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俺也当过“蒲公英”(上) -- northeast

共:💬18 🌺1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俺也当过“蒲公英”(下)

惊险?我一听这词就感到奇怪,我印象中的跳伞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场游戏而已,怎么也不会与“惊险”一词挂钩,老爸的跳伞经历有什么特殊之处?原来,老爸的那次跳伞是上中学(估计是初中)时学校组织去的,一去就好几个班百十号人,开始老爸也没想到有什么惊险,以前虽然没跳过,但也没少看见其他人在那个“跳伞塔”上往下跳,也没看见或听说有什么危险,但他去跳伞的那天情况特殊:风太大了。

那天风大到什么程度,老爸也说不好是几级大风,反正看见排在前面先跳伞的同学从“跳伞塔”上跳下来之后,明显就不是垂直下落,最后的落地点都距离无风情况的“垂直落地点”挺远。老爸说他们跳伞之前,“跳伞塔”的工作人员给他们讲解了动作要领,腿应该是什么动作、脚落地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跳伞塔”下面是沙坑,挺大的,一般情况下,即使跳伞时的动作不规范,落在沙坑里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可要落在沙坑外就有可能有麻烦,落地时脚要是碰到坚硬的地面有可能会崴脚。平时无风的时候,一般根本就不会出现降落到沙坑外的情况,可那天风那么大,眼看着各位“蒲公英”的降落地点一个比一个靠近沙坑的边缘。

听了老爸的讲述,我感觉怎么和我跳伞的感受差别那么大呢?沙坑,没印象,不是说我跳伞时一定没沙坑,但肯定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工作人员讲解动作要领,更没印象了,我的印象是在半空中东瞧西看,心情挺放松的呀。怎么回事?我最后得出结论,我小时候的那次跳伞,肯定是被“吊”上去的,接着有被“吊”下来(也就是说连人带伞始终被上面的绳索牵引着)。否则,无法解释我对跳伞的记忆与老爸的感受差别这么大。而老爸和同学们的那次跳伞,虽然无法与《战场上的蒲公英》里的蔡智诚从飞机上往下跳相提并论,但却实实在在在空中“飘”了一小段距离。

老爸接下来的话进一步证明了我的结论:老爸说现在回想他那次跳伞,真有点危险,放到现在,估计学校和公园方面肯定是安全第一,临时取消这次活动(尤其是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真出点事就麻烦了),可当时活动照常进行,原因也许是学校和公园方面没这方面经验吧。我小时候跳伞的时候,公园方面对安全的考虑肯定要比几十年前考虑的周全了,估计就是为了安全,也要连人带伞始终被绳索牵引着“吊”上“吊”下。

轮到老爸跳伞的时候,他最关心的就是风势的大小,总担心突然一股大风把他吹到沙坑外。降落的时候感觉风很大,地面上的工作人员大声提示着动作要领,也不知道是降落的快还是风还不算很大,反正老爸最后还是落在沙坑里,站起来活动活动腿脚,没什么异常,总算长出了一口气。

接着老爸继续看后面的同学跳伞,同学们虽然年龄差不多,可有高有矮、有胖有瘦,那些瘦小的同学明显受风力的影响大一些,有的半空中就被吹得偏离了不少距离,老爸当时的感觉估计和《战场上的蒲公英》里的蔡智诚中校在双堆集空降时看见两伙伴的降落伞往共军那边飘类似,心里琢磨着“要出事”。万幸的是,最后即使是那几个最瘦小的同学的降落地点还是在沙坑范围内,虽然几乎就要落到沙坑外了……

当初听了老爸跳伞的经历,感觉确实比我跳伞的经历有意思。本来行文到此,也该结束了,可人的一大特点就是爱联想,我就多联想一些内容吧(称之为跑题也可)。前些日子看见王外马甲的《战场上的蒲公英》讲到双堆集空降时蔡智诚中校的两伙伴的降落伞受风力影响,无可奈何地往共军阵地那边飘,我就联想到我父亲和他的同学们的那次“跳伞”。最开始看见《战场上的蒲公英》这几个字时我只感觉挺有意思的,没往多了想,可看到“双堆集空降”的情节之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想:不知道蔡智诚中校当时有没有这样的感慨,在大风面前,当时国军配备的主降落伞很有点“无可奈何”,只能“随风飘动”;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蔡智诚这样的小人物不也很“无可奈何”、“无力回天”吗?王外马甲的几篇大作讲的都是小人物,骑兵团刘大爷这样的小人物紧跟着历史发展的潮流,勇往直前;蔡智诚这样的小人物实际是在与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抗着,但也只能感到“无可奈何”、“无力回天”。在我看来,蔡智诚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蒲公英”,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蒲公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