩信不和项羽硬碰,也只好刘邦硬着头皮上了。)反观什么御驾亲征,百万大军,象苻坚南下,隋炀帝伐高丽,结果都是一塌糊涂。

这并不是偶然的。当初你弱小时要亲自东征西讨,现在你已经贵为一国之主,就不必亲力而为。只要注重调兵遣将,整合军队便行了,尤其不能随便擅离京城,古代京城都是战略经济军事重地,所有的政务都要送达京城,毕竟你亲征这政务不可能和你的军队跑啊,这以前没电报,只能送到京城,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出事,一般皇帝出去留下监国的都是太子之类的人物,(刘裕的儿子没一个成器的,只有靠刘穆之,所以刘穆之死了就慌神。)即便这样也不敢随便出去,万一一出去后院着火就危险了。何况你御驾亲征全胜还好,要是出了点问题,那便是全国性的乱子,搞不好就象宋太宗战败时武将另立新皇帝了。

而假如派一个武将出去,那即便败了也不用担心发生灾难性的事件。当然如何选拔武将,使他手握兵权时又忠心于你确实是一门艺术。这皇帝不是要求会打仗,而是要求善于用人,刘邦当年说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

刘裕当初已经等于一国之主,根本没必要依靠北伐来增加自己的名声,其实他应该派遣一上将代替自己北伐,象王镇恶便有这样的才能,但是刘裕一方面担心北伐使得主帅名声大噪,对自己有威胁。(当初自己也是这么起来的,所以最害怕这样。)一方面又没有控制武将的信心。只好自己北伐,将刘穆之留下后方。(刘穆之是文臣,权力全来于刘裕,不可能对自己有威胁。)所以等到刘穆之一死,对自己后院不放心,只好回去,而因为对武将都不放心,只留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儿子作为名义上的主将,而其他各将分而治之,结果内部自己先分裂。以至留在长安的北伐军全军覆没。

其实这说到底,刘裕毕竟还只是一介武将,不是皇帝,善于用兵,而不善于用人。古代北伐最成功的便是朱元璋的北伐,其次便是刘裕的北伐了,论将略,刘裕应该要高于朱元璋,但是论起做皇帝,刘裕便是远远不如了。(朱元璋在统一之前对各将还是很信任的。)

其实刘裕当时最应该做的便是先迁都洛阳,整合一段时期,此时自己篡位或继续做事实上的皇帝都可以,再派遣得力大将如王镇恶等人北上攻北魏或西进攻后秦。(后秦内乱非一时能平息,即便平息了还有胡夏这个大敌,刘裕可以坐山观虎斗再选择最好的时机介入。)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而假如按事实上发生的那般,刘裕打下长安,那只能指望刘裕呆在长安整合,并迁都长安,但是军队大都是江南人和北方的习俗不同,这不是一日之功了,至少要几年时间,可上天连一年也没有给刘裕。

当然,此时刘裕还在继续北伐,好消息不断,王镇恶见后秦内乱,趁势攻打潼关,这潼关乃是长安门户,有天险之称,夺取后长安就基本无险可守了。

此时刘裕自率领水军带主力沿黄河西进,而北魏当初吃了亏,现在来报复了。

说起来这刘裕这样做,北魏确实也挺怕的,这大军明着是打后秦,说不定就是来打我们北魏的呢,说不定见后秦难打,改上北侵也可能,毕竟这北魏黄河之上,没什么天险,他们想想这唇亡齿寒,来阻止这晋军也没什么错。不过这拓跋嗣也无聊的紧,又不想刘裕灭了后秦,或者来打自己,又不肯花本钱,只派了长孙嵩率军在黄河边上骚扰。

其实反正这得罪了,干脆南侵断其后路得了,这样游击反而会惹得刘裕发怒。

这也是后来没机会,要是刘裕顺利巩固长安,下一个对付的就是北魏。

刘裕看着游击战麻烦,便下令先解决这些魏军,这便是著名的却月阵了。

“裕遣白直队主丁?J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荆晃喝瞬唤馄湟猓?皆未动。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炯染伲?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超石帅宁朔将军胡幌、宁远将军刘荣祖追击,又破之,杀获千计。”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二千七百人,一百乘车,大破三万骑兵,确实是一场令人叫绝的胜仗。不过说也奇怪,刘裕这车阵不是第一次用,当年攻打南燕也是用车阵对骑兵,应该不是新鲜玩意,而这弩兵也是,中原步兵对骑兵一向是以弩兵为主,这北魏骑兵再是乡下土包子,这弩兵是见过的,而且这记载里面也说了,骑兵势大,弩不能制,想想这百张弩对付三万骑兵也是少了点,那关键就是能杀三四骑兵的断槊为箭,需要大锤才能用之的巨弩了。

这巨弩应该不是第一次使用,在讨伐卢循时便用过可击破船的大弩。也许这是第一次对付北方骑兵,这新式武器北魏骑兵不认得,才倒了大霉吧。不过日后到是没见这大弩的使用情况,这大弩以何为弓,以何为弦,为什么要用大锤牵引,为什么要以槊为箭,日后还用在何战中,都不得而知了。

不管如何,这北魏吃了真正的亏,发现这秘密武器好生厉害,而觉得自己也实在打不过刘裕,只好先让着了,虽然加紧戒备,又时刻准备断刘裕后路,但是要他主动出击是没这样的胆子了,现在巴望这刘裕去打后秦呢。

北魏的威胁暂时解除,刘裕继续专心西侵后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